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宝眨了眨眼睛,这事他还真的不知道。
    韦宝在现代关注明史,就怎么关注过朱由校,倒是对崇祯还稍微了解的多一点,然后就是对战争比较关注。
    至于朱由校是怎么死的,韦宝大概知道有几种说法,但感觉都不靠谱。
    有说被魏忠贤搞死的,有说是在女人身上死的,但以韦宝对魏忠贤和朱由校现在的接触了解,两种都完全不靠谱。
    因为离了朱由校,魏忠贤就什么都不是了。
    所以魏忠贤不太可能害死朱由校。
    所以韦宝其实也倾向于相信魏忠贤是病死的。
    而且,这一世,韦宝通过强大的情报网,也大概知道朱由校落水的事情。
    只是韦宝怎么在意,不太相信堂堂帝国皇帝,就落水一次,就留下了病根。
    虽然古代医疗落后,也不至于落后到感冒都搞不定的地步吧。
    朱由校落水是在天启五五月十八日,朱由校去地坛办完仪式之后,跑去西苑游玩。
    事发时是申时,就是下午三四点钟,朱由校跟高永寿、刘思源两个小内侍划着小船玩,朱由校亲自动手撑船,俩小太监在旁边帮忙
    突然来了一股大风,把小船给吹翻了。
    魏忠贤当时在大船上离的远,自己还跳水里想去救,可太远了
    把朱由校捞出来的是管事谈敬等人,高永寿是王体乾名下,刘思源是魏忠贤名下,高永寿还是朱由校最信任的小内侍之一,高、刘俩人当天都淹死了
    魏忠贤让管家王朝用照原样做了一套豪华版,由御药房提督王守安等人按原方制作的,器具、材料外廷都没经手,归根结底就是给朱由校吃了点米汤,所以魏忠贤让人下毒是肯定站不住的。
    朱由校病重时日渐浮肿,肾病可能性比较大,死于天启七八月二十二日,落水与差着两多。
    如果是加害,只能说朱由校身体机能反射弧也太长了。
    光宗死的时候,说吾儿当为尧舜,熹宗死的时候,说吾弟当为尧舜
    所以过度解读天启和崇祯的关系必要,这就是老朱家的传统
    落水这件事,大太监刘若愚所记时间为天启五五月十八日,视太学,逆贤、王体乾擅改仪注,凡赐坐大臣不得赐茶,逼先帝速还宫。
    至五月十八日祭方泽坛回,即幸西苑,本日申时后中宫张娘娘已回宫,客氏同逆贤共在桥北浅水处大舟上饮酒乐甚。
    先帝与体乾名下高永寿、逆贤名下刘思源,皆十七、八岁小珰,在桥北水最深处泛小舟荡漾,上身自刺船,二珰佐之,相顾欢笑,若登仙然。忽风起舟覆,二珰与上俱堕水,船上金大壶酒具尽没。
    当时两岸惊哗,皆无人色。逆贤、客氏手足无措,逆贤亦自投水,然远不济事。最先奔趋入水救先帝圣驾者,管事谈敬等也。高、刘二竖子皆淹死,后赠升乾清宫管事。
    酌中志记载,与此同一说法的还有甲申朝事小纪,应该是照录的酌中志。
    天启六八月,熹庙幸西苑,与小阉泛舟为戏。适在水最深处,忽风起覆舟,熹庙与二小阉俱覆水中,幸而获救,二小阉皆溺死。御体由是成疾。
    这是先拨志始记载的,即天启六八月落水。不管是天启五五月落水,还是天启六八月落的水,熹宗的的确确是落过水。
    熹宗是与高永寿、刘思源两人泛舟到桥北水最深处,高永寿是王体乾名下,且是熹宗信任的御前牌子,刘思源则是魏忠贤名下,都是心腹小珰。
    熹宗落水的根本原因是湖面刮起大风,而亲自驾船的熹宗以及高、刘二小珰很明显无法处理此突发情况,造成舟覆人亡的后果。幸而当时的管事太监谈敬将熹宗救出,才没使熹宗当场溺亡。
    实际上,熹宗在天启四就出现过身体不适的情况。
    甲寅,上不豫。这是明熹宗实录记载的,天启四二月三十天启四十一月,给事中陶宗道就谈到过此事。向时曾闻玉体违和,未几旋即平复,则皇上调摄之功鬼神呵护之力咸可见矣。
    两朝从信录也有记载,天启四十一月从陶宗道的奏疏来看,熹宗经过调理,身体即恢复了。
    天启六秋,熹庙受溺成病,至七夏加剧,遍走群望,有加无瘳。案文秉所言,熹宗在落水后的确落下了病根。先帝自七五月初六日以后,圣体便觉不豫,至六、七、八月之间,总未离御榻。
