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
    那位县丞被免去官职,并押入京师问罪。
    如此,明州的改稻为桑一事的进度不变,只是力度暂时缓下来。
    明州的厢兵开始去深山里做招安。
    这事并未结束,因为赵桓的1亿2000万的问题没有解决。
    若是三年之内,海外丝绸真的能给赵桓带来这样一笔收入,他就敢在三年之内,大力扩张火器营和骑兵。
    到时候,他要亲征西夏,一战打得西夏灭国,让西夏彻底回归大宋的怀抱
    那么,回到1亿2000万的问题上来。
    明州案皇帝没有公开做任何表态,但是实际行动已经告诉唐恪了,别想着牺牲农业来给你的丝绸输血,小心朕让你流血。
    但是,丝绸要按照进度给朕搞出来。
    在粮食的总量起来之前,唐恪是不可能大规模动现在的农田了。
    朝廷也不可能出台政策高价收蚕丝的,那是在给自己挖坑,一旦这样的政策推出去,百姓一看蚕丝比种田来钱快,都去养蚕了,粮食的总量下降了,粮价必然要涨。
    粮价涨了,皇帝就要砍人了。
    如此一来,只有一个办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荒,由朝廷组建规模庞大的人员来专业种植蚕丝。
    将蚕丝的丝量先提起来,等粮食的产量上涨而缓解了粮食危机后,再将这些人释放出去,让他们自己负责承包蚕丝。
    也就是从公有制,慢慢改制成私有,这样即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又为以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唐恪向赵桓提这个方案的时候,赵桓震惊于宋朝这帮宰相的智商。
    这不就是后世的中国的策略吗
    最开始由国家来牵头做,这样更好把控风险,也更好规整管理,一旦产业稳定后,便开始尝试慢慢由公转私。
    这份方案赵桓非常满意,还在朝堂上公开称赞了唐恪,表示坚决支持他这么做。
    唐恪感到万幸,这次事件也是皇帝给他面子,要不然早就贬他了。
    看来皇帝还是顾念旧情的,只要真心实意为皇帝办事,他也是个很护犊子的人。
    至于孙良全,就是这次事件的背锅侠了。
    也不算背锅侠,谁让他做事没有一点分寸。
    皇帝的新政里面明明规定为官者不许从商,但明州的官员却和商人有着剪不断的关系,不拿他开刀做警告,拿谁开刀
    此事便有唐恪继续负责,去处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个月又过去了,眼看到了九月初,秋天来了。
    东京城依旧繁华热闹,新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
    这个月,从京兆府、幽州、杭州、广州、江陵府、成都府陆陆续续来了许多人。
    什么人
    有商人,有农民,甚至还有无业游民。
    不过他们现在统一都算是商人了,因为他们已经在各自的城市,获得了商虞司招募民间商队的要求。
    这些商队,将统一归到大宋道路局下面分管,
    他们来京城,也是有目的的。
    朝廷要对他们进行集体培训
    朝廷要在全国修路,这些商队是大宋第一批修路的商队,他们将为大宋打造全新的交通基础。

章节目录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