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唯恐进去了就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得屈打成招任人摆布。
“大胆”官差怒喝,拔出佩刀来要挟,“御史台与京兆府合审此案,两位中丞都是秉公执法,你这大胆刁民,竟敢诬蔑御史公正我看你是心里有鬼不敢受审,说不定就是犯人合谋”说着就要过来拉扯莲静。
“住手不可对太卜丞无礼。”忽有一人出言制止,官差急忙收刀退后。莲静抬头,见杨昭站在台阶上,看他的眼光颇具玩味。
那官差忙对莲静行礼“小的有眼不识泰山,冒犯太卜丞,千万不要怪罪”
莲静冷然不语。杨昭下了台阶,面带笑意“居士喜穿素衣,的确容易让人误会。既是朝廷命官,怎可与庶民一般对待这位军爷,太卜丞可是本案的重要证人,可否让我带他直入内堂”
官差连应“应该应该,有劳杨判官。”
史敬忠舒了口气,莲静却屹立原地不动“府衙公堂在此,还要去什么内堂”
杨昭笑道“居士有所不知,此案关系太子、韦尚书、皇甫将军等人,都是陛下爱臣。陛下不相信韦尚书等谋反,若公开审理,即使韦尚书等人清白,也有损名声。三品大员、镇边大吏,又是谋反的重罪,怎可与市井百姓一般开堂审理,让街坊都来观看指点所以只在内堂审案。”
莲静冷声道“右相告发,审案者杨、王,不敢公开,是否顾惜韦尚书皇甫将军名声,还不好说呢。”李林甫告发韦坚,皇帝竟让李林甫审查,而审案的两位御史中丞杨慎矜、王鉷,又都依附于李林甫。此番关门审案,门内搞些什么名堂,外人谁管得着。莲静担心也不无道理。
杨昭道“杨王二位中丞,职位皆在韦尚书之下,韦尚书如今仍是朝廷正三品官员,谁敢对他无礼皇甫将军手握重兵,更不用说。何况此番会审,还有京兆尹参与,并非杨王二人专决。再说了,审案场所都已定下,也不会因为居士三言两语就换到大堂来,居士这般阻挠,只会使本案少一个证人呀。”
杨昭最后这句话,可是吃准了莲静心思。如果杨王要成冤狱,少了莲静证词,凭其他证人也一样能成;莲静入内,还有机会为韦坚等作证辩诬。莲静思索片刻,举步随杨昭进入内堂。
进去大门一关,莲静立刻后悔了。所谓内堂,不过是狱中一片空地,四周挂满各式刑具。审案者只有杨慎矜王鉷,京兆尹不知去向。韦坚皇甫惟明二人关在狱中,虽看不出有用过刑的迹象,但精神萎顿,容色憔悴不堪。
莲静怒问“京兆尹何在”
杨昭浅笑“哦我都忘了,京兆尹抱恙,今日不能审案,因此全权委托吉法曹审理。居士尽管放心,有两位御史中丞监督,法曹定会秉公办案,令真相水落石出。吉法曹,可是如此”他转向站在杨慎矜王鉷身后、乍看颇不显眼的吉温。
吉温却好似没听到他的话,双目圆睁,直瞪着莲静,极其惊异,又仿佛怀着千言万语,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杨昭心生疑窦,转去看莲静,见他竟已低下头,不复方才的正气凛然气焰高涨,好像也怀了心事。他身旁的史敬忠迟疑着开口“七郎”
吉温回神,打断史敬忠言语,对杨慎矜王鉷道“二位中丞,既然证人已经传到,那就继续审案罢。”说完退到一旁,任凭杨王二人决断。
杨昭料想莲静必然出言阻止,谁知莲静只是目随吉温,并不开口制止,神色间还有几分凄然难言,而吉温也时不时瞅他,不由大为疑惑。
等到杨慎矜开始问话,莲静神情犹不自若,答非所以,锐气全失。
杨慎矜问道“如居士所言,事发当日,居士确在景龙观中,那可有见韦尚书与皇甫将军私会”
莲静只答“不知。”
杨慎矜道“太子乘舆到景龙观,此等大事,居士竟会不知”
莲静颓然道“杨中丞该问众道长才是。”
杨慎矜转而问史敬忠“事发当日,你可是与太卜丞吉镇安同在景龙观”
吉杨昭耳尖地捕捉到这个字。他也姓吉
史敬忠不敢随便开口,将目光投向吉温。吉温正色道“杨中丞问话,你只管以实相告,莫有半点隐瞒,中丞自会审度。”
史敬忠遂答“是,那日是正月十五,小人随太卜丞吉镇安访景龙观道友,直至今日都一直在观中。”
