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面有惋惜之色“怕是误杀了好人矣”
    董卓同样心有戚戚焉。刘曜与他关系尚可,被枉杀了不说,还要叫他董卓平白背负骂名。董卓有些憋闷。经此一事,他对吕布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看都不顺眼。
    他忍不住又骂吕布,将边陲将士的彪悍与粗野表现得淋漓尽致。
    眼见吕布的脸色愈来愈黑,蔡邕忙出来充当和事佬。
    “罢了罢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还是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办为好。”
    “唉”
    “那江遵”
    董卓道“对对对快请江士子上来那起子混账到哪偷奸耍滑去了,怎么还不把江士子请过来你,快过去催上一催。”
    不一会儿,江遵被人带了上来。
    他虽然衣裳狼狈,面有余惊,但总体而言仍是十分从容,颇有高士之风。见到董卓,他自然流畅地行礼,面上并没有丝毫怨怼之色。
    “拜见太师。”
    只这一下,就拉高了董卓和蔡邕的好感。
    董卓仔细打量江遵,意外地发现他并不是上回过来谢恩的那个“江士子”。
    蔡邕示意董卓发问。
    董卓压下心中的疑惑“你既献上良策,为什么不告诉我它的弊端与局限”
    江遵又作了一揖,侃侃而答。
    “实不相瞒,那份策论非我所献。”
    董卓“哦”了一声“难道你不是江遵”
    江遵回道“我姓江名遵,表字子明,泰山钜平人氏”
    董卓冷哼一声“那份策论分明就是你江遵所献,还敢抵赖”
    江遵道“那策论确实是我写的,但这献策之人并非我也。”
    蔡邕听明白他的意思“你是说有人冒用你的名义,向太师献策”
    江遵道“正是如此。如若不信,可当场核对字迹。”
    董卓许之。
    于是拿出帛书,又叫江遵当场书写,逐字对照,字迹果然不同。
    “虽大致相同,但于细微之处无一处相似,非同一个人的字迹。”
    蔡邕作为书法名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差别。
    江遵的字写意流畅,虽有几分矫饰,但能看出飞龙在天之势。
    而献策之人的笔迹,只是字形相同,意境上却差得很远,过于拘泥而流于下乘。可见其主是个不懂得变通的人。
    董卓粗眉毛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这是怎么回事”
    江遵闭口不言。
    蔡邕劝道“若有隐情,就与太师直说,他定会还你清白。”
    江遵还是不言。
    董卓道“你扭捏什么,快说。”
    江遵敛目而立。
    董卓拍案而起“怕是哑口无言吧你既说不出因由,就让奉先把你砍成两半,丢出去喂狗。”
    吕布在一旁暗恨。
    平时恣意打骂,这时候又想到他了
    江遵的嘴跟河蚌一样严实。
    眼见董卓即将发作,蔡邕先一步对江遵疾言厉色道“这时候还不说,当真想背负谋逆的罪名去黄泉哭号吗”
    江遵喟然长叹“是遵遇人不淑,无颜面见太师。”
    遂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娓娓道来。
    根据江遵的说法,他与贺维是在洛阳文会上认识的,彼此惺惺相惜。后来他们一起游学,又一起逃难,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江遵平时有什么著论,或是好的想法,都会贺维分享。哪知贺维竟会盗用他的杰作,将它献给太师。
    又因为江遵与贺维分享这篇策论时,并未提到其中的弊端与局限,贺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贸然献给董卓,这才引起了动荡与混乱。
    吕布奇道“既然那贺什么的盗用你的策论,为什么不写自己的名字偷完东西还写你的名字,那贺什么的难道是个傻子吗做这种出力不讨好、帮你白白宣传的蠢事”
    江遵镇定道“那是因为这个策略,我曾给旁的人看过。贺维心知署自己的名会被人识破,影响他的名誉,所以就写了我的名字,然后冒充我,谋求太师的赏识。”
    董卓听江遵这么一说。想起“江士子”确实有过来谢恩,还领走了许多奖赏。
    想来,上回那个“江士子”就是江遵说的冒充他的贺维了
    董卓此时已经信了九成,却又听吕布再次奇道
    “这策论既是你写的,想来你一定十分熟悉,闭着眼就能认出来。那为什么朝政颁布后你不过来说明真相你既知道这份策论的弊端,便应知道其中的严重性,为什么不上书制止听说你是刘曜的客卿,不可能没有门路。而你刚刚所说的,全是你的一面之词,谁能证明蔡中郎救下你的时候,贺维已经死了。你与贺维这事,怕是天知地知,你知贺维知吧他一死,还不是任你嘴皮子磕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江遵面色如常,心中却是窝火得很,暗恨吕布的多事。
    “我前几日得了风寒,并不知朝中异变”他轻描淡写地揭过前两个问题,正气凛然道,“我之所言,句句属实。这份策论确实曾予旁的人看过,其中一人就在城中”
    “是谁”
    “我的老师,何休。”江遵道,“以及何休的入门弟子,清河名士,崔颂。”

章节目录

[三国]焚香祭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积羽成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积羽成扇并收藏[三国]焚香祭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