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裴行俭已经老了,可苏子乔却还很年轻。”
李治想,他放任皇后参政议政已经多少年了
大概是他打算要将媚娘封为宸妃的时候开始。
这么多年过去,当初先帝的武才人,早已变成了他的皇后殿下。
他与皇后,走过太多的风雨变幻。
放任皇后参政议政,甚至双圣临朝,那是从来都没有过的。
但他愿意,也乐意。
可就在此次战俘之事的处理上,李治忽然发现,他的皇后,野心超乎他的想象。
身为天子,李治近年虽然头疾频繁发作,目力也受到影响,可他还没昏了脑袋。
裴行俭大败突厥,班师回朝之日,向朝廷献俘,这本该是要对他大赏特赏的事情。可就在这时候,裴炎求见,说此时不该赏裴行俭。
不该赏裴行俭,那该赏谁
裴炎说裴行俭虽然带回了阿史那伏念,可那是裴行俭私下给了阿史那伏念好处的。
此番讨伐突厥,功劳应该属于北上进逼突厥大营的程务挺和苏子乔。
那时苏子乔和程务挺本能围杀阿史那伏念,可裴行俭却为了突显自己的功劳,没让程务挺和苏子乔行动。
主帅裴行俭怕下属抢了功劳,因此该杀之人并没有杀,反而将其带回长安邀功。
阿史那伏念及其部下,早便该死于我军的马蹄之下,竟也敢奢望朝廷赦免他们,给他们封官进爵。
裴炎与正谏大夫明崇俨,两人轮流上阵,向李治进言。
当然,主要是裴炎。
裴炎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谈,旁人都说功劳是裴行俭的。可实际上,程务挺和苏子乔才是此役最大的功臣。
单凭裴炎,大概是还不至于直接这样针对裴行俭的。
那么是谁,为裴炎撑腰呢
事情的真相,早已呼之欲出。
李沄想起了华阳夫人库狄氏,当初母亲为何要让库狄出宫,嫁给裴行俭呢
至亲至梳夫妻。
华阳夫人库狄氏和裴行俭。
母亲和父亲。
李沄与父亲走下台阶,走过大雪压枝的海棠树下。
“太平知道,阿耶心中偏爱子乔。”
裴行俭已经老了,苏子乔却还很年轻。年轻的将军,他的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母亲不愿意裴行俭拜相进入权力的中心,这次胜仗的功劳可以不给裴行俭。
父亲向来心思清明,可是在这事的处理上,却有些乱了。
“裴将军讨伐突厥,还大唐北境的安定,功在千秋。论功行赏,他是当之无愧的。可赏与不赏,都是阿耶和阿娘说了算,不想赏,那就不赏。说阿史那伏念不是真心归降,要斩杀他们,却是不该。”
“从前那么多战俘都赦免封官了,为何到阿史那伏念他们,却不行”
李沄也不想在父亲和母亲之间当夹心饼,她可是父母心中的小可爱呢
于是,太平公主用有些不耐烦的语气跟父亲说道
“我的阿耶是大唐天子,我的阿娘是大唐最尊贵的女子。你们要提拔谁就提拔谁,战俘该不该杀,又有裴炎什么事打了胜仗功劳归谁,程务挺和子乔不也没说什么吗裴炎怎么整得好像满朝文武都是傻子,全部都是非不分”
李治心里原本还在为此事烦躁的,如今听李沄这么一说,顿时哭笑不得。
李沄与父亲一起踏进了长生殿的大门,嘟囔着,“大唐开国以来,从未斩杀战俘。裴炎出的什么馊主意阿翁被四周诸国奉为天可汗,阿耶圣名万国流传,如果因为斩杀战俘一事失去了在四周之夷的民心,谁来负责呵,要太平说,裴炎怕不是担心裴将军将来在朝中地位会胜过他,才会让阿耶去杀战俘的罢”
太平公主尚未下降,既没有夫家,也不是皇子,不存在为谁站台。
如今嘟囔两句,谁都不会认为她有什么私心。
李沄就特别放心大胆地跟父亲吐槽,“裴将军年纪是有些大了,可华阳夫人不是还年轻吗库狄可是三天两头就进宫陪阿娘聊天的再说了,裴将军的年龄诚然是老了,可裴炎也不年轻啊他的夫人可从来不与阿娘聊天,谁知道他是不是脑子糊涂了”