    而刘若愚所称,熹宗在天启七五月初六日之后,身体便觉不豫,最后的三个月,则总未离御榻。至于扯霍维华下药或买通管家弄死熹宗的,更是无聊至极。枢臣霍维华闻之,遂赞逆贤画固位攘功之策,进献仙方灵露饮并蒸法器具。逆贤遂著管家王朝用照维华原样,用金造锅甑,付御药房提督王守安等,照方蒸进。是时,太医院使儒等唯唯听从,莫敢拦阻。先帝初进服数日,亦觉甘美,凡有剩者即颁赐王体乾等分饮之。虽累臣之贱,亦得于永贞直房屡沾余沥,几半月焉。
    霍维华不过是献上了一种米汤的蒸法,是魏忠贤让管家王朝用照原样,用金造锅,付御药房提督王守安,照方蒸进的,整个过程霍维华又没参与。
    况且熹宗刚开始吃的时候感觉味道甘美,还分给过王体乾、贞喝,连刘若愚都喝了小半月,要是有毒,不可能只毒死熹宗一人。
    先帝因进服日久,嫌水汪汪的,遂传御药房不必蒸进。自此之后,圣恙日增无减,日渐浮肿,诸药进益失效。逆贤遂恚维华,维华心不自安,即于乾清宫门问安之际,舒徐容与故与逆贤相左而力让宁锦之荫与袁崇焕,随转身求去,另盘算一条卷土重来报复之计。
    按刘若愚的说法,是熹宗觉得米汤水汪汪的,命今后不必蒸进去,熹宗的身体则出现浮肿,而魏忠贤便恼怒于霍维华,霍维华则利用袁崇焕求去之机,上疏让荫。
    明熹宗实录记载熹宗身体不豫是天启七七月初一,然而七月初五,霍维华就由兵部右侍郎署掌兵部事务。霍维华因宁锦功,在天启七八月初二升一级,廕一子锦衣卫正千户世袭,赏银四十两,大红紵丝二表里。随后吏部覆宁锦功,霍维华又升兵部尚书。天启七八月初三,霍维华覆宁远加恩功,宁国公魏良卿于见任太子太保,今加指挥使计算九级,应于官衔上加至太师而止,尚余一级。
    熹宗批复宁国公魏良乡原衔太子太保,上加至太师而止尚余一级,著岁加禄米三百石,仍照新衔给与应得诰命铁劵,以示眷酬元勳至意。
    从明熹宗实录来看,霍维华不但处分,反而官职越升越高,而且还抽空捧了一下魏公公的臭脚。
    兵部署部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霍维华奏抚臣袁崇焕置身危疆六载于兹,老母妻子委为孤注,劳苦功高,应照例廕录。前枢臣王之臣出都之日,面语微臣从优拟叙,臣谨照往例酌之,与督臣镇臣一体拟陞廕赏,以听圣裁。兹奉明旨,督镇诸臣俱蒙二级之升,延世之廕,独袁崇焕一人止予衔一级,而遗其世廕。微臣冐滥于格之外,崇焕反靳于例之中,其何以示公而服边吏之心乞皇上即以畀微臣之世廕量加一级以还崇焕,在朝廷未尝再多一锦衣之官,而两臣遂各得其固然之分,亦甚便计也。又崇焕以侍郎衔加服俸一级,蒙恩复加衔一级,查九例无从二之官,并乞将滥加微臣一级移加崇焕,俾得以正卿归里。得旨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朕不加谴责,尚著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凖耳。恩典出自朝廷,霍维华何得移廕市恩德,好生不谙事体。
    明熹宗实录记载,天启七八月初九霍维华上疏让荫给袁崇焕,熹宗批复的时间是天启七八月初九,而且霍维华还留了一点余地,即指责袁崇焕讲款,即议和之误,兵部右侍郎霍维华疏称“袁崇焕有升无荫,功高赏薄,乞以己荫让崇焕,以昭公道。”末点崇焕谈款之误,有旨切责。先拨志始但之后,霍维华仍在被熹宗升赏工部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明鹿鼎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轩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轩樟并收藏明鹿鼎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