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蒲松龄愣怔的功夫, 就见古灵寺住持和那位大师一同起身抬手打一个佛号。
两位大师和他问好, 蒲松龄赶紧给住持和这位大师见礼, “阿弥陀佛。留仙见过两位大师。”
师祖对这位写出聊斋志异的民间文人很是欣赏, 此刻见到他本人,更是欣赏。
“阿弥陀佛。先生请坐。”
古灵寺住持也邀请他坐下,斟茶,笑着说道“先生的文章, 写鬼写人入木三分,闻所未闻, 却是一见倾心。早就想要慕名拜访, 今日一见, 大幸也。”
蒲松龄面对两位大师的真诚,突然不知所措。
“惭愧, 惭愧。留仙不敢当两位大师的盛赞。”
师祖微微笑,一口茶完毕, 直接开口“先生文采出众, 见识独到。更难得眼见当今现状还能有一腔报国之心。”
“八股科举不适合先生, 贫僧有意推荐先生去参加朝廷的博学鸿儒科, 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蒲松龄“”
“博学鸿儒科”“博学鸿儒科”在他的脑袋里不停回响, 他整个人呆呆的。
可是古灵寺住持也说“醒迟大师有意, 老衲也凑一个趣儿。济南多出来一好官, 也说社稷和百姓福祉。”
蒲松龄“”
反应过来后, 蒲松龄赶紧起身给两位大师行礼谢恩。
“留仙感谢两位大师。”声音颤抖, 克制不住的眼睛湿润。
师祖轻轻摇头, 叹气。
“先生大才,奈何,奈何。阿弥陀佛。”
老住持也叹气“先生四十来岁,尚在有为之年。”
蒲松龄轻轻点头,却是止不住眼泪直流。
蒲松龄出身蒲氏家族,蒲氏是淄川世家。蒲松龄早年热衷功名,奈何父亲蒲盘时家道已渐中落,年少时,又遇到张献忠、李自成起事;再后来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生活的艰难,坎坷的经历,加剧了他一腔报国之心。顺治十四年,娶妻生子,一家和美。顺治十五年,十九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
他本以为那是他生活“得意”的开始,哪知道,那只是“失意”的开始。
顺治十七年庚子,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年,应乡试未中。康熙十一年,应乡试未中。康熙十四年,应乡试未中
科举场中极不得志,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徒奈何。家业艰难,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以教书、幕僚维生。却是深入市井生活后更加有感于世情残酷,民生之艰。康熙十八年,作成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几番修改增补,没想到因为这本书一朝时来运转。
他如何能不激动落泪
三个人小声交谈,古灵寺住持尚好,只觉得自己是因缘际会帮扶一位有才有德之士。师祖却是因为蒲松龄言语之前的郁悒感慨良多。
师祖之前有一次和小徒孙聊天,聊起来科举考试,小徒孙对其非常反感,说这样考出来的官员估计什么也不会,怪不得一个县令就要十来个师爷跟着。
师祖也没想到皇帝本为招揽汉家文人之心而开始的特殊考试,反而成了某些有才不羁之人的唯一通路,只是奈何这个通路更狭窄,没有靠得住的推荐根本不能参加。
“阿弥陀佛。贫僧相信,先生有了这番和百姓感同身受的经历,定能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
师祖感叹,古灵寺住持也安慰蒲松龄,蒲松龄的情绪缓一缓,三个人的谈话转为佛法经论,都是博学之人,一时之间谈得兴起,石溪道人也加入进来,谈天论地,谈古说今,好不热闹。
