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此处还有朕亲制的一样玩意,可是花了朕好些心思呢,你随朕来。”建昭帝似是兴致极高,徐玠才在那小杌子上坐下,就又被他给拉去了屋子东角。
    那里立着一件木器,却因上头盖着块烟绿色暗云纹蜀锦,瞧不出是何物,徐玠扫眼望去,见蜀锦下方露出两只木足,四四方方地,边角处浮雕着灵芝纹。
    建昭帝上前一把掀开那面锦缎,展袖道“来,好生看看,能猜出这是什么不”
    徐玠摸着下巴,作出一副沉思之状,心下却直翻白眼。
    建昭帝这木匠瘾真是大。
    想他徐五郎甫一回京,家都不曾归,直接从城门奔皇城根儿,原想着早早将诸事布置妥当,他也好去见红药一面。
    离京数月,他最思念的,便是这个当年的旧邻、如今的帮手。
    可建昭帝显然不着急,净在这儿显摆他的手艺,真是皇帝不急太监啊呸呸呸,他徐五才不是太监,他堂堂正正八十人瑞一个,真是皇帝不急老头儿急啊。
    徐玠都拿抡杖砸这一位的龙脑壳了。
    估计到时候砸出来的也不是脑浆,而是木屑。
    当然,他也只敢这般想想而已。
    纵然心似油煎,又对某许久不见的老太太牵肠挂肚地,可明面儿上,徐玠还是十分诚恳、认真地盯着那木器瞧了半晌,又在天子的鼓励下摆弄了两回,而后,尴尬摇头
    “陛下恕罪,此物精巧非凡,臣只能瞧出是个凳子,却不知该怎么个用法。臣愚钝。”
    求求您快点儿摆弄完吧,咱也好说正事儿。
    “朕演给你瞧。”建昭帝自是听不见徐玠的心里话,兴兴头头接过木凳,两边一拉,将之展开,大笑道“看,这个是可以折叠的,也非凳子,而是马扎儿。”
    说着便将马扎放在地上,撩起龙袍一屁股坐了下去,还左右晃了两下,那马扎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
    “瞧瞧,多结实,上头这布是朕叫人特制的,两百斤的胖子也坐不断。”建昭帝咧着嘴,难掩面上得意。
    徐玠一时倒也惊奇。
    这马扎居然有如此机巧,可见建昭帝这木工活计之精湛。
    不过,您老还是先把皇帝当好了吧,臣求您了。
    所幸建昭帝也未耽搁太久,很快便将徐玠轰去了正殿,看那样子,似是生徐玠弄坏了他的宝贝木器。
    半刻后,大齐天子便著着件海蓝肩挑日月八团金龙常服,环琥珀透犀黄革带,足蹬白底皂靴,头戴金二龙戏珠翼善冠,施施然走了进来。
    徐玠正式上前见礼,建昭帝抬手道“免”,命人赐了座,挥退众人,单留常若愚一人在侧,方问“你回去见过你爹了么”
    “臣进城就直接来见陛下了,毕竟,国事当先,忠在孝前。”徐玠沉声道,浑身上下都散发出“尽忠报国”的气息。
    明知这话有水分,建昭帝心里还是颇为舒坦,满意地眯起眼“朕知道,你这是心急你那什么神机营。”
    “陛下圣明。”徐玠立时一句马屁奉上,旋即翻身跪倒,手中已然多出了一只狭长的玄漆木匣
    “启禀陛下,臣在辽北拿到了贺氏商行通敌卖国之铁证,因兹事体大,臣怕中途有变,不敢具折以报,故回京后便马不停蹄入宫,面呈陛下。”
    此言一出,建昭帝面上的笑容,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淡了下去。
    然而,徐玠接下来的话,却又令他的唇角再度勾起。
    “陛下,咱们大齐的国库又要变得充盈起来了,辽北军饷、西南灾情,皆可得解。臣只要一想到这些,这心里就欢喜得紧哪。”
    说话间,俊美的少年微抬了头,清幽凤眸如炽如灼,烧得那张脸都明亮了几分。
    “噗哧”,建昭帝一时没绷住,乐了。
    哎哟你说这孩子,怎么次次说话都能碰在他心坎儿上呢
    “咳咳,这个么”建昭帝清嗽一声,勉力拉直唇角,面作忧色“臣子不臣、商贾无良,朕这心里,并不好受啊。”
    他摇头叹息着,一脸地忧心忡忡,好容易才捺下了仰天大笑的冲动。
    早就看那帮子军中门阀不顺眼了,若能再顺手搞下去个把文官,他得乐好几天。
    想到此处,一挥衣袖“常大伴,接着罢。”
    常若愚眼观鼻、鼻观口地上前接过玄漆匣,回身端端正正摆上御案,复又退归原处,整个过程如同隐了身,予人一种他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奇怪观感。
    徐玠不由得望了望他。
    那一刻,他忽然便想起了一只被某怪人关在盒子里的猫。
    真瞧不出,这皇城之中,竟还有个和那只怪猫一样的人。
    “听说,你已经把那红薯种子各处都传遍了,可是当真”建昭帝含笑的语声传来,令徐玠如梦初醒。
    他立时恭声道“启禀陛下,臣这一路都在让人教百姓种御赐红薯,所过之处,百姓俱感圣恩,长跪不起,称陛下乃不世明君。”
    建昭帝微笑颔首,状甚欣然。
    他确实高兴。
    不用他花一文钱,徐玠自动自觉地便做了此事,他自是乐见。
    徐玠也挺高兴。
    此行果然不虚,又扳倒一个为富不仁的奸商,并且,他也没打算靠红薯发财。
    前世的大齐,天灾不断,田地大半欠收,甚至颗粒无收,就连向来富庶的湖广,亦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至延康年间,除金国外敌入侵,大齐内部亦有无数农民、商贾乃至于读书人揭竿而起。
    虽造成此等情形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食不裹腹,乃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条。
    先解内忧,再决外患。
    徐玠不遗余力地到处推广红薯,是想着再逢饥馑之年时,大齐的百姓们,还能够吃上一口饱饭。
    这个国家,有着世上最淳朴、最勤劳的百姓,只要不将他们逼上绝路,只要让他们有一口饭吃,他们便会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种地、过日子,以他们的血与肉,反哺这片土地。
    徐玠希望不,是必须,他必须让这些百姓过得好。
    因为他们值得。
    这世上再没有谁,比他们更配得起美好幸福的未来。
    而若要达成此愿,以徐玠一人之力,显是不足,所以,他拉上了建昭帝。
    事实上,就算有建昭帝的支持,此事亦并不容易。
    那些大士绅、大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春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姚霁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姚霁珊并收藏春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