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钰之所以答应登基, 其实还是因为赵忧。
不是因为恨他,或是别的什么, 而是因为赵忧的贴身侍从给他送过来赵忧最早时留下的一道密旨, 里面道如朕有一日不测身死, 不论朕有子与否,皇位传与朕之幼弟钰。
看到这道密旨时,赵钰沉默许久, 终于不再推辞,不再说扶持赵忧后宫中唯一一个怀孕妃子肚子里的孩子做皇帝,接受了这些士大夫的请求, 登基为帝。
临行前,他再次去了杏林谷。
他本想余生在此生活, 如荆希所说, 她不希望杏林被当作坏人的代名词,药王青囊都是, 它们分明代表着最伟大的崇高的医术医德,它们不能被唾骂。
也因此,赵钰想要在这里守着,守着荆希,也守着这些代表医者的崇高代称。
他还记得荆希曾经问他有什么想做的事,他说没有, 但当荆希走后,他想他有了,他可以替荆希完成她想做的事。
他可以去学医, 只是没有荆希的技术,可以行医五十年,可是无法达到十愈八九的治愈率他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国医大师的标准,但他愿意去为她做。
但他现在做不到了,他答应了当皇帝,当了皇帝,他也就最多能给荆希一个空空的国医大师的名头了,提升提升医者的地位。
他也不知道荆希会不会生气,他知道其实荆希在意的根本不是所谓的称谓,她在意的是这个过程。
她想要能够行走一路,行医一世,救人一命。
但他无法替她完成了。
但他选择登基为帝不是因为他对赵忧有多么深厚的感情,事实上,他是从小感情淡薄的人,与赵忧的相处也是恭谨有余,亲近不足。他之所以答应,其实是肩负了一个责任。
因为他是赵国的王爷,流着皇室的血脉。
赵忧的密信不一定就是心甘情愿传位与他,但为赵国着想的胸怀却是真实的,他在对皇位和长生执着的同时,却也不忘记顾虑赵国的未来。
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身死,朝廷中某些居心叵测之人硬要扶持年幼的孩子登基,届时外戚专权,赵国必然内乱,安分的边境也不会再继续平静下去,赵国最终只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
基于这个考虑,赵忧选择写下了这封密信。
同样,看到密信的赵钰会选择登基。
他们都是有责任心的人,不论是赵忧那样的人,还是荆希,她承担了她所有该负责的。
赵钰也一样,需要他承担的责任他就一点儿也不能逃避,他有义务成为君主保护赵国,也需要为赵国培养出下一位继承人,这时他便不得不庆幸赵忧有个留下的遗腹子了。
因为他知道,除了荆希,他再也不会对任何人产生如此浓烈的感情,再也不会产生占有一个人的冲动,再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痛彻心扉,痛哭流涕
登基那天,他穿上了赵忧心心念念不愿脱下的龙袍。
龙袍颜色很鲜艳,厚重而华贵,但他好像被套上了一道重重的枷锁。
跨上通天的长梯时,眼前是高的可怕的龙椅,身后是跪了满地的文武官员芸芸众生,一股孤独和寒意油然而生。
他大概明白了赵忧为何对皇权的执着了,高处太冷,若是不穿紧身上厚重的衣服,还有什么可以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呢
坐在龙椅的那一刻,他想起了荆希曾经为他批的命:大富大贵,有为帝之相。
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他由着私心设置了国医大师正一品官职的地位,并让荆希这个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但其实也不全是私心,荆希她本身就当得起这个称号。
随后冬日,他在百官不敢置信的眼神中,力排众议做了他此生第二件出格的事情他将荆希写入了皇家族谱,他的名字的旁边,为她立下灵牌,入皇家宗庙,享皇后之尊,并立下誓言,此生永不娶妻。
此举实在太过惊世骇俗,皇上尚未有子嗣竟然就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人永生不娶,群臣震荡,轮番劝谏,午门石阶上的官员跪了一茬又一茬。
甚至有老臣死谏,只求赵钰能回心转意。更有名臣大儒,痛斥他无为帝之徳。
对于此,赵钰没有做出丝毫让步,和往日那个赏罚分明,理智过人,虚心纳谏的英明帝王简直判若两人。
事到最后,赵钰最终说了一句话,终于让群臣彻底放弃了劝谏。
他说这皇位,我只是暂代。
赵钰从没想过要当一辈子的皇帝,传宗接代,自有赵忧亲子赵霖,皇位也本就是他的。
群臣终于偃旗息鼓了,许是怕逼得太急就把赵钰逼走了,许是终于发现娶妻与治国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次年春夏交接之时,一日