保康眨巴眼睛,坐在师祖的身边乖巧地听着,吃着,喝着,听到妙处跟着笑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蒲松龄的坎坷人生,估计就是古往今来真正有才之士的人生,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不与文坛附庸风雅,不与世人计较名利得失,怎能不艰难
幸好,人间总有希望在,人间总是有好人。石溪道人当初看透世情出家为僧,如今一朝顿悟;蒲松龄也终于等来他的机遇,一展才能。
保康拿着他的那本聊斋志异,瞅着上面蒲松龄先生的题词在灯光下闪耀,笑眯眯脸“师祖,保康收藏的宝贝越来越多了。”
师祖微微笑“嗯。”
“保康也需要一个小库房了。”
保康得意洋洋“师祖,保康有很多宝贝。”
师祖“嗯。我们保康有很多宝贝。”
保康看着书突然想起他的南下路线,突然想起来他们此番见到了蒲松龄先生,游玩路线就变了“师祖,蒲松龄先生的文采好,考博学鸿儒科一定可以。师祖,那我们不去淄川县了,我们直接去曲阜吗”
师祖将他的宝贝书本儿放好,领着小徒孙去洗手上床躺好“保康不想去曲阜”
保康眉眼纠结“书上说曲阜风景好看,但是保康更想去看大海。”
师祖微微笑“我们在济南还要待两天。古灵寺住持说,孔尚任明天就会来到济南。”
保康“”
眼睛闪亮,眉毛飞扬,小嗓门欢快“谢谢师祖。”
“师祖,那我们直接从济南去沂州府,出海做大船去南方”
“嗯。”
月牙儿弯弯,星星眨眼。保康睡梦中也兴奋不已。
大海,海风,海浪,海鲜他来了。
大为开心的保康第二天起来就自觉今儿特帅气,他一大早起来读书打拳,用早膳敲木鱼,都特专心。
上午的时候见到孔尚任,表现得更是热情和好奇。
孔尚任字聘之,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诗人、戏曲作家,继承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具有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和南方的洪昇并论,人称“南洪北孔”。
二十岁,考取县府学生员。后来参加岁考,没有考中。但他并没有放弃做官的念头,典卖家中田地,捐资纳了一个“例监”。三十岁,他读书著述忽然对南明兴亡引起注意,从亲友处采取轶闻,从诸家记载中撷取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故事。
去年,孔尚任三十五岁,正打算南下会友人,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出山,修家谱与阙里志,教习礼乐子弟,采访工师,监造礼乐祭器,为当今皇上的南巡祭孔活动作准备。
保康和他聊天,喜欢他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喜欢他的好为人师、孔孟遗风,钦佩他的才华,大为赞同他写书的想法,不管这书于时局多么不合适,但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有独属于它的故事留下。
保康听说他汗阿玛已经将南巡的计划透漏出去,所经各地方都已经开始准备,并不奇怪,他奇怪的是,他汗阿玛准备的大型尊孔活动。
“先生你也认为,世人应该这般尊孔,礼遇孔家”
孔尚任愣住。
快乐大师小保康继续问“山东孔家,龙虎山张家,都是传世大家。前朝人说,孔家天下第一大家,张家第二,朱家第三。民间有一句话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是孔家和张家的人犯了连累整个家族的死罪,却是朝廷明令无罪释放。”
死寂。
这是孔尚任从没有思考过,从没怀疑过,他认为天经地义般的事儿。如果是其他人这么说来,他一定会生气,他一定大声驳斥,可是快乐大师说出来,他无言以对。
