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宝也是有充足的理据的,一点都不惊慌,韦宝不怕武斗,更不怕文斗。
    大家都知道韦宝伶牙俐齿厉害,却没有想到这么厉害,堂堂次辅朱延禧居然被韦宝说的无话可说了。
    “但你没有权力任命都察院御史不管郭文亮适不适合,你都没有这个权力,这要报给内阁,要司礼监和陛下亲自批示”杨涟忍不住揷嘴道。
    韦宝微微一笑“我也没有任命啊,我发布的公报是让郭文亮担任都察院御史,若是我有这个权力,他就是都察院御史,若是我没有这个权力,他就只是做着都察院御史应该做的事情,享受都察院御史的俸禄而已。我身为都察院经历司经历,难道没有权力安排底下人该怎么做事吗那好,假设今天突然来了一场大疫,都察院的全部官员都病了,不能做事了,是不是都察院就关了衙门”
    这。
    杨涟也被韦宝问的无话可说了,似乎,又是韦宝说的过去。
    “你这是强词夺理,现在有大疫吗都察院的御史们都在,你好端端的,为什么停了所有人的差事为什么要给他们重新安排新的差事每个人该做什么就接着做什么,你若是看哪个不能胜任,你单独上奏本弹劾便是,一次性停了所有人的差事,这是何道理”左光斗帮腔道。
    韦宝笑道“停了所有人的差事,是因为做的不好不如此,哪里能做好一个个停差事,谁知道哪一处有问题只有所有人重新安排差事,不断调整,大家才能检查出之前的不足,铆足了劲的检查缺陷。”
    “做的好与不好,你有何依据吗不会全都凭你韦大人一张嘴巴”左光斗怒道。
    “是啊,有什么依据呢我相信,只要不是瞎了眼的人,都知道都察院和大理寺做的好还是不好,满朝上下,多少贪官每年赋税少了多少银子有几个衙门是在正常做事的大家要么躲在家里拿空饷,要么只会说不会做,到处是冤案错案,到处是不合时宜,没有能力的忝任要职,这些不是都察院和大理寺的过失吗这么多过失,不要问责吗难道你姓左的觉得现在的吏治很好吗”韦宝连连责问道。
    左光斗被韦宝问的面红耳赤,犟嘴道“照着你这么说,那么多候补官员,进士出身都还没有安排,就安排不出来比郭文亮这种人更适合当都察院御史的人啰”
    “哈哈,这话可是你说的,我并没有说过啊。”韦宝笑道“好,明日开始,我就加大调任范围,从新科进士当中,从还没有补缺的官员当中挑人进入都察院和大理寺但是,现有的人选里面,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郭文亮就是合适人选他虽然只有秀才功名,但才能不亚于举人,经验更是不输给都察院和大理寺现有的任何人,他有没有资格”韦宝道。
    左光斗都快被韦宝给说晕了,感觉被韦宝绕进去了,脸涨得通红,不敢再说。因为他感觉自己已经被韦宝拿住了话柄,要是韦宝拿他当口实,真的弄了一大堆原本与都察院和大理寺没有半点关系的人进入都察院和大理寺的话,都察院和大理寺现有的有关系的人员肯定都会怪他。
    而且左光斗自己就算是与这两个衙门有关系的人,他其实并不抗拒额外提拔郭文亮这种有世袭资格的人,郭文亮这种属于衙门的老子弟,他们都对原本的衙门很有感情,事情也很熟悉,绝对比外面的人来要好的多。
    像是都察院和大理寺这种在京衙门,又是特别重要的作用的衙门,不同于一般的衙门,想要学会很难,想要学会之后熟悉业务就更难。
    否则像韦宝这么聪明的人,也不会一个多月的了,其实还是对大理寺和都察院的业务懵里懵懂的。
    这是后世的最高检察院和最高法院,这里面的事务要是容易,那就怪了。
    上万官员虽然大部分人听不清楚前面说什么,但是看见一个个与韦宝进行唇枪舌战的东林党大臣,一个个的败下阵去,都很着急。
    而魏忠贤和王体乾等人,还有顾秉谦、冯铨、魏广微、黄立极他们则越听越是高兴。
    魏忠贤心里更是像吃了蜜糖一样,觉得早就应该弄一个像韦宝这种有本事的人,一个抵得上一千个,抵得上一万个,哪一回与东林党斗嘴,自己一方不是完全落下风啊哪里有这回这么痛快的
    “不管怎么说朝廷有朝廷的礼制,你怎么擅自提拔没有科举功名的人,会扰乱整个大明的科考,你知道吗”丁绍轼抓住了问题的重点。
    韦宝笑道“怎么会扰乱大明科考”
    “怎么不会扰乱科举”丁绍轼激动道“要是大家都知道弄个秀才留可以当官,还可以成为堂堂都察院的御史,以后睡还要考举人,谁还要考进士大家都不看重科考了,以后大明的官,都是秀才来做或者说,随便谁都可以成为朝堂命官,岂不天下大乱”
    丁绍轼的一番话声音很大,引得官员们轰然叫好。
    通过考试进行人才筛选,就这一点而言,大多数的选拔考试都是相同的。
    诗赋和策问部分,会牵涉到心胸情怀。
    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员,最后扮演的角色,以管理者为多。
    将“官吏”拆成“官”和“吏”来分别界定,那么,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多为“官”。
    科举考试最大的优点就是,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通过科考,就可以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
    至于说科举考试后来产生的种种弊端,不能全部都推到考试制度本身上来,其中权力的自私、思想的禁锢、人性的贪鄙等等,无不在其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这其间,到明代时,科举考试才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弄出来大量文官集团的只会动嘴,不会办实事的人。
    韦宝笑道“丁大人,依着你的意思,是不是功名越高的人,反而越不敢与功名低的人比较啰是不是功名越高,越不会做事我们的考选,是以能力为主,并不完全看功名,依着你的意思,只看重功名,是不是”
    丁绍轼被韦宝问的,有点不敢回答,不清楚韦宝是什么意思,韦宝的话里面是不是给自己下了套。
    “丁大人,我在问你话呢,你刚才不是说,弄了秀才出身的人为官,会让科考败坏吗、是不是举人,进士,都不敢与秀才比了还是说举人和进士,都不如秀才了”韦宝接着问道。
    “我没有这么说”丁绍轼憋了半天,才大声嚷道。
    韦宝微微一笑“有理不在声高,丁大人,不必这么激动。既然你没有这么说,那么,加入了秀才出身的人,并不会影响举人出身和进士出身的官员的能力,那有什么问题有更高的功名,自然能在同等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机会,他们哪里吃亏了又哪里会影响大明的科考”
    官员们听了韦宝的话,一时之间议论纷纷,虽然没有人觉得韦宝对,但谁都无法立马找出反驳韦宝的话。

章节目录

明鹿鼎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轩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轩樟并收藏明鹿鼎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