“那你可曾见太子、韦尚书会见皇甫将军”
史敬忠又看吉温一眼,答道“韦尚书曾引太子与皇甫将军同室饮茶。”
“阿翁”莲静低呼一声,瞪视史敬忠,却与吉温视线相遇,连忙把头转开,对杨慎矜道“太子来景龙观,只因为夜游时太子妃受寒不适,到观中暂歇,也是临时起意,偶遇皇甫将军,于是闲聊叙旧,前后不过片刻功夫。”
杨慎矜对他所言不置可否,只问史敬忠“太卜丞所言可属实”
史敬忠迟疑道“确是如此”话音未落,有京兆府小吏入报“景龙观众道士都已招认,韦尚书事先嘱咐正月十五将与皇甫将军会面,令肃清观内以保机密。正月十五当晚,皇甫将军在观中等候,韦尚书引太子前来,三人同室密语一个时辰之久,并命众道人不得入内打扰。”
杨慎矜闻言怒目史敬忠“太卜丞忘记当日详情,你也没记清楚吗”
史敬忠吓得屈膝跪倒“小人年高忘事,小人记错了那天韦尚书等三人是同室相处了许久,小人从旁经过,还听到韦尚书说有将军兵力相助,大事必成”
莲静骇道“阿翁,你”话到嘴边,又生生吞下。史敬忠既已招认,再说无益,只会为难他,身为后辈又怎可如此。况且他所说又确是实情,而且
杨昭看莲静欲言又止,吉温心事重重,史敬忠惶恐不安,心中瞬间掠过千百种思量,却没有哪一种能让他解开心头疑惑。
有众道士和史敬忠的证词,杨慎矜王鉷就此定案,韦坚皇甫惟明再辩驳也无用,上报二人共谋坐实。韦坚二人向来得皇帝宠信,皇帝虽怀疑其有谋,但不显其罪,只将二人贬官。正月癸酉,下制书责韦坚野心谋求官职,贬缙云太守,皇甫惟明离间君臣关系,贬为播川太守,并另下制书让百官引以为戒。太子软禁宫中,因为向来深居简出,不与朝臣结党,又有高力士等力保,才未被牵连。
韦坚遭贬,太子束手,李适之孤立无援,惧怕李林甫接下来对他下手,自己上表请求改任散官。天宝五载四月,任命李适之为太子少保,免去参知政事,李林甫一举除去两名政敌。新任宰相陈希烈,只是因为善于讲老庄道家学说而受到重用,又用神仙符瑞等道法求得皇帝的欢心,柔顺易制,完全听命于李林甫,仅仅起个在文书上署名的作用,朝政大事完全由李林甫一手把持。
“大胆”官差怒喝,拔出佩刀来要挟,“御史台与京兆府合审此案,两位中丞都是秉公执法,你这大胆刁民,竟敢诬蔑御史公正我看你是心里有鬼不敢受审,说不定就是犯人合谋”说着就要过来拉扯莲静。
“住手不可对太卜丞无礼。”忽有一人出言制止,官差急忙收刀退后。莲静抬头,见杨昭站在台阶上,看他的眼光颇具玩味。
那官差忙对莲静行礼“小的有眼不识泰山,冒犯太卜丞,千万不要怪罪”
莲静冷然不语。杨昭下了台阶,面带笑意“居士喜穿素衣,的确容易让人误会。既是朝廷命官,怎可与庶民一般对待这位军爷,太卜丞可是本案的重要证人,可否让我带他直入内堂”
官差连应“应该应该,有劳杨判官。”
史敬忠舒了口气,莲静却屹立原地不动“府衙公堂在此,还要去什么内堂”
杨昭笑道“居士有所不知,此案关系太子、韦尚书、皇甫将军等人,都是陛下爱臣。陛下不相信韦尚书等谋反,若公开审理,即使韦尚书等人清白,也有损名声。三品大员、镇边大吏,又是谋反的重罪,怎可与市井百姓一般开堂审理,让街坊都来观看指点所以只在内堂审案。”
莲静冷声道“右相告发,审案者杨、王,不敢公开,是否顾惜韦尚书皇甫将军名声,还不好说呢。”李林甫告发韦坚,皇帝竟让李林甫审查,而审案的两位御史中丞杨慎矜、王鉷,又都依附于李林甫。此番关门审案,门内搞些什么名堂,外人谁管得着。莲静担心也不无道理。
杨昭道“杨王二位中丞,职位皆在韦尚书之下,韦尚书如今仍是朝廷正三品官员,谁敢对他无礼皇甫将军手握重兵,更不用说。何况此番会审,还有京兆尹参与,并非杨王二人专决。再说了,审案场所都已定下,也不会因为居士三言两语就换到大堂来,居士这般阻挠,只会使本案少一个证人呀。”
杨昭最后这句话,可是吃准了莲静心思。如果杨王要成冤狱,少了莲静证词,凭其他证人也一样能成;莲静入内,还有机会为韦坚等作证辩诬。莲静思索片刻,举步随杨昭进入内堂。