孔尚任还是愣愣的,他想说,孔子者,汉人之博学者也,其言教,流于四海,达于诸夷。孔子的后人,勤学博识,一心遵循先人的教诲,克己复礼,宽仁处世收到世人尊重,不是应该的吗
可是,孔尚任面对小胖娃娃清澈灵透的大眼睛,脑海里一瞬间想起的是,这几百年来上千年来几千年来孔家人一代一代背负的重担。
既为自己的出身骄傲,又受困其中无法自处,更不可能和普通读书人由着性情做事,站在朝堂上也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可是,世人就应该这般尊孔,礼遇孔家吗无论是谁做天下都要对孔家人让一步吗
孔融的例子血淋淋的在那里,孔家的人守着家训和世人给他们的标签,有的甘心了,有的庸碌度日,有的寄情于道家清静无为,有的痛苦、发疯一年一日的时光虚耗磨灭了他们年少之时的傲气和志气。
可是,世人对他们敬仰的同时,也有不满;历朝历代的皇家都对他们尊崇供养的同时,更多的是警惕和利用。
这到底是为什么
孔尚任一时之间想了甚多,竟是魔障了一般。
保康定定地看着他,也不说话。
孔尚任离开古灵寺的时候还恍恍惚惚的,不可自拔。
晚上的时候,保康和师祖说起来,师祖也说“孔尚任有才华,有志气,也有机遇。但他如果不能放下“孔子后人”的身份,安下心做一个朝廷里的小官员,百姓的父母官,为官不久矣。”
保康重重点头,却也小小的疑惑“师祖,那汗阿玛为何一定要尊孔”
“孔家人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荣誉,读书人也不是必须要儒家出身,就算是儒家出身,现在的四书五经讲义,已经背离孔圣人的训导远之又远。”
师祖轻轻摇头“华夏的文人都是读者孔圣人的书长大,这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必须做的事儿。”
“至于读书人为何都读儒家的书当年汉武帝罢百家独尊儒家,有其原因。天下人的思想必须统一,治国的思想也必须统一。”
保康好像有点想法,却还是不明白。
师祖微微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永远存在,小到夫妻之间,家庭之间,大到民族之分、地域之别,朝代更替、士农工商的划分,都不过是人所处的集体不同,利益不同罢了罢了。”
“不是东风压到西风,就是西风压到冬风。人的本性如此,总要有一个标准。”
保康明白了,转念一想,却又糊涂了。
“那师祖,汗阿玛开办皇家匠艺学院,学员们出来,不能做官吗还是要那什么也不懂的儒家官员领导匠人做事”
“师祖,八股考试不好。蒲松龄和孔尚任有才,都考不中。”
师祖点头“保康的话很有道理,保康可以给你汗阿玛写信。”
保康打个小哈欠窝到师祖的怀里模模糊糊地说一句“师祖,保康明天就写信。”人就睡着了。
师祖瞧着小徒孙说睡就睡的小样儿笑出来。
罢了,就让皇帝烦恼吧,师祖也很快睡去。
第二天保康起来给他汗阿玛写信,布拉布拉一大通,总而言之就是说八股考试不好啊,考来考去的,前朝朱家也只是第三家,汗阿玛你看你还要不要去兴师动众的尊孔,祭孔
还说士农工商有划分,有利于社会安稳,可他们甭管是士族还是商者,匠人,都是汗阿玛的子民啊,唐太宗不是说水能覆舟也能载舟这水光指的是士族那前朝不就是被农民伯伯们推翻的吗
对了,汗阿玛,前朝皇帝临死前还说“大臣误国”保康还听说,现在西洋国家都开始反抗天主教会的统治了,儒教一家独大治理天下的规矩也要改了哦,不相信,汗阿玛去问西洋传教士,他们疯狂来我们这传教就是为了开辟“新世界”
写好后自己端详端详,非常满意,麻利地安排人给寄出去,可他还没收到他汗阿玛的回信,出济南的途中吃了一回孔家菜,让他记忆深刻。
孔府宴精神可回溯至孔子,他可说是史上第一位美食家,对吃见解独到,与当世之人流行的饮食观不谋而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米麦碾舂得愈精白愈好,鱼肉切得愈细愈好,就是讲究用餐的精致。
