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宋军官兵对燕云汉人很不友好,就是宋朝老百姓,对燕云汉人也很不尊重,也视他们为“番人”。而宋朝朝廷对待燕云汉人的态度其实也很暧昧,既猜忌他们不信任他们,又想拉拢他们利用他们。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燕云汉人对待宋朝的态度也很复杂,特别是在辽国覆亡之时,他们有的向往宋朝,有的怨恨宋朝,有的刚开始对宋朝抱有希望,但后来看了宋朝政策后则转为失望,乃至绝望。
宋朝收复燕山地区后,在政策上存在着致命缺陷,归根结底是不得燕山民众之心。当时,有个名叫许采的人曾总结说“失燕人心者有三一换官,二授田,三盐法。换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盐法并失士人百姓心。”
宋朝之所以采取“换官”政策,目的是笼络燕云地区的上层汉人,以巩固宋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这个政策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宋朝对燕云上层汉人是不信任的。不然,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留在原地继续为官呢“换官”带来的结果并不好,许多上层汉人都投向了金人。这一政策的危害性,并没引起宋徽宗与朝廷大臣的注意。
授田政策的危害最明显,燕山府知府王安中已经注意到了,但要彻底解决,难度很大,因为郭药师与常胜军是这一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肯定是要进行阻挠的。
最失民心的便是“盐法”。辽国后期,燕云地区的税负并不重,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普遍比较轻。宋朝接管燕京地区后,在此实行和内地一样甚至更高的官盐制度。“旧虏中每贯四百文,得盐一百二十斤。提举官都不念新附之民,贪功生事,每斤至二百五十文足,或二百八十文足”。如此高的盐价,如此大的反差,宋朝政策所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民心尽失。
无论是常胜军还是义胜军,他们从上到下,从军官到士兵,对宋朝并没有什么深厚感情。他们自认为是辽国人,因为辽国已亡,他们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投靠了宋朝。可是,宋朝人却不断嘲弄他们,侮辱他们,对他们的汉人身份不予认同,这必然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使得他们的立场与观念极不稳定。历史条件造就了他们,他们如同无根的墙头草,只能随风而摇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燕云汉人对待宋朝的态度也很复杂,特别是在辽国覆亡之时,他们有的向往宋朝,有的怨恨宋朝,有的刚开始对宋朝抱有希望,但后来看了宋朝政策后则转为失望,乃至绝望。
宋朝收复燕山地区后,在政策上存在着致命缺陷,归根结底是不得燕山民众之心。当时,有个名叫许采的人曾总结说“失燕人心者有三一换官,二授田,三盐法。换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盐法并失士人百姓心。”
宋朝之所以采取“换官”政策,目的是笼络燕云地区的上层汉人,以巩固宋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这个政策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宋朝对燕云上层汉人是不信任的。不然,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留在原地继续为官呢“换官”带来的结果并不好,许多上层汉人都投向了金人。这一政策的危害性,并没引起宋徽宗与朝廷大臣的注意。
授田政策的危害最明显,燕山府知府王安中已经注意到了,但要彻底解决,难度很大,因为郭药师与常胜军是这一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肯定是要进行阻挠的。
最失民心的便是“盐法”。辽国后期,燕云地区的税负并不重,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普遍比较轻。宋朝接管燕京地区后,在此实行和内地一样甚至更高的官盐制度。“旧虏中每贯四百文,得盐一百二十斤。提举官都不念新附之民,贪功生事,每斤至二百五十文足,或二百八十文足”。如此高的盐价,如此大的反差,宋朝政策所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民心尽失。
无论是常胜军还是义胜军,他们从上到下,从军官到士兵,对宋朝并没有什么深厚感情。他们自认为是辽国人,因为辽国已亡,他们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投靠了宋朝。可是,宋朝人却不断嘲弄他们,侮辱他们,对他们的汉人身份不予认同,这必然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使得他们的立场与观念极不稳定。历史条件造就了他们,他们如同无根的墙头草,只能随风而摇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