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是他的长孙媳。若这次把高氏留了,把陈氏撵了,樊氏还不得记恨高氏
    他在时倒能护着两分,但他去了呢婆婆要折腾媳妇有的是办法。
    可惜他退了一步,樊氏却并未领情。
    高氏虽是她领回来的的,但她对她并不好非打即骂,又拉帮结派拉陈氏两个儿子打高氏和六老太爷。
    高氏心宽也不记恨。
    即使丈夫与她圆房后因为不想夹在亲娘、祖父、媳妇中间为难,跑去原大将军部下投军去,十来年不闻一点消息,她每天依旧笑嘻嘻的。
    对她的没心没肺,六老太爷又爱他真是被樊氏的小心思弄怕了,高氏心宽真心孝顺他,他岂能不爱护
    又恨很铁不成钢,恨她担不起事来,将来怕要吃亏。
    可他操心死了有啥用他只能尽量活的久些压着樊氏一点。
    今天往本家送钱一事,陈氏本来是想领了的。
    但六老太爷实在放心不下她,也看不上她,便接口她要照看孩子拒了,回头却吩咐了高氏。
    此时,陈氏也已嫁给姨妈家的二表哥了,两人长子刚出生几个月。
    高氏领了铜钱便嘻嘻哈哈的过来了。
    她是个实在人,六老太爷说了这钱是刘二女母子的,她就直奔刘二女住的窑洞里,其他五房的人理也不理。
    刘二女见了,不禁暗道“怪不得听人说六老太爷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傻大个呢,可不是个又高人又傻
    不过天下又有几人是真聪明的不是外面看着傻就是暗里看着傻。”
    她又想到自己,暗嘲“我就是个傻的。”
    高氏笑嘻嘻的将事说了,把钱给了,便要离开。
    刘二女忙拦住递给她一个半大的生红薯。人好心来一趟,也没其他吃的可送。
    高氏也不嫌,她随手将红薯在袖子上檫了檫,就连皮带肉的生吃了起来。
    “咔哧咔哧”没几口,红薯已被她吃了大半。她也不走了,自来熟的说起村里的闲话家常。
    还别说别看她看着傻,到说起闲话来只如变了个人
    口齿伶俐,妙语连珠只让人听的越听越想听。
    尤其最近最热闹的张氏本家向杨发一家要钱一事。
    她也跟去看了,显然身临其境后反而使的她说起来更动听,更热闹,更夸张了。
    比如明明是两个乡下小家族连看热闹的人算上也不过几百人的场面,她硬是形容的人山人海。两家的口水战被她说成翻江倒海般热闹。连看热闹的人说几句话都被她夸张成人声鼎沸。
    她虽然说的夸张,但听的人却不少。不仅刘二女喜欢,张伯书也拉着她的手只撒娇,连宋氏和张贵英听见都来了。
    最后,张老五父子都坐在院中大石板上听起来。
    只把张杨氏气的要死,但她现在不比以前,只跺跺脚一个人回屋里生闷气去了。
    过了一天,杨发果然带着杨大郎上门求助了。
    张老五紧记着大哥的话呢,一边把恨藏心中拖着杨发。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父子三人联手竟然把事情办的像模像样。杨发不愿信找张杨氏打听自然得了一堆假消息。
    一边却私下暗示本家加快去要钱。本家的人花样百出、各使神通,闹的杨发家、杨氏族里鸡犬不宁。
    杨氏族里受了无妄之灾,忍无再忍,也不讲骨肉亲情了。告诫杨发要么还钱要么出族。
    杨发万般无奈只能找杨贵华借钱去了。
    毕竟数遍亲朋好友,就数这个女儿最出息。
    可惜就从杨贵华出嫁数年不会娘家一事就看出,虽然孙家是看不起杨家,但杨贵华也不无辜。
    再怎么说她也是明媒正娶的少奶奶,就算婆家不让她回娘家,她难道连打发个下人偷偷去杨家看看都做不到
    果然,杨发头一次就碰了壁。
    再三上门,张贵英一怕丈夫知道丢脸,二不愿填娘家这无底洞,三又怕不借钱父亲兄弟们不依,竟出了个损招
    她借着上香,先偷偷的将一些首饰银票交给亲娘母蝗虫,转过身便吩咐攀附过来的家丁换装去抢。
    即是偷偷,人当然不能多,来拿钱的只母蝗虫一人。
    那知杨发父子不放心竟也悄悄跟着来了,这下好了钱没抢回来不说,把她也供出来了
    他气的死去活来,本有的一丝父女之情也没了。
    然后脑袋一昏竟带着儿子们把孙家县里的铺子给点了。
    任何时候杀人放火都是大罪,他又舍不得到手的银子,干脆带着一家人逃跑了。
    只苦了孙家,为此赔了大笔钱财,家业缩水了一半。

章节目录

卸甲将军寡妇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东峪山下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东峪山下客并收藏卸甲将军寡妇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