和很多大户人包括皇家用膳的规矩差不多,菜名美、高低有。规矩多,比如身份有别,座位有别、出菜顺序有别。
高低有,孔府宴菜色上至鱼翅八珍、下至豆芽野菜都能上桌,其中最让保康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道“镶豆莛”。
明明是普通的豆芽菜,却能掐头去尾,从中空的豆芽菜里嵌入比牙签还细的火腿丝与鸡肉丝,好红白两色分明,如此细工,叹为观止。
菜名美,则是应该与孔家人学问多有关,明明是凉拌小黄瓜,经过刀刀不断、层层迭迭,成了件镂空的蓑衣,取名“蓑衣黄瓜”;另外一道怎么看就是西瓜煮鸡,却名为“一卵孵双凤”。
宴后,保康忍不住问他师祖“师祖,那孔家人好生富裕,银钱何来”
师祖“田庄收租,朝廷拨款。”
保康小眉头皱巴,他这里信息齐全,本来就对现在的孔家后人没有几个有好印象,除了孔尚任其他都不大待见,现在更是。包括对他汗阿玛打算在曲阜摆开的“秀场”也没有兴趣,焉巴巴的没精神。
师祖捏捏他的胖脸颊,笑“不管什么地方,都是家族制度。有家族在,就要分一个一等二等,第一第二。明白吗”
“明白”保康拖着长长的小尾音,他真的明白历朝历代的朝廷捧着孔家的原因,可,“师祖,保康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怪怪的。”
师祖还是笑“孔家收租子的人,估计少不了其他大户人家收租之人苛刻佃农的斗尖租和擦地租,可这个啊,非常平常。皇家田庄里面也是,每个大户人家都有。地府里面不是还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师祖前几日告诉保康的道理,保康还记得不”
保康的大眼睛炯炯有神“记得。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任何时候都存在。”
说着话,他又笑了出来。
“师祖,保康知道会越来越好。师祖,我们去看大海。”
师祖笑得开怀“好,我们去看大海。”
老少两个告别热情照顾他们的济南友人,转去沂州府做大船。
大海啊,保康和师祖来了
保康那个高兴。
可他还刚到达沂州府还没为来一句“啊大海啊”,还没等到他汗阿玛的回信,他就收到他汗阿玛的来信派容若带人去黑龙江全面勘测大清和沙俄的交互地带。
保康“”生气
看日期,他纳兰老师已经到半路了。他纳兰老师的身体哪里受得住冬天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就算纳兰老师的身体养了一年养好了,就算他知道纳兰老师本人也是非常想去做一番功劳,可他还是担心。
骁骑营根据保康的规划,因为纳兰老师的努力,现在已经成功转型,一部分将士自愿转去其他兵营,一部分将士喜欢学习转为后勤兵,营造兵,匠艺兵还有一部分精英将士实在不好舍弃,他们也不愿意离开骁骑营,估计就是纳兰老师带去黑龙江的一部分人之一。
可保康再怎么明白他们都要建功立业的心,还是那句话,他担心纳兰老师的身体情况。
他纳兰老师领了命令,按照他的性情,肯定不会在后方坐镇,肯定会跟着将士们一起出门实地勘测。
冬天的黑龙江流域,对于在关内长大的他们来说,哪里能够适应
师祖抱着小徒孙轻轻哄着“先礼后兵。容若出去这一趟是必然的。先诏会沙俄官方,再动兵,然后和谈。”
保康“师祖,保康有一件事情没和师祖说过。”
小眼神儿小心翼翼。
师祖淡淡地“嗯”一声。
保康小小的怕怕。
“师祖,之前保康和汗阿玛提要求,保康要去南方的小琉球还要去北方大清和沙俄的边境”
师祖“”
“保康学习俄语,是为了去参与谈判”
保康麻利地点脑袋,重重地点脑袋,眼神儿特真挚地表示他没有要去参与打仗,他就是要去参与谈判。
师祖“”
师祖还能不知道小徒孙的心思按照师祖对小徒孙的了解,小徒孙对自己的事儿迷糊没察觉到的地方,他都察觉到了。
师祖轻轻地“嗯”一声。
保康的小心肝儿一颤。
“师祖啊,保康保证乖。”