李治听着李沄的话,开始虽然是有些哭笑不得,但好歹有些谱。
可如今越听越没谱,不由得笑斥,“太平,不许胡说。”
李沄瞅了父亲一眼,很不服气,想反驳。
可李治却已抬手,示意她别再说了。
李沄只好抿了抿唇,“好吧,不说就不说。那阿耶,太平说的话您要记得啊,我说得的,都是为了您和阿娘。我怕你们谈不拢,要吵架。要是你们吵架了,您就把太平刚才的话学给她听,我心里是为阿娘着想的”
李治“”
原本是十分严肃的国家大事,到了她嘴里,倒变成了父母会不会因此吵架的家事。
李治板着脸教训女儿,“我跟你阿娘好得很,不会吵架。”
关于斩杀战俘的事情,在紫宸殿里,榆木脑袋的苏子乔顶撞了圣人一番,事后,太平公主又角度清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李治揉了揉眉心,看着陪在身边的皇后殿下。
李治觉得,此事大概就是跟李沄说的意思那样。往大处说,是家国大事,往小处说,就是会不会夫妻吵架的事情。
暖阁外,大雪纷飞。
暖阁里,帝王夫妻安静无言,彼此相伴。
李治到清宁宫的暖阁也有小半个时辰了,他来了,便在软榻上靠着,若有所思的模样,可目光,却是一直落在武则天身上的。
皇后殿下又不是木头人,自然是能察觉圣人的目光。
武则天坐在李治的身侧,笑问“圣人,怎么了呢”
李治“我在想,我和媚娘,吵过架吗”
武则天“”
武则天“媚娘自从与圣人一起,便是夫唱妇随,从未与您吵架。”
真要说吵架,多年前的废后风波那一次,勉强算是。可那时并未吵架,只是她与李治在一些事情上看法不同,稍稍起了争执而已。
那时的争执,导致了一纸废后诏书。
自那之后,她从不在明面上与李治唱反调。这么多年了,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对她的依赖也越来越深,许多事情彼此心知肚明,何须吵架
李治想,他放任皇后参政议政已经多少年了
大概是他打算要将媚娘封为宸妃的时候开始。
这么多年过去,当初先帝的武才人,早已变成了他的皇后殿下。
他与皇后,走过太多的风雨变幻。
放任皇后参政议政,甚至双圣临朝,那是从来都没有过的。
但他愿意,也乐意。
可就在此次战俘之事的处理上,李治忽然发现,他的皇后,野心超乎他的想象。
身为天子,李治近年虽然头疾频繁发作,目力也受到影响,可他还没昏了脑袋。
裴行俭大败突厥,班师回朝之日,向朝廷献俘,这本该是要对他大赏特赏的事情。可就在这时候,裴炎求见,说此时不该赏裴行俭。
不该赏裴行俭,那该赏谁
裴炎说裴行俭虽然带回了阿史那伏念,可那是裴行俭私下给了阿史那伏念好处的。
此番讨伐突厥,功劳应该属于北上进逼突厥大营的程务挺和苏子乔。
那时苏子乔和程务挺本能围杀阿史那伏念,可裴行俭却为了突显自己的功劳,没让程务挺和苏子乔行动。
主帅裴行俭怕下属抢了功劳,因此该杀之人并没有杀,反而将其带回长安邀功。
阿史那伏念及其部下,早便该死于我军的马蹄之下,竟也敢奢望朝廷赦免他们,给他们封官进爵。
裴炎与正谏大夫明崇俨,两人轮流上阵,向李治进言。
当然,主要是裴炎。
裴炎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谈,旁人都说功劳是裴行俭的。可实际上,程务挺和苏子乔才是此役最大的功臣。
单凭裴炎,大概是还不至于直接这样针对裴行俭的。
那么是谁,为裴炎撑腰呢
事情的真相,早已呼之欲出。
李沄想起了华阳夫人库狄氏,当初母亲为何要让库狄出宫,嫁给裴行俭呢
至亲至梳夫妻。
华阳夫人库狄氏和裴行俭。
母亲和父亲。
李沄与父亲走下台阶,走过大雪压枝的海棠树下。
“太平知道,阿耶心中偏爱子乔。”