不是因为恨他,或是别的什么, 而是因为赵忧的贴身侍从给他送过来赵忧最早时留下的一道密旨, 里面道如朕有一日不测身死, 不论朕有子与否,皇位传与朕之幼弟钰。
看到这道密旨时,赵钰沉默许久, 终于不再推辞,不再说扶持赵忧后宫中唯一一个怀孕妃子肚子里的孩子做皇帝,接受了这些士大夫的请求, 登基为帝。
临行前,他再次去了杏林谷。
他本想余生在此生活, 如荆希所说, 她不希望杏林被当作坏人的代名词,药王青囊都是, 它们分明代表着最伟大的崇高的医术医德,它们不能被唾骂。
也因此,赵钰想要在这里守着,守着荆希,也守着这些代表医者的崇高代称。
他还记得荆希曾经问他有什么想做的事,他说没有, 但当荆希走后,他想他有了,他可以替荆希完成她想做的事。
他可以去学医, 只是没有荆希的技术,可以行医五十年,可是无法达到十愈八九的治愈率他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国医大师的标准,但他愿意去为她做。
但他现在做不到了,他答应了当皇帝,当了皇帝,他也就最多能给荆希一个空空的国医大师的名头了,提升提升医者的地位。
他也不知道荆希会不会生气,他知道其实荆希在意的根本不是所谓的称谓,她在意的是这个过程。
她想要能够行走一路,行医一世,救人一命。
但他无法替她完成了。
但他选择登基为帝不是因为他对赵忧有多么深厚的感情,事实上,他是从小感情淡薄的人,与赵忧的相处也是恭谨有余,亲近不足。他之所以答应,其实是肩负了一个责任。
因为他是赵国的王爷,流着皇室的血脉。
赵忧的密信不一定就是心甘情愿传位与他,但为赵国着想的胸怀却是真实的,他在对皇位和长生执着的同时,却也不忘记顾虑赵国的未来。
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身死,朝廷中某些居心叵测之人硬要扶持年幼的孩子登基,届时外戚专权,赵国必然内乱,安分的边境也不会再继续平静下去,赵国最终只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
基于这个考虑,赵忧选择写下了这封密信。
同样,看到密信的赵钰会选择登基。
他们都是有责任心的人,不论是赵忧那样的人,还是荆希,她承担了她所有该负责的。
赵钰也一样,需要他承担的责任他就一点儿也不能逃避,他有义务成为君主保护赵国,也需要为赵国培养出下一位继承人,这时他便不得不庆幸赵忧有个留下的遗腹子了。
因为他知道,除了荆希,他再也不会对任何人产生如此浓烈的感情,再也不会产生占有一个人的冲动,再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痛彻心扉,痛哭流涕
登基那天,他穿上了赵忧心心念念不愿脱下的龙袍。
龙袍颜色很鲜艳,厚重而华贵,但他好像被套上了一道重重的枷锁。
跨上通天的长梯时,眼前是高的可怕的龙椅,身后是跪了满地的文武官员芸芸众生,一股孤独和寒意油然而生。
他大概明白了赵忧为何对皇权的执着了,高处太冷,若是不穿紧身上厚重的衣服,还有什么可以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呢
坐在龙椅的那一刻,他想起了荆希曾经为他批的命:大富大贵,有为帝之相。
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他由着私心设置了国医大师正一品官职的地位,并让荆希这个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但其实也不全是私心,荆希她本身就当得起这个称号。
随后冬日,他在百官不敢置信的眼神中,力排众议做了他此生第二件出格的事情他将荆希写入了皇家族谱,他的名字的旁边,为她立下灵牌,入皇家宗庙,享皇后之尊,并立下誓言,此生永不娶妻。
此举实在太过惊世骇俗,皇上尚未有子嗣竟然就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人永生不娶,群臣震荡,轮番劝谏,午门石阶上的官员跪了一茬又一茬。
甚至有老臣死谏,只求赵钰能回心转意。更有名臣大儒,痛斥他无为帝之徳。
对于此,赵钰没有做出丝毫让步,和往日那个赏罚分明,理智过人,虚心纳谏的英明帝王简直判若两人。
事到最后,赵钰最终说了一句话,终于让群臣彻底放弃了劝谏。
他说这皇位,我只是暂代。
赵钰从没想过要当一辈子的皇帝,传宗接代,自有赵忧亲子赵霖,皇位也本就是他的。
群臣终于偃旗息鼓了,许是怕逼得太急就把赵钰逼走了,许是终于发现娶妻与治国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次年春夏交接之时,一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