师祖还是面色平静“师祖知道我们保
两位大师和他问好, 蒲松龄赶紧给住持和这位大师见礼, “阿弥陀佛。留仙见过两位大师。”
师祖对这位写出聊斋志异的民间文人很是欣赏, 此刻见到他本人,更是欣赏。
“阿弥陀佛。先生请坐。”
古灵寺住持也邀请他坐下,斟茶,笑着说道“先生的文章, 写鬼写人入木三分,闻所未闻, 却是一见倾心。早就想要慕名拜访, 今日一见, 大幸也。”
蒲松龄面对两位大师的真诚,突然不知所措。
“惭愧, 惭愧。留仙不敢当两位大师的盛赞。”
师祖微微笑,一口茶完毕, 直接开口“先生文采出众, 见识独到。更难得眼见当今现状还能有一腔报国之心。”
“八股科举不适合先生, 贫僧有意推荐先生去参加朝廷的博学鸿儒科, 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蒲松龄“”
“博学鸿儒科”“博学鸿儒科”在他的脑袋里不停回响, 他整个人呆呆的。
可是古灵寺住持也说“醒迟大师有意, 老衲也凑一个趣儿。济南多出来一好官, 也说社稷和百姓福祉。”
蒲松龄“”
反应过来后, 蒲松龄赶紧起身给两位大师行礼谢恩。
“留仙感谢两位大师。”声音颤抖, 克制不住的眼睛湿润。
师祖轻轻摇头, 叹气。
“先生大才,奈何,奈何。阿弥陀佛。”
老住持也叹气“先生四十来岁,尚在有为之年。”
蒲松龄轻轻点头,却是止不住眼泪直流。
蒲松龄出身蒲氏家族,蒲氏是淄川世家。蒲松龄早年热衷功名,奈何父亲蒲盘时家道已渐中落,年少时,又遇到张献忠、李自成起事;再后来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生活的艰难,坎坷的经历,加剧了他一腔报国之心。顺治十四年,娶妻生子,一家和美。顺治十五年,十九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
他本以为那是他生活“得意”的开始,哪知道,那只是“失意”的开始。
顺治十七年庚子,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年,应乡试未中。康熙十一年,应乡试未中。康熙十四年,应乡试未中
科举场中极不得志,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徒奈何。家业艰难,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以教书、幕僚维生。却是深入市井生活后更加有感于世情残酷,民生之艰。康熙十八年,作成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几番修改增补,没想到因为这本书一朝时来运转。
他如何能不激动落泪
三个人小声交谈,古灵寺住持尚好,只觉得自己是因缘际会帮扶一位有才有德之士。师祖却是因为蒲松龄言语之前的郁悒感慨良多。
师祖之前有一次和小徒孙聊天,聊起来科举考试,小徒孙对其非常反感,说这样考出来的官员估计什么也不会,怪不得一个县令就要十来个师爷跟着。
师祖也没想到皇帝本为招揽汉家文人之心而开始的特殊考试,反而成了某些有才不羁之人的唯一通路,只是奈何这个通路更狭窄,没有靠得住的推荐根本不能参加。
“阿弥陀佛。贫僧相信,先生有了这番和百姓感同身受的经历,定能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
师祖感叹,古灵寺住持也安慰蒲松龄,蒲松龄的情绪缓一缓,三个人的谈话转为佛法经论,都是博学之人,一时之间谈得兴起,石溪道人也加入进来,谈天论地,谈古说今,好不热闹。
保康眨巴眼睛,坐在师祖的身边乖巧地听着,吃着,喝着,听到妙处跟着笑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蒲松龄的坎坷人生,估计就是古往今来真正有才之士的人生,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不与文坛附庸风雅,不与世人计较名利得失,怎能不艰难