裴行俭已经老了,苏子乔却还很年轻。年轻的将军,他的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母亲不愿意裴行俭拜相进入权力的中心,这次胜仗的功劳可以不给裴行俭。
父亲向来心思清明,可是在这事的处理上,却有些乱了。
“裴将军讨伐突厥,还大唐北境的安定,功在千秋。论功行赏,他是当之无愧的。可赏与不赏,都是阿耶和阿娘说了算,不想赏,那就不赏。说阿史那伏念不是真心归降,要斩杀他们,却是不该。”
“从前那么多战俘都赦免封官了,为何到阿史那伏念他们,却不行”
李沄也不想在父亲和母亲之间当夹心饼,她可是父母心中的小可爱呢
于是,太平公主用有些不耐烦的语气跟父亲说道
“我的阿耶是大唐天子,我的阿娘是大唐最尊贵的女子。你们要提拔谁就提拔谁,战俘该不该杀,又有裴炎什么事打了胜仗功劳归谁,程务挺和子乔不也没说什么吗裴炎怎么整得好像满朝文武都是傻子,全部都是非不分”
李治心里原本还在为此事烦躁的,如今听李沄这么一说,顿时哭笑不得。
李沄与父亲一起踏进了长生殿的大门,嘟囔着,“大唐开国以来,从未斩杀战俘。裴炎出的什么馊主意阿翁被四周诸国奉为天可汗,阿耶圣名万国流传,如果因为斩杀战俘一事失去了在四周之夷的民心,谁来负责呵,要太平说,裴炎怕不是担心裴将军将来在朝中地位会胜过他,才会让阿耶去杀战俘的罢”
太平公主尚未下降,既没有夫家,也不是皇子,不存在为谁站台。
如今嘟囔两句,谁都不会认为她有什么私心。
李沄就特别放心大胆地跟父亲吐槽,“裴将军年纪是有些大了,可华阳夫人不是还年轻吗库狄可是三天两头就进宫陪阿娘聊天的再说了,裴将军的年龄诚然是老了,可裴炎也不年轻啊他的夫人可从来不与阿娘聊天,谁知道他是不是脑子糊涂了”
李治听着李沄的话,开始虽然是有些哭笑不得,但好歹有些谱。
可如今越听越没谱,不由得笑斥,“太平,不许胡说。”
李沄瞅了父亲一眼,很不服气,想反驳。
可李治却已抬手,示意她别再说了。
李沄只好抿了抿唇,“好吧,不说就不说。那阿耶,太平说的话您要记得啊,我说得的,都是为了您和阿娘。我怕你们谈不拢,要吵架。要是你们吵架了,您就把太平刚才的话学给她听,我心里是为阿娘着想的”
李治“”
原本是十分严肃的国家大事,到了她嘴里,倒变成了父母会不会因此吵架的家事。
李治板着脸教训女儿,“我跟你阿娘好得很,不会吵架。”
关于斩杀战俘的事情,在紫宸殿里,榆木脑袋的苏子乔顶撞了圣人一番,事后,太平公主又角度清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李治揉了揉眉心,看着陪在身边的皇后殿下。
李治觉得,此事大概就是跟李沄说的意思那样。往大处说,是家国大事,往小处说,就是会不会夫妻吵架的事情。
暖阁外,大雪纷飞。
暖阁里,帝王夫妻安静无言,彼此相伴。
李治到清宁宫的暖阁也有小半个时辰了,他来了,便在软榻上靠着,若有所思的模样,可目光,却是一直落在武则天身上的。
皇后殿下又不是木头人,自然是能察觉圣人的目光。
武则天坐在李治的身侧,笑问“圣人,怎么了呢”
李治“我在想,我和媚娘,吵过架吗”
武则天“”
武则天“媚娘自从与圣人一起,便是夫唱妇随,从未与您吵架。”
真要说吵架,多年前的废后风波那一次,勉强算是。可那时并未吵架,只是她与李治在一些事情上看法不同,稍稍起了争执而已。
那时的争执,导致了一纸废后诏书。
自那之后,她从不在明面上与李治唱反调。这么多年了,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对她的依赖也越来越深,许多事情彼此心知肚明,何须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