为了更好的促进融合,这共计上百名特殊考生,基本必然会入学所考的也都是当地所需要的专业,并且不需要特地签订协议也明白,毕业后他们必定要回到家乡建设中,否则怕是要被嫌弃。
    至于其他偏僻之地,也会陆续纳入扶持计划,不过现在毕竟才一千多万人口,并没有每个“角落”都有人聚居,在边边角角的基本就是之前对汉文化,都接受极少的山越和五溪人。
    直接在其中遴选菁英,教导楚学,也算是极佳的同化手段。
    这样算下来的话,楚国本土的三万八千考生,录取率在四分之一左右
    不过考虑到各大学也在完善中,并且还是五年制,算上未来将新开设的大学,五年后在校总学员,将达到七万至十万人。
    以“真气时代”的生产力而言,楚国的识字率、读写率偏低,但是以汉末而论,楚国的“扫盲”已经堪称恐怖。
    因为城市化的进程,楚国的识字率接近三成这是指仅以“识字”而论,也就是能看懂常用字、会写包括自己名字在内有限几个字的人。
    很多所谓的富户、屠户、商人、基层将领等等,其实都在这一层级,同样这一层级内部也有很大区别有的只能看懂账本和常用信息、有的能看懂邸报、有的能看懂话本、有的能看懂真正的文章
    楚国面对民间的邸报,尽量都是白话文。
    大部分的匠学,理论上也只需要这种水准的“识字”就可以完成学业。
    其中真正掌握“读写能力”的,约摸在识字之中占五分之一,也就是八十到一百万人
    今后十年,虽然将是识字率、扫盲率的爆发期,但是以目前的大学数量,以及将大量开设的匠学,足以满足需求。
    这还是得益于从将军府时代,就开始起步的蒙学白图可还是有蒙学宗师buff的人,从将军府时代开始,就一直在引导蒙学展开,楚国建立之后就更是列入地方官员考核指标。
    换成是十年前的话,因为城市化程度更低,普通农户做到“基础识字”的意义也更小,汉人的识字率在一成以下,且其中真正掌握读写能力的,也只占一成左右。
    现在其他诸侯治下
    比例其实同样大了一些,毕竟识字的基本上都还在识字并传承后人,而不识字的,已经死了许多,全靠分母减少在提升
    不过也只有楚国,属于真正爆发式的增长,毕竟以比例来说,如果没有楚国,现在荆扬两州人口而论,掌握读写能力,应该不超过二十万,然而楚国却五倍于此。
    换而言之,掌握读写能力的“人才”中,七成是原本应该无缘于此的平民,还有一成则是因为外地世家豪族的迁入这部分人的识字率、读写掌握率都极高,会拉大比例。
    而平民中诞生的,掌握读写能力的这部分人,基本都集中在十三到二十岁,甚至有四分之一是女性
    十九世纪初的法国,男性识字率大概在一半左右,女性在四分之一左右注意是“识字”。
    如果仅计算二十岁以下的人口的识字率和读写率,楚国其实也并不逊色。
    只是总体而言,就要弱不少,毕竟基础薄弱
    不过哪怕如此,对这些外来的考生,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最初的时候,因为在安排的大型客栈中,还有不少外地来的楚国生员,这些楚外的考生,一来是为了探探楚国考生的底,二来也是为了扩展下人际关系,大多都主动交流。
    然而不交流不知道,这一交流,发现这些楚国生员,许多都
    “你是颍川来的俺知道,俺爹说了,你们那读书人很多”
    “喏,俺娘腌的咸梅子,你拿去尝尝。”
    “我叫王金,黄金的金有钱的黄金、不是造反的黄巾,字丰收,你叫啥”
    “你别和他多说你别看他丰收丰收的,家里就是个奸商,上次给我家砌墙,还用二手砖”
    “你有意思不跟着外人面你提这些干啥你娘生病,我没给你送老母鸡吗”
    楚国诸生大多很热情,不过诸如此类毫无营养、土里土气的对话,占了绝大多数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楚外来的年轻才俊,还暗自鄙夷,不过随着遇到的楚国生员越来越多,这些楚外的年轻才俊,心也越来越沉
    这“当头一棒”,似乎比“下马威”更势大力沉

章节目录

城姬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绅士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绅士东并收藏城姬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