幸好,人间总有希望在,人间总是有好人。石溪道人当初看透世情出家为僧,如今一朝顿悟;蒲松龄也终于等来他的机遇,一展才能。
保康拿着他的那本聊斋志异,瞅着上面蒲松龄先生的题词在灯光下闪耀,笑眯眯脸“师祖,保康收藏的宝贝越来越多了。”
师祖微微笑“嗯。”
“保康也需要一个小库房了。”
保康得意洋洋“师祖,保康有很多宝贝。”
师祖“嗯。我们保康有很多宝贝。”
保康看着书突然想起他的南下路线,突然想起来他们此番见到了蒲松龄先生,游玩路线就变了“师祖,蒲松龄先生的文采好,考博学鸿儒科一定可以。师祖,那我们不去淄川县了,我们直接去曲阜吗”
师祖将他的宝贝书本儿放好,领着小徒孙去洗手上床躺好“保康不想去曲阜”
保康眉眼纠结“书上说曲阜风景好看,但是保康更想去看大海。”
师祖微微笑“我们在济南还要待两天。古灵寺住持说,孔尚任明天就会来到济南。”
保康“”
眼睛闪亮,眉毛飞扬,小嗓门欢快“谢谢师祖。”
“师祖,那我们直接从济南去沂州府,出海做大船去南方”
“嗯。”
月牙儿弯弯,星星眨眼。保康睡梦中也兴奋不已。
大海,海风,海浪,海鲜他来了。
大为开心的保康第二天起来就自觉今儿特帅气,他一大早起来读书打拳,用早膳敲木鱼,都特专心。
上午的时候见到孔尚任,表现得更是热情和好奇。
孔尚任字聘之,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诗人、戏曲作家,继承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具有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和南方的洪昇并论,人称“南洪北孔”。
二十岁,考取县府学生员。后来参加岁考,没有考中。但他并没有放弃做官的念头,典卖家中田地,捐资纳了一个“例监”。三十岁,他读书著述忽然对南明兴亡引起注意,从亲友处采取轶闻,从诸家记载中撷取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故事。
去年,孔尚任三十五岁,正打算南下会友人,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出山,修家谱与阙里志,教习礼乐子弟,采访工师,监造礼乐祭器,为当今皇上的南巡祭孔活动作准备。
保康和他聊天,喜欢他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喜欢他的好为人师、孔孟遗风,钦佩他的才华,大为赞同他写书的想法,不管这书于时局多么不合适,但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有独属于它的故事留下。
保康听说他汗阿玛已经将南巡的计划透漏出去,所经各地方都已经开始准备,并不奇怪,他奇怪的是,他汗阿玛准备的大型尊孔活动。
“先生你也认为,世人应该这般尊孔,礼遇孔家”
孔尚任愣住。
快乐大师小保康继续问“山东孔家,龙虎山张家,都是传世大家。前朝人说,孔家天下第一大家,张家第二,朱家第三。民间有一句话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是孔家和张家的人犯了连累整个家族的死罪,却是朝廷明令无罪释放。”
死寂。
这是孔尚任从没有思考过,从没怀疑过,他认为天经地义般的事儿。如果是其他人这么说来,他一定会生气,他一定大声驳斥,可是快乐大师说出来,他无言以对。
孔尚任还是愣愣的,他想说,孔子者,汉人之博学者也,其言教,流于四海,达于诸夷。孔子的后人,勤学博识,一心遵循先人的教诲,克己复礼,宽仁处世收到世人尊重,不是应该的吗
