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儒雅书生 (1/2)
乌篷船是属于江南水乡独特的交通工具, 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 可坐可卧,耳听潺潺流水, 眼看古城景色, 舒适淡雅。
出现在国民们眼前的一只只乌篷船,大小各异, 工艺制作得很精细,似乎散发着竹子的清香,和一点点天然烟煤的味道。
当然, 人们已经注意不到这个了。
他们可能被船上气质儒雅的中年书生吸引, 可能被坐在船头弹琴出尘脱俗的姑娘吸引, 可能被眉目如画的潇洒公子吸引
而这些突兀出现在水街上的人,他们的汉服可能不如电视剧里那么仙气飘飘, 色彩也没有那么明亮, 有的还带有不可忽视的补丁,他们的外貌可能没有银幕里的精致和白皙,甚至不少年纪有些大了, 脸上还蓄有华白的胡子
但他们本身给人一种和古老乌篷船一样的感觉, 甚至反而让自己一家人有点突兀, 至少没有任何一个年轻人突然叫出sy类似的话。
过了一会儿, 有人才开始思考“他们是谁为什么在这里”
再把乌篷船细看一番。
乌篷船舱基本上都有半打开, 外舱挡着一扇栩栩如生的屏风, 或为古城山水图, 或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图, 或为民风淳朴图,且在图上都有文人墨客亲自为主题着的诗词。
细心的人已经吓懵。
有人立刻联想到清明节。
也有少部分属于粗枝大叶的家庭,他们可能会联想到古镇上白日出现的剧组或某某艺术学生。
笛声或萧声或琴声已经停止,船上立着的中年书生很有礼貌地行了一礼,问道“在下龚璱人,仁和本地人士,刚返乡不久,暂时无可去处,不知可否借住一宿”
被问的李姓一家四口面面相觑。
现在江南古镇的旅游业已经进行得很完善,有一套体系,虽然他们古镇不算有名,但每年还是能够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游客。
从超市到旅游纪念品到餐馆到租界船,衣食住行,什么不缺。
古镇虽小,五脏俱全。
开民宿的有好多家,而他们家恰恰是不开民宿的当地居民,世世代代住在这里很多年了。
李妈妈“这话怎么文绉绉的,镇上民宿距离这里不远啊”
高中生大儿子“龚璱人这个名字有点耳熟让我想一想。
还没有进幼儿园小班的女孩,则歪着小脑袋与中年书生对视两眼,继续啃手里的蛋糕。
他们一家都属于比较善良的人,李爸爸最后还是请这个一身棉衣古装、头发很长的中年男人上台阶进来,正要问他行李问题
所有人中最细心的李妈妈又瞄了两眼船尾,脸色刷一白了“龚先生你这船怎么怎么”
李爸爸翻个白眼“怎么什么”
李妈妈闭眼一狠心,说出来“没有人划桨,没有人弹古琴,可能根本没有第二个人,老头子,你再想一想今天是什么日子”
一家三口“”
小女孩什么不懂得继续啃蛋糕,还对他们家的新客人挥一挥小肉爪。
她笑眼弯弯,露出不太整齐的小米牙,讲话不是很清楚“你好。”
此刻,龚璱人已经一手他的古琴,一手拎着他的杉木古匣,从乌篷船上下来,一步步踏上青石台阶,似乎跟寻常人没有什么俩样。
他也对小女孩回了一礼。
已经僵硬到不行的大人们“”
李爸爸李妈妈是完全防备的,可他们又怕惹怒这个不知道是人还是什么的书生,可他们的小女儿似乎非常喜欢他,成为一个家里和他打交道最多的人。
在经过各种防备无用以后,尤其是那些去庙里求的符,李妈妈试图偷偷打110报警,同时李爸爸暂时稳住这个暂时安全的局面。
书生甚至当着他们的面,送上三本书,诗经、经史、大学。
“第一本诗经是我娘给我的,第二本是小生八岁时的启蒙书籍”
听懵的大人们“”
李妈妈心里再怕,还是代替孩子去拿书,手上的动作颤抖得不行。
整个过程,除去在龚璱人进入房间内温度下降以外,他表现得都彬彬有礼。
但还是怕啊
高中生大儿子终于给力了一回,叫了一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李爸爸李妈妈“什么鬼”
