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深远的重大决定“罢了,继续南下”
赵构带领南渡军民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扶老携幼,缓缓向南而行,一路经过高邮、泰州、江都等地。越往南行,沿途百姓口音从中原方言,渐渐变为江淮方言。越往南行,景色越绿,绿得越发好看。越往南行,河网越密布,港汊也越来越纵横交错,每条河上、每条船上、每条路上都是络绎不绝的南渡军民。越往南行,蛛网般的水路、陆路上的南渡军民越来越密集,越来越会聚,越来越壮大。越往南行,南渡百姓距离安全和希望就越来越近,同时距离中原也就越来越远。
建炎元年秋,强大的金国趁南宋立足未稳之际,向襁褓中的南宋王朝发动第一次大规模进攻,迅速攻占了东至青州、西至甘肃的广袤北方。赵构一退南阳,二退宿州,三退泗州,渡淮再退楚州,但都无法立足,被迫率领九十万中原百姓南渡扬州。如果非要画一张清晰的南渡路线图的话,南渡的箭头先自河南商丘指向西南南阳,再几乎按原路折返至亳州,转向东经宿州、灵璧、泗州渡过淮河,然后途径楚州,再蜿蜒而下直到扬州,全程辗转两千五百里。经过一波三折、危机四伏、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终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自西晋、安史之乱后,第三次蔚为壮观的人口大迁徙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的意义便是自此将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从中原转移到了东南地区,继续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开创出灿烂的南宋文明,并且让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后世。
然而宁静富庶的扬州并不是南渡的结束,反而仅仅只是开始。
在扬州城门下,赵构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户部侍郎、扬州知府吕颐浩。吕颐浩,山东人,五十多岁,方面大脸,相貌威严。他为官多年,经验老到,不仅文武双全,还是理财天才。但鉴于与李纲合作的教训,赵构对吕颐浩已经远不如对李纲那么热情了。
吕颐浩和扬州守臣们簇拥着赵构、吴芍芬、赵鼎、张浚、朱胜非、黄潜善等众文武,骑马刚穿过扬州城门,后面来报,韩世忠刚刚降服了叛军张遇和淮南贼李民,请赵构登城受降。赵构初到扬州,感到这个头儿开得不错,点头称赞韩将军果然了得。众人沿马道登上城墙,下马俯瞰城下,见韩世忠押解着张遇和李民所部黑压压的俘虏队伍,也已赶到城下。韩世忠在马上耀武扬威,对战俘高声叱咤“解下盔甲受降”
尽管军将们高声叱咤,然而俘虏们却人心危惧,谁都不肯解甲。淮南贼李民部下,有几个悄悄按着腰里的短刀匕首相互对视,气氛一触即发。吴芍芬在城墙上仔细盯着李民和张遇这两个让南渡军民吃尽苦头的首犯,突然预感不对,她拧眉提醒赵构“降盗恐怕有反复。”
赵构带领南渡军民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扶老携幼,缓缓向南而行,一路经过高邮、泰州、江都等地。越往南行,沿途百姓口音从中原方言,渐渐变为江淮方言。越往南行,景色越绿,绿得越发好看。越往南行,河网越密布,港汊也越来越纵横交错,每条河上、每条船上、每条路上都是络绎不绝的南渡军民。越往南行,蛛网般的水路、陆路上的南渡军民越来越密集,越来越会聚,越来越壮大。越往南行,南渡百姓距离安全和希望就越来越近,同时距离中原也就越来越远。
建炎元年秋,强大的金国趁南宋立足未稳之际,向襁褓中的南宋王朝发动第一次大规模进攻,迅速攻占了东至青州、西至甘肃的广袤北方。赵构一退南阳,二退宿州,三退泗州,渡淮再退楚州,但都无法立足,被迫率领九十万中原百姓南渡扬州。如果非要画一张清晰的南渡路线图的话,南渡的箭头先自河南商丘指向西南南阳,再几乎按原路折返至亳州,转向东经宿州、灵璧、泗州渡过淮河,然后途径楚州,再蜿蜒而下直到扬州,全程辗转两千五百里。经过一波三折、危机四伏、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终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自西晋、安史之乱后,第三次蔚为壮观的人口大迁徙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的意义便是自此将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从中原转移到了东南地区,继续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开创出灿烂的南宋文明,并且让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后世。
然而宁静富庶的扬州并不是南渡的结束,反而仅仅只是开始。
在扬州城门下,赵构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户部侍郎、扬州知府吕颐浩。吕颐浩,山东人,五十多岁,方面大脸,相貌威严。他为官多年,经验老到,不仅文武双全,还是理财天才。但鉴于与李纲合作的教训,赵构对吕颐浩已经远不如对李纲那么热情了。
吕颐浩和扬州守臣们簇拥着赵构、吴芍芬、赵鼎、张浚、朱胜非、黄潜善等众文武,骑马刚穿过扬州城门,后面来报,韩世忠刚刚降服了叛军张遇和淮南贼李民,请赵构登城受降。赵构初到扬州,感到这个头儿开得不错,点头称赞韩将军果然了得。众人沿马道登上城墙,下马俯瞰城下,见韩世忠押解着张遇和李民所部黑压压的俘虏队伍,也已赶到城下。韩世忠在马上耀武扬威,对战俘高声叱咤“解下盔甲受降”
尽管军将们高声叱咤,然而俘虏们却人心危惧,谁都不肯解甲。淮南贼李民部下,有几个悄悄按着腰里的短刀匕首相互对视,气氛一触即发。吴芍芬在城墙上仔细盯着李民和张遇这两个让南渡军民吃尽苦头的首犯,突然预感不对,她拧眉提醒赵构“降盗恐怕有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