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试与县试的流程差不多, 只不过只有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府试, 属于“童试”的其中一关, 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
参加府试的话, 报名、保结, 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异不大, 但是保结的廪生要多一名。且在考生们进入考场时, 官差们搜身的过程也严厉了许多。
季泽与顾云逸在天不亮的时候就排队进了考场,这一回他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 他的号舍旁边直接就是臭号。
并且这五场都是挨着臭号考的。
不过还好,他有除臭剂在手, 他不虚。
季泽进入号舍时, 留了个心眼, 他没将周围的环境全部喷上一遍,只喷了自己埋头答题的那小块空间。一旦闻到味儿了,他就偷偷喷一下, 除臭剂的效果还不错,喷一下也能坚持个把时辰。
府试五场考试的顺序与县试一样, 都是帖经,墨义, 经义,策问,诗赋。
在策问这一场之前,虽说题的范围变宽了,内容也更难了, 但是在季泽这么几年的知识积累下,他答题时照样如鱼得水。
一直到策问这一场,有道题问的是与刑法有关的,且这种刑法可以说是刑法中的怪胎了,它就是“罚米法”。
题是这样的,“问据凉史刘进传记载,刘复创罚米法,尝忤瑾者,皆擿发输边。朕以为此法妙哉然朕甚忧”
看到这题时,季泽握笔的手一抖,差点将毛笔按在试卷上。
这道压轴题怎么是以皇帝的口吻提问的
这不是殿试的策问题吗怎么府试就考了呢
该不会是皇帝下达给知府大人们的任务吧
季泽一下子就谨慎了起来。
他压根没看过什么凉史刘进传,但是他知道“罚米法”啊,还好他平时野史看得多,不然这回要栽了。
所谓“罚米法”,就是指按照所犯罪的轻重,来定罚米的数量与输送的远近。
也就是说罪犯除了要受罚外,还得把所罚的粮食送到朝廷所规定的边境地方。
而皇帝觉得前朝的这个刑法不错,他想用在大周朝,将其加入大周律里面,但是又担心惹得某些人不赞同。
这里的某些人,当然指的是一些牵涉到自身利益的贪官们了。
皇帝认为士是四民之首,必须有良好的带头作用,才能提倡优良的道德风俗教化。他们华而不实,甚至嚣张狡猾,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吗
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要劝勉与惩罚互用吗
他觉得远远不够,于是他想要加入这么一种刑法在大周律中。
于是皇帝说,朕也希望地方官多多劝教农桑,使百姓们尽力劳作,将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有什么办法但有些土地实在贫瘠的地方怎么办呢还是需要用“罚米法”。然后皇帝问考生们怎么看,有什么见解
如果季泽没看过“罚米法”的典故的话,肯定早就顺着皇帝的心意对这刑法大赞特赞,像个傻白甜一样十分推崇了。
但是他偏偏看过,并且吓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这个刑法的由来实在算不上好。
前朝时期,由于当时的凉朝皇帝不管朝政,才使得宦官专权达到了疯魔的地步,而创造“罚米法”的刘进其实就是个宦官,他不仅干涉国家政治,还试图创造律法,而“罚米法”就是其中之一的刑法。
并且这种刑法一般是用于那些与刘进有矛盾的人,越是为刘进所厌恶的人,所罚的米数量越多,而且输送的地方越远。他为了迫害异已,那些人不仅会被下诏狱,与此同时也会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此外,最残忍的是刘进还创立了枷法,大枷重达三百多斤,犯人过不了两天就被折磨致死。
这题表面上皇帝是在问“罚米法”,而实则呢
他真的这么推崇这个法子么
季泽倒是觉得未必。
他偷摸摸揣测了一下圣心,估计皇帝并不是担心自己的臣子不同意,因为同不同意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儿吗
季泽猜想,怕不是皇帝嫌恶极了凉朝的皇帝竟然让宦官当道,而他又想有个能同“罚米法”一样作用的刑法来约束文武百官,所以才出了这道题让考生们自行发挥。
倘若他答了“好”,那岂不是在赞同宦官当权
倘若他答了“不好”,那就是与当今圣上作对咯
欸
理解完题意,季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想站起身来缓缓,捋一下思路,猛地一股屎尿味儿直往他鼻尖里冲
自从有了系统出品的除臭剂,他已经很久没有闻到过这种刺鼻的“王霸之气”了,好在他适应了农村的茅坑多年,现下还坚持得住。
季泽赶紧用除臭剂喷了两下,他站着的地方,空气总算清新了许多。
这才是府试啊,为何会有这么伤脑筋的题呢
他果然还是太嫩,太自以为是了,小瞧了这些出题的人。
