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戏持续了十多天。
    寒衣节前一天傍晚张家元夫妇带着孙子张金宝、女儿张知慧才姗姗来迟。
    面对窑洞内连坐都顾不上,忙忙碌碌的收拾着的大房几个人和又送饭又送菜的刘二女,心急火燎赶过来找大哥,抱着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目的张老五羞愧难当的退了。
    “你怎么回事你还想不想当家大哥他们这次回来的这么急一看就是还没吃饭的,你就不知道送点吃食去现成的人情你都不会做,要你何用”
    张老五指责完张杨氏,又将唾沫星子对准儿女儿媳妇“还有你们,连个伯书都不如。他那么小都知道去找金宝玩儿。”
    张知少不满的的嘀咕“马屁精人小鬼大,看我一会儿不打死他”
    “你们这些白眼狼,养你们有何用现在啥光景没看出来啊一个个就只知道吃。
    你们咋不知道忘了吃呢”
    他骂的怒其不争,可惜被骂的人都一股子气,觉得很冤。
    张老五还没老眼昏花看不见,他捂着心口直感到心痛无奈。
    次日,寒衣节祭祖。
    五姓村说是有宗族,但也就是一个姓一个祖宗传下来的比邻而居相扶相持。但整个村子百十户十来个姓就没有一个有宗祠的。
    毕竟这年月有好多人家穷的自家住的屋子都摇摇欲坠,哪有钱去盖祠堂
    再说也不符合世情
    又不是当官做宰的,不能回乡祭祖,建个宗祠也是应有之义。
    他们就是一群地里刨食的平头百姓,各家的坟头就散落在村里田地间。亲自上坟祭祖不比啥强
    张家大房宽敞的大窑洞内,大房五房的人又一次聚在一起。
    一群人都明白为什么事而来,难免心思各异。面上却都鸦雀无声,衬托着窑洞内的气氛越发的压抑了。
    张家元夫妇坐在主位上。
    张家元看着这一群或坐或站的家人后辈,心里很是无奈、沮丧、愤怒。
    他为自己感到不值。
    他这辈子先为一大家子活着而活,后为张家的未来而奋斗。
    士农工商,自出了三弟张家善这个读书苗子后,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带着全族脱离农门迈入士级。
    为此他不知吃了多少苦低了多少次头,只是天不遂人愿。
    先是张家善出逃,自家兄弟子侄又不成器
    五弟烂泥扶不上墙;二弟父子俩、他两儿子有心无力;四弟离得远够不着。
    唯有小时候还看着有些聪明又健康的张知壮三兄弟还是个希望。
    他承认他做了假账,他接济五房没有众人传的五六百之多。
    毕竟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如今的地位的。那时候一年挣得银子光支撑着全家吃饭就不错了。
    就是剩点,人情往来不用钱
    他祖祖辈辈就是个农户,不凭着他大方会做人,谁愿意搭理他提携他
    但二三十年积累下来至少也有三百两银子吧
    这在穷的叮当响的农家是想都不用想的。
    结果银子没了还不如打水漂呢,起码能听个响儿。
    还多了三个废物,别以为他不知道老大只会看些歪书,老二折腾的命都没了,老三还不如伯书一个小儿识字多。
    要是他一直是个典史也就罢了,他情愿一年贴几两银子给五房,也算成全了兄弟情义,等他去了后,管五房去死。
    可谁让他如今眼看希望要达成呢
    走一步看三步,他的愿望自然而然也高了。
    比起一代为官子孙没落,他自然希望家族能代代富贵。
    如此当然得代代都有才人出。
    张伯书和张家次家的独孙张学书就是他看上的要好好教导的才人。
    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呢,他们和金宝年纪差不多,又是极亲的堂兄弟,岂不是好帮手
    那知有人偏偏就是不好好窝着,非得站出来挑事。
    想到此,张家元一肚子的火。
    他眼冒寒光利剑,直射向罪魁祸首。
    张杨氏害怕的向张老五身后躲了躲。
    聪明点的人如她一样犯了错的,可能会乖巧的站着,然后抢先认了错服个软。
    可她不她进来后随着张老五一屁股坐在椅上。
    她渐渐的觉得浑身发冷,满身僵硬躲都躲不动分毫了。
    “噗通”一声,随着时间遗失她再也坐不住,掉下椅子来。
    “老五”张家元收回视线,看向张老五,既想交代也是命令“杨氏又做了啥我不想多说。你自己有嘴有脑子。”
    可我想听你说。
    张老五愁眉苦脸的,死婆娘这回嘴太严了,虽是漏了一点口风,但来龙去脉一点没说。
    “伯书如今是你的独孙,可我看你也没当回事儿。这也好,既然你不愿要他,我给他安排个好去处。
    三弟离家也三十年了,你知道我一直记挂着他。我今天就做一回主我决定将知青一家过继到他名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卸甲将军寡妇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东峪山下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东峪山下客并收藏卸甲将军寡妇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