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还未亮,王姜氏就起来煮鸡蛋,煮了满满大半锅。
    此时已是孟冬之尾,马上就要进入寒月,煮鸡蛋可以存放多日不坏,正好让王渊带在赶考的路上吃。
    等王渊起床的时候,王姜氏早已将煮鸡蛋装好。
    早晨,饭桌上,伙食不错。
    毕竟王渊即将远行,早饭吃的是粟米粥,每人一个煮鸡蛋,还专门炒了盘腊肉。
    王渊问道“阿妈,现在寨子里有多少人养鸡”
    王姜氏笑道“除了新来的,家家户户都养鸡。曲蛇蚯蚓又不费钱,照顾得精细一些,就能养出好多只鸡来,傻子才不养呢。”
    “那就好。”王渊感到非常高兴。
    农民自有其劳动智慧,王渊自己折腾了两年,才勉强试验出坑养法的规律。
    结果在穿青寨传开之后,寨民们居然自己做了改进。
    首先前期堆肥的时间缩短了,有人用农家堆肥的方式,将淤泥、腐草、少量粪便垒成土堆,再覆盖秸秆和油布,只需四五天时间就能第一次发酵。然后翻堆进行第二次发酵,发酵效率更好更快,而且不容易形成恶臭味、恶酸味。
    接着,又有人发明出缸养法,即把废土放入大缸之中养蚯蚓,在大缸底部和腰部留孔排水。夏天可搬到背阴处,冬天可搬到屋里生火取暖,出太阳了还可搬出去晒一晒冬日暖阳。此法比王渊的坑养法更加方便可控,而且在冬天也不怕蚯蚓冻死或逃走。
    如今的穿青寨,平均每家喂养八只鸡以上,有的家庭甚至养鸡二三十只。
    王渊昨天去拜访方寨主的时候,还特意向寨主夫人、大哥的岳母,请教了堆肥法和缸养法的诀窍。今后若是在地方任职,王渊打算推广开来,不说养鸡致富,至少可以给农民增收。
    周冲就感到非常惊讶,他发现这寨子似乎很穷,因为以高粱为主食,粟米都不太多见,更别提什么稻米了。而且穿得也很普通,以葛布和麻布居多,跟云贵其他地区的山民相差不远。
    但寨子似乎又很富裕,家家都养鸡,经常能吃上鸡蛋。而且牲畜非常多,耕牛就足有十头,还有上百只骡子和毛驴
    如果金罍来到穿青寨,肯定会认为此地乃世外桃源。
    男耕女织,民风淳朴,生活无忧,鸡犬相闻,这是读书人最喜欢的景象。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自从苗民叛乱之后,穿青寨就没再交过赋税,也没被征过徭役扎佐司的税役官不敢上山,怕一不小心把穿青寨也逼反了。
    “渊哥儿,好生考试,路上注意安全,”王全把儿子送到山下,嘱咐道,“阿爸也不懂科举的事,帮不上什么忙,全靠你自己去闯。”
    王渊笑道“我晓得,阿爸放心。”
    王猛拍拍弟弟的肩膀“家里有我照看,阿弟不用担忧。”
    王渊笑道“大哥,你若是在不想读书,那也没必要再勉强。但我这次带回来的官箴书一定要看,不认识的字就去请教刘木匠,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攒起来进城请教沈师爷。”
    古代读书人当官,也不是两眼一抹黑去赴任,有专门的官箴书作为指导。
    宋代有州县提纲、治县法、百官箴、昼帘绪论,元代有三事忠告、为政善报事类,明代有官箴集要、实政录、历代守令传等等。
    这些书籍内容丰富,对法令、诉讼、刑狱、簿历、治灾、缉盗、农政都有详细阐述,只要照书本老老实实做官,必然能够造福一方。
    可惜很多地方官喜欢乱来,自称无为而治,其实只为捞银子。
    一番话别,王渊带着周冲前往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梦回大明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王梓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梓钧并收藏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