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之。”
    少年气盛,顿时大怒,待要争辩,却被刘伯温喝止。
    “来人,将这狂悖无礼之徒叉出去”
    随着刘伯温话音落地,当即便有家仆跑来,将一脸懵逼的王家俊秀架着胳膊拖出去。
    那王家才俊料不到这些人居然敢对堂堂琅琊王氏族人如此无礼,顿时大吵大闹,但声息渐渐远去,被拖走。
    刘伯温兀自面色铁青,愤然道“这都什么时代了
    昔日煌煌大唐都成为历史,至于东晋更是遥不可及的旧事,怎么还有人生活在旧日的光辉里面
    我规劝各位一句,真的抱着旧观念不放,那是自取灭亡。”
    陷入不臣之境地。
    从今而后,吾萧氏与王氏一刀两断,恩断义绝,老死不相往来”
    在座诸人默然片刻,纷纷表态附和刘伯温之言。
    都是心明眼亮之人,绝非被叉出去的那种年轻鲁莽的后辈可比,自然能看得出刘伯温提点他们的用意。
    围困朱振的事情如果成了还好,如果不成,替罪羊肯定是要有的。
    一个赵家不够,那么就添加一个王家。
    稍稍顺了顺气,刘伯温依旧怒气未平,敲了敲面前的案几,愤然道“诸位缘何如何冲动
    朱振下淮安,乃是吴国公的意思,诸位若心有不甘自可暗中筹谋,设置拦阻之法,却干出袭杀朱振这等愚蠢之下策”
    刘淌见刘伯温咄咄逼人,一上来就要掌控全局,心里隐隐有些担忧,出言道“伯温此言,未免过于谨慎。
    他朱元璋自己也是朝不保夕,如何有心思去管一个马前卒的死活。
    若是朱振死于淮安,那么朱元璋势必会重视我等。
    不会在如往日一般视吾等为冢中枯骨,予取予夺再者说,袭杀朱振的乃是赵家与张士诚所谓,与我等淮安其余世家有何关系
    吴国公还没做君主,便想胡乱安放罪名,实在是缺乏几分帝王的度量了吧”
    “度量”
    刘伯温冷笑。
    你们竟然妄图跟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讲究度量
    上一个跟朱元璋讲度量的人,现在尸体还不知道在哪里埋着呢环视诸人一圈,刘伯温深深吸口气,正色道“某只说一句话,若是相信我刘伯温,便即刻停止任何针对朱振的动作,速速联络自己家的族人,想办法解决朱振若朱振无碍,诸位尚可端然稳坐、钟鸣鼎食。
    若朱振身死,就等着应天精锐尽出,届时身死族灭,统统去给朱振陪葬吧。
    某言尽于此,勿谓言之不预也”
    众人尽皆变色。
    朱振居然有如此重要,可以令朱元璋放弃大局,亦要涤荡淮安为其复仇
    但此话出自刘伯温之口,又不能不信一直以来,朱元璋之所以在应天过得还算是可以,其中就有刘伯温这杆大旗的影响力。
    很多优秀的读书人,选择投奔朱元璋。
    这让朱元璋拥有足够的人才,去建设自己的领地。
    但也给了世家子弟,参与朝局,左右朝局的机会。
    所以不论是地方世族豪强,还是朱元璋对于刘伯温都颇为依赖。
    刘伯温真正的作用,其实是地方读书人和朱元璋之间的纽带,而不是话本里那个能掐会算的道士。
    所以很多时候,朱元璋对于刘伯温颇为依赖,甚至要遵从刘伯温的意见。
    但此时连刘伯温都说出朱元璋可能不顾一切的话,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刘伯温自忖朱元璋一旦不顾一切,他无法阻拦。
    身在应天中枢,所接受的信息自然非是他们这些远在淮安之人可比,他们的想当然,与朱元璋的想法极有可能南辕北辙。
    若是刘伯温之言当真,大家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棺材见到众人齐齐色变,刘伯温隐隐觉得有些不若,沉声问道“何以如此胆怯”
    张家家主呵呵一笑,幸灾乐祸道“怎能不胆怯呢
    在座的诸位,可都派出了家中死士战兵,襄助赵家人务求将朱振袭杀在霍山”
    虽然张家才是这一切活动的幕后黑手,但是在刘伯温面前,却显得很是淡然,仿佛淮安的一切都满不在乎一样。
    刘伯温色变道“当真如此”
    诸人一脸土色,默然不语,却都暗暗将目光看向张家家主。
    你们张家玩的什么鬼套路
    之前不是还说,朱振意思,那么淮安就可以恢复昔日的一切,朱元璋也不得不跟我们低头吗
    怎么关键时刻,你成了第一个投诚的人了
    没想到啊,你一个衣冠儒雅的张家家主,也成了叛徒刘伯温悲呼道“诸君何以如此愚蠢”

章节目录

回到明初当王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渤海郡公并收藏回到明初当王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