可是,孔尚任面对小胖娃娃清澈灵透的大眼睛,脑海里一瞬间想起的是,这几百年来上千年来几千年来孔家人一代一代背负的重担。
既为自己的出身骄傲,又受困其中无法自处,更不可能和普通读书人由着性情做事,站在朝堂上也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可是,世人就应该这般尊孔,礼遇孔家吗无论是谁做天下都要对孔家人让一步吗
孔融的例子血淋淋的在那里,孔家的人守着家训和世人给他们的标签,有的甘心了,有的庸碌度日,有的寄情于道家清静无为,有的痛苦、发疯一年一日的时光虚耗磨灭了他们年少之时的傲气和志气。
可是,世人对他们敬仰的同时,也有不满;历朝历代的皇家都对他们尊崇供养的同时,更多的是警惕和利用。
这到底是为什么
孔尚任一时之间想了甚多,竟是魔障了一般。
保康定定地看着他,也不说话。
孔尚任离开古灵寺的时候还恍恍惚惚的,不可自拔。
晚上的时候,保康和师祖说起来,师祖也说“孔尚任有才华,有志气,也有机遇。但他如果不能放下“孔子后人”的身份,安下心做一个朝廷里的小官员,百姓的父母官,为官不久矣。”
保康重重点头,却也小小的疑惑“师祖,那汗阿玛为何一定要尊孔”
“孔家人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荣誉,读书人也不是必须要儒家出身,就算是儒家出身,现在的四书五经讲义,已经背离孔圣人的训导远之又远。”
师祖轻轻摇头“华夏的文人都是读者孔圣人的书长大,这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必须做的事儿。”
“至于读书人为何都读儒家的书当年汉武帝罢百家独尊儒家,有其原因。天下人的思想必须统一,治国的思想也必须统一。”
保康好像有点想法,却还是不明白。
师祖微微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永远存在,小到夫妻之间,家庭之间,大到民族之分、地域之别,朝代更替、士农工商的划分,都不过是人所处的集体不同,利益不同罢了罢了。”
“不是东风压到西风,就是西风压到冬风。人的本性如此,总要有一个标准。”
保康明白了,转念一想,却又糊涂了。
“那师祖,汗阿玛开办皇家匠艺学院,学员们出来,不能做官吗还是要那什么也不懂的儒家官员领导匠人做事”
“师祖,八股考试不好。蒲松龄和孔尚任有才,都考不中。”
师祖点头“保康的话很有道理,保康可以给你汗阿玛写信。”
保康打个小哈欠窝到师祖的怀里模模糊糊地说一句“师祖,保康明天就写信。”人就睡着了。
师祖瞧着小徒孙说睡就睡的小样儿笑出来。
罢了,就让皇帝烦恼吧,师祖也很快睡去。
第二天保康起来给他汗阿玛写信,布拉布拉一大通,总而言之就是说八股考试不好啊,考来考去的,前朝朱家也只是第三家,汗阿玛你看你还要不要去兴师动众的尊孔,祭孔
还说士农工商有划分,有利于社会安稳,可他们甭管是士族还是商者,匠人,都是汗阿玛的子民啊,唐太宗不是说水能覆舟也能载舟这水光指的是士族那前朝不就是被农民伯伯们推翻的吗
对了,汗阿玛,前朝皇帝临死前还说“大臣误国”保康还听说,现在西洋国家都开始反抗天主教会的统治了,儒教一家独大治理天下的规矩也要改了哦,不相信,汗阿玛去问西洋传教士,他们疯狂来我们这传教就是为了开辟“新世界”
写好后自己端详端详,非常满意,麻利地安排人给寄出去,可他还没收到他汗阿玛的回信,出济南的途中吃了一回孔家菜,让他记忆深刻。
孔府宴精神可回溯至孔子,他可说是史上第一位美食家,对吃见解独到,与当世之人流行的饮食观不谋而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米麦碾舂得愈精白愈好,鱼肉切得愈细愈好,就是讲究用餐的精致。
和很多大户人包括皇家用膳的规矩差不多,菜名美、高低有。规矩多,比如身份有别,座位有别、出菜顺序有别。
