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道“好茶。”
李方晨翻了个白眼,问你正话,你这老头怎么还跟我兜圈子呢
所幸孔颖达并没有让李方晨失望,随后给出了答案,“秦王殿下,孔某想知道,您对于儒家是何看法”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此言,孔老可知”
孔颖达点头,“此乃董仲舒之言,用策汉武帝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李方晨微微眯眼,“那么敢问孔老,此言有错否”
孔颖达沉寂下来,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儒家来说,无错对于那个时代来说,也无错所以他不开口,不回答,他相信秦王殿下会给他一个解释。
李方晨站起身,背过手又问道“士农工商,来源何处士为何物”
孔颖达答道“先贤管仲所著管子第五篇先秦记载中,士泛指识字懂识之人,有士之子恒为士之说;到了汉代,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如今我大唐,百官世家皆可为士他代表着一种地位,一种身份”
“那么,本王想问,这身份究竟是好是坏”
孔颖达再次闭口不言,这是第二个他答不出来的问题。
“墨子讲,庶人、士、大夫、诸侯、三公、天子,组成一国之上下尊卑;荀子言,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孟子书,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本王想问,农前士后,还是士前农后士为何意”
两个问题,孔颖达瞳孔中写满了震惊,因为他答不出来。
轻拿起一块搞点放入嘴中,李方晨一点都不着急,反而十分期待,他想知道孔颖达究竟是何想法。
这后几个问题,说白了都在讨论一件事情,士,究竟代表着什么
而那第一个问题,却是发自内心的探寻,儒家独大,就真的好吗
作为士中的一员,作为儒家的一员,这两个问题孔颖达根本无法作答。
违心而论,有违儒家本质,可若实话实说,他不能,也不敢。
李方晨最后问了一句,“先贤所言,就真的对吗”
孔颖达明白了,就想之前秦王与百官所言,时代在变化,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他答不出并非是因为自己学识浅薄,而是这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之处。
董仲舒无错,汉武帝也无错,那时的汉朝需要如此
士和农,哪个在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大唐的一部分,密不可分。
他们都扮演着各自所需要的角色,去完成在以某一阶段他们该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该做什么
难道继续以后来者的身份,去评判前人的所做所为吗
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眼下更重要的是,抛去对于先人所授知识的束缚,从而更进一步
孔颖达忍不住叹道“殿下大智慧,孔某不如,不如啊”
李方晨却大笑起来,对孔颖达道“本王要变革大唐,为后世打下一个坚不可摧的基础孔颖达你可愿助本王一臂之力”
孔颖达拜身道“愿与殿下同往”
李方晨翻了个白眼,问你正话,你这老头怎么还跟我兜圈子呢
所幸孔颖达并没有让李方晨失望,随后给出了答案,“秦王殿下,孔某想知道,您对于儒家是何看法”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此言,孔老可知”
孔颖达点头,“此乃董仲舒之言,用策汉武帝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李方晨微微眯眼,“那么敢问孔老,此言有错否”
孔颖达沉寂下来,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儒家来说,无错对于那个时代来说,也无错所以他不开口,不回答,他相信秦王殿下会给他一个解释。
李方晨站起身,背过手又问道“士农工商,来源何处士为何物”
孔颖达答道“先贤管仲所著管子第五篇先秦记载中,士泛指识字懂识之人,有士之子恒为士之说;到了汉代,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如今我大唐,百官世家皆可为士他代表着一种地位,一种身份”
“那么,本王想问,这身份究竟是好是坏”
孔颖达再次闭口不言,这是第二个他答不出来的问题。
“墨子讲,庶人、士、大夫、诸侯、三公、天子,组成一国之上下尊卑;荀子言,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孟子书,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本王想问,农前士后,还是士前农后士为何意”
两个问题,孔颖达瞳孔中写满了震惊,因为他答不出来。
轻拿起一块搞点放入嘴中,李方晨一点都不着急,反而十分期待,他想知道孔颖达究竟是何想法。
这后几个问题,说白了都在讨论一件事情,士,究竟代表着什么
而那第一个问题,却是发自内心的探寻,儒家独大,就真的好吗
作为士中的一员,作为儒家的一员,这两个问题孔颖达根本无法作答。
违心而论,有违儒家本质,可若实话实说,他不能,也不敢。
李方晨最后问了一句,“先贤所言,就真的对吗”
孔颖达明白了,就想之前秦王与百官所言,时代在变化,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他答不出并非是因为自己学识浅薄,而是这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之处。
董仲舒无错,汉武帝也无错,那时的汉朝需要如此
士和农,哪个在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大唐的一部分,密不可分。
他们都扮演着各自所需要的角色,去完成在以某一阶段他们该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该做什么
难道继续以后来者的身份,去评判前人的所做所为吗
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眼下更重要的是,抛去对于先人所授知识的束缚,从而更进一步
孔颖达忍不住叹道“殿下大智慧,孔某不如,不如啊”
李方晨却大笑起来,对孔颖达道“本王要变革大唐,为后世打下一个坚不可摧的基础孔颖达你可愿助本王一臂之力”
孔颖达拜身道“愿与殿下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