“龚先生,这首己亥杂诗不会是你写的吧”高中生大儿子咽了咽口水,一边询问,一边查百度百科补知识。
龚璱人微微一笑“小生不才。”
出现在国民们眼前的一只只乌篷船,大小各异, 工艺制作得很精细,似乎散发着竹子的清香,和一点点天然烟煤的味道。
当然, 人们已经注意不到这个了。
他们可能被船上气质儒雅的中年书生吸引, 可能被坐在船头弹琴出尘脱俗的姑娘吸引, 可能被眉目如画的潇洒公子吸引
而这些突兀出现在水街上的人,他们的汉服可能不如电视剧里那么仙气飘飘, 色彩也没有那么明亮, 有的还带有不可忽视的补丁,他们的外貌可能没有银幕里的精致和白皙,甚至不少年纪有些大了, 脸上还蓄有华白的胡子
但他们本身给人一种和古老乌篷船一样的感觉, 甚至反而让自己一家人有点突兀, 至少没有任何一个年轻人突然叫出sy类似的话。
过了一会儿, 有人才开始思考“他们是谁为什么在这里”
再把乌篷船细看一番。
乌篷船舱基本上都有半打开, 外舱挡着一扇栩栩如生的屏风, 或为古城山水图, 或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图, 或为民风淳朴图,且在图上都有文人墨客亲自为主题着的诗词。
细心的人已经吓懵。
有人立刻联想到清明节。
也有少部分属于粗枝大叶的家庭,他们可能会联想到古镇上白日出现的剧组或某某艺术学生。
笛声或萧声或琴声已经停止,船上立着的中年书生很有礼貌地行了一礼,问道“在下龚璱人,仁和本地人士,刚返乡不久,暂时无可去处,不知可否借住一宿”
被问的李姓一家四口面面相觑。
现在江南古镇的旅游业已经进行得很完善,有一套体系,虽然他们古镇不算有名,但每年还是能够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游客。
从超市到旅游纪念品到餐馆到租界船,衣食住行,什么不缺。
古镇虽小,五脏俱全。
开民宿的有好多家,而他们家恰恰是不开民宿的当地居民,世世代代住在这里很多年了。
李妈妈“这话怎么文绉绉的,镇上民宿距离这里不远啊”
高中生大儿子“龚璱人这个名字有点耳熟让我想一想。
还没有进幼儿园小班的女孩,则歪着小脑袋与中年书生对视两眼,继续啃手里的蛋糕。
他们一家都属于比较善良的人,李爸爸最后还是请这个一身棉衣古装、头发很长的中年男人上台阶进来,正要问他行李问题
所有人中最细心的李妈妈又瞄了两眼船尾,脸色刷一白了“龚先生你这船怎么怎么”
李爸爸翻个白眼“怎么什么”
李妈妈闭眼一狠心,说出来“没有人划桨,没有人弹古琴,可能根本没有第二个人,老头子,你再想一想今天是什么日子”
一家三口“”
小女孩什么不懂得继续啃蛋糕,还对他们家的新客人挥一挥小肉爪。
她笑眼弯弯,露出不太整齐的小米牙,讲话不是很清楚“你好。”
此刻,龚璱人已经一手他的古琴,一手拎着他的杉木古匣,从乌篷船上下来,一步步踏上青石台阶,似乎跟寻常人没有什么俩样。
他也对小女孩回了一礼。
已经僵硬到不行的大人们“”
李爸爸李妈妈是完全防备的,可他们又怕惹怒这个不知道是人还是什么的书生,可他们的小女儿似乎非常喜欢他,成为一个家里和他打交道最多的人。
在经过各种防备无用以后,尤其是那些去庙里求的符,李妈妈试图偷偷打110报警,同时李爸爸暂时稳住这个暂时安全的局面。
书生甚至当着他们的面,送上三本书,诗经、经史、大学。
“第一本诗经是我娘给我的,第二本是小生八岁时的启蒙书籍”
听懵的大人们“”
李妈妈心里再怕,还是代替孩子去拿书,手上的动作颤抖得不行。
整个过程,除去在龚璱人进入房间内温度下降以外,他表现得都彬彬有礼。
但还是怕啊
高中生大儿子终于给力了一回,叫了一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李爸爸李妈妈“什么鬼”
“龚先生,这首己亥杂诗不会是你写的吧”高中生大儿子咽了咽口水,一边询问,一边查百度百科补知识。
龚璱人微微一笑“小生不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