高低有,孔府宴菜色上至鱼翅八珍、下至豆芽野菜都能上桌,其中最让保康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道“镶豆莛”。
明明是普通的豆芽菜,却能掐头去尾,从中空的豆芽菜里嵌入比牙签还细的火腿丝与鸡肉丝,好红白两色分明,如此细工,叹为观止。
菜名美,则是应该与孔家人学问多有关,明明是凉拌小黄瓜,经过刀刀不断、层层迭迭,成了件镂空的蓑衣,取名“蓑衣黄瓜”;另外一道怎么看就是西瓜煮鸡,却名为“一卵孵双凤”。
宴后,保康忍不住问他师祖“师祖,那孔家人好生富裕,银钱何来”
师祖“田庄收租,朝廷拨款。”
保康小眉头皱巴,他这里信息齐全,本来就对现在的孔家后人没有几个有好印象,除了孔尚任其他都不大待见,现在更是。包括对他汗阿玛打算在曲阜摆开的“秀场”也没有兴趣,焉巴巴的没精神。
师祖捏捏他的胖脸颊,笑“不管什么地方,都是家族制度。有家族在,就要分一个一等二等,第一第二。明白吗”
“明白”保康拖着长长的小尾音,他真的明白历朝历代的朝廷捧着孔家的原因,可,“师祖,保康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怪怪的。”
师祖还是笑“孔家收租子的人,估计少不了其他大户人家收租之人苛刻佃农的斗尖租和擦地租,可这个啊,非常平常。皇家田庄里面也是,每个大户人家都有。地府里面不是还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师祖前几日告诉保康的道理,保康还记得不”
保康的大眼睛炯炯有神“记得。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任何时候都存在。”
说着话,他又笑了出来。
“师祖,保康知道会越来越好。师祖,我们去看大海。”
师祖笑得开怀“好,我们去看大海。”
老少两个告别热情照顾他们的济南友人,转去沂州府做大船。
大海啊,保康和师祖来了
保康那个高兴。
可他还刚到达沂州府还没为来一句“啊大海啊”,还没等到他汗阿玛的回信,他就收到他汗阿玛的来信派容若带人去黑龙江全面勘测大清和沙俄的交互地带。
保康“”生气
看日期,他纳兰老师已经到半路了。他纳兰老师的身体哪里受得住冬天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就算纳兰老师的身体养了一年养好了,就算他知道纳兰老师本人也是非常想去做一番功劳,可他还是担心。
骁骑营根据保康的规划,因为纳兰老师的努力,现在已经成功转型,一部分将士自愿转去其他兵营,一部分将士喜欢学习转为后勤兵,营造兵,匠艺兵还有一部分精英将士实在不好舍弃,他们也不愿意离开骁骑营,估计就是纳兰老师带去黑龙江的一部分人之一。
可保康再怎么明白他们都要建功立业的心,还是那句话,他担心纳兰老师的身体情况。
他纳兰老师领了命令,按照他的性情,肯定不会在后方坐镇,肯定会跟着将士们一起出门实地勘测。
冬天的黑龙江流域,对于在关内长大的他们来说,哪里能够适应
师祖抱着小徒孙轻轻哄着“先礼后兵。容若出去这一趟是必然的。先诏会沙俄官方,再动兵,然后和谈。”
保康“师祖,保康有一件事情没和师祖说过。”
小眼神儿小心翼翼。
师祖淡淡地“嗯”一声。
保康小小的怕怕。
“师祖,之前保康和汗阿玛提要求,保康要去南方的小琉球还要去北方大清和沙俄的边境”
师祖“”
“保康学习俄语,是为了去参与谈判”
保康麻利地点脑袋,重重地点脑袋,眼神儿特真挚地表示他没有要去参与打仗,他就是要去参与谈判。
师祖“”
师祖还能不知道小徒孙的心思按照师祖对小徒孙的了解,小徒孙对自己的事儿迷糊没察觉到的地方,他都察觉到了。
师祖轻轻地“嗯”一声。
保康的小心肝儿一颤。
“师祖啊,保康保证乖。”
师祖还是面色平静“师祖知道我们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