季泽咬咬牙,把脑子里的想法汇聚在一起理了理,既然皇帝“喜欢”这罚米法,他当然不能说它不好,但他可以找个作用与它相似的法子啊,比如将
参加府试的话, 报名、保结, 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异不大, 但是保结的廪生要多一名。且在考生们进入考场时, 官差们搜身的过程也严厉了许多。
季泽与顾云逸在天不亮的时候就排队进了考场,这一回他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 他的号舍旁边直接就是臭号。
并且这五场都是挨着臭号考的。
不过还好,他有除臭剂在手, 他不虚。
季泽进入号舍时, 留了个心眼, 他没将周围的环境全部喷上一遍,只喷了自己埋头答题的那小块空间。一旦闻到味儿了,他就偷偷喷一下, 除臭剂的效果还不错,喷一下也能坚持个把时辰。
府试五场考试的顺序与县试一样, 都是帖经,墨义, 经义,策问,诗赋。
在策问这一场之前,虽说题的范围变宽了,内容也更难了, 但是在季泽这么几年的知识积累下,他答题时照样如鱼得水。
一直到策问这一场,有道题问的是与刑法有关的,且这种刑法可以说是刑法中的怪胎了,它就是“罚米法”。
题是这样的,“问据凉史刘进传记载,刘复创罚米法,尝忤瑾者,皆擿发输边。朕以为此法妙哉然朕甚忧”
看到这题时,季泽握笔的手一抖,差点将毛笔按在试卷上。
这道压轴题怎么是以皇帝的口吻提问的
这不是殿试的策问题吗怎么府试就考了呢
该不会是皇帝下达给知府大人们的任务吧
季泽一下子就谨慎了起来。
他压根没看过什么凉史刘进传,但是他知道“罚米法”啊,还好他平时野史看得多,不然这回要栽了。
所谓“罚米法”,就是指按照所犯罪的轻重,来定罚米的数量与输送的远近。
也就是说罪犯除了要受罚外,还得把所罚的粮食送到朝廷所规定的边境地方。
而皇帝觉得前朝的这个刑法不错,他想用在大周朝,将其加入大周律里面,但是又担心惹得某些人不赞同。
这里的某些人,当然指的是一些牵涉到自身利益的贪官们了。
皇帝认为士是四民之首,必须有良好的带头作用,才能提倡优良的道德风俗教化。他们华而不实,甚至嚣张狡猾,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吗
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要劝勉与惩罚互用吗
他觉得远远不够,于是他想要加入这么一种刑法在大周律中。
于是皇帝说,朕也希望地方官多多劝教农桑,使百姓们尽力劳作,将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有什么办法但有些土地实在贫瘠的地方怎么办呢还是需要用“罚米法”。然后皇帝问考生们怎么看,有什么见解
如果季泽没看过“罚米法”的典故的话,肯定早就顺着皇帝的心意对这刑法大赞特赞,像个傻白甜一样十分推崇了。
但是他偏偏看过,并且吓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这个刑法的由来实在算不上好。
前朝时期,由于当时的凉朝皇帝不管朝政,才使得宦官专权达到了疯魔的地步,而创造“罚米法”的刘进其实就是个宦官,他不仅干涉国家政治,还试图创造律法,而“罚米法”就是其中之一的刑法。
并且这种刑法一般是用于那些与刘进有矛盾的人,越是为刘进所厌恶的人,所罚的米数量越多,而且输送的地方越远。他为了迫害异已,那些人不仅会被下诏狱,与此同时也会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此外,最残忍的是刘进还创立了枷法,大枷重达三百多斤,犯人过不了两天就被折磨致死。
这题表面上皇帝是在问“罚米法”,而实则呢
他真的这么推崇这个法子么
季泽倒是觉得未必。
他偷摸摸揣测了一下圣心,估计皇帝并不是担心自己的臣子不同意,因为同不同意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儿吗
季泽猜想,怕不是皇帝嫌恶极了凉朝的皇帝竟然让宦官当道,而他又想有个能同“罚米法”一样作用的刑法来约束文武百官,所以才出了这道题让考生们自行发挥。
倘若他答了“好”,那岂不是在赞同宦官当权
倘若他答了“不好”,那就是与当今圣上作对咯
欸
理解完题意,季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想站起身来缓缓,捋一下思路,猛地一股屎尿味儿直往他鼻尖里冲
自从有了系统出品的除臭剂,他已经很久没有闻到过这种刺鼻的“王霸之气”了,好在他适应了农村的茅坑多年,现下还坚持得住。
季泽赶紧用除臭剂喷了两下,他站着的地方,空气总算清新了许多。
这才是府试啊,为何会有这么伤脑筋的题呢
他果然还是太嫩,太自以为是了,小瞧了这些出题的人。
季泽咬咬牙,把脑子里的想法汇聚在一起理了理,既然皇帝“喜欢”这罚米法,他当然不能说它不好,但他可以找个作用与它相似的法子啊,比如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