进去大门一关,莲静立刻后悔了。所谓内堂,不过是狱中一片空地,四周挂满各式刑具。审案者只有杨慎矜王鉷,京兆尹不知去向。韦坚皇甫惟明二人关在狱中,虽看不出有用过刑的迹象,但精神萎顿,容色憔悴不堪。
莲静怒问“京兆尹何在”
杨昭浅笑“哦我都忘了,京兆尹抱恙,今日不能审案,因此全权委托吉法曹审理。居士尽管放心,有两位御史中丞监督,法曹定会秉公办案,令真相水落石出。吉法曹,可是如此”他转向站在杨慎矜王鉷身后、乍看颇不显眼的吉温。
吉温却好似没听到他的话,双目圆睁,直瞪着莲静,极其惊异,又仿佛怀着千言万语,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杨昭心生疑窦,转去看莲静,见他竟已低下头,不复方才的正气凛然气焰高涨,好像也怀了心事。他身旁的史敬忠迟疑着开口“七郎”
吉温回神,打断史敬忠言语,对杨慎矜王鉷道“二位中丞,既然证人已经传到,那就继续审案罢。”说完退到一旁,任凭杨王二人决断。
杨昭料想莲静必然出言阻止,谁知莲静只是目随吉温,并不开口制止,神色间还有几分凄然难言,而吉温也时不时瞅他,不由大为疑惑。
等到杨慎矜开始问话,莲静神情犹不自若,答非所以,锐气全失。
杨慎矜问道“如居士所言,事发当日,居士确在景龙观中,那可有见韦尚书与皇甫将军私会”
莲静只答“不知。”
杨慎矜道“太子乘舆到景龙观,此等大事,居士竟会不知”
莲静颓然道“杨中丞该问众道长才是。”
杨慎矜转而问史敬忠“事发当日,你可是与太卜丞吉镇安同在景龙观”
吉杨昭耳尖地捕捉到这个字。他也姓吉
史敬忠不敢随便开口,将目光投向吉温。吉温正色道“杨中丞问话,你只管以实相告,莫有半点隐瞒,中丞自会审度。”
史敬忠遂答“是,那日是正月十五,小人随太卜丞吉镇安访景龙观道友,直至今日都一直在观中。”
“那你可曾见太子、韦尚书会见皇甫将军”
史敬忠又看吉温一眼,答道“韦尚书曾引太子与皇甫将军同室饮茶。”
“阿翁”莲静低呼一声,瞪视史敬忠,却与吉温视线相遇,连忙把头转开,对杨慎矜道“太子来景龙观,只因为夜游时太子妃受寒不适,到观中暂歇,也是临时起意,偶遇皇甫将军,于是闲聊叙旧,前后不过片刻功夫。”
杨慎矜对他所言不置可否,只问史敬忠“太卜丞所言可属实”
史敬忠迟疑道“确是如此”话音未落,有京兆府小吏入报“景龙观众道士都已招认,韦尚书事先嘱咐正月十五将与皇甫将军会面,令肃清观内以保机密。正月十五当晚,皇甫将军在观中等候,韦尚书引太子前来,三人同室密语一个时辰之久,并命众道人不得入内打扰。”
杨慎矜闻言怒目史敬忠“太卜丞忘记当日详情,你也没记清楚吗”
史敬忠吓得屈膝跪倒“小人年高忘事,小人记错了那天韦尚书等三人是同室相处了许久,小人从旁经过,还听到韦尚书说有将军兵力相助,大事必成”
莲静骇道“阿翁,你”话到嘴边,又生生吞下。史敬忠既已招认,再说无益,只会为难他,身为后辈又怎可如此。况且他所说又确是实情,而且
杨昭看莲静欲言又止,吉温心事重重,史敬忠惶恐不安,心中瞬间掠过千百种思量,却没有哪一种能让他解开心头疑惑。
有众道士和史敬忠的证词,杨慎矜王鉷就此定案,韦坚皇甫惟明再辩驳也无用,上报二人共谋坐实。韦坚二人向来得皇帝宠信,皇帝虽怀疑其有谋,但不显其罪,只将二人贬官。正月癸酉,下制书责韦坚野心谋求官职,贬缙云太守,皇甫惟明离间君臣关系,贬为播川太守,并另下制书让百官引以为戒。太子软禁宫中,因为向来深居简出,不与朝臣结党,又有高力士等力保,才未被牵连。
韦坚遭贬,太子束手,李适之孤立无援,惧怕李林甫接下来对他下手,自己上表请求改任散官。天宝五载四月,任命李适之为太子少保,免去参知政事,李林甫一举除去两名政敌。新任宰相陈希烈,只是因为善于讲老庄道家学说而受到重用,又用神仙符瑞等道法求得皇帝的欢心,柔顺易制,完全听命于李林甫,仅仅起个在文书上署名的作用,朝政大事完全由李林甫一手把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