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韦宝现在是孙承宗的弟子,格外热络拉拢。
    “韦公子啊,我与督师大人的交情匪浅呢,我是督师大人的老部下了。”杨麒笑道。
    韦宝点头笑道“以后还要多靠杨大人提携才是。”
    “互相帮衬吧,互相帮衬,呵呵。”杨麒笑容满面“听闻你与犬子交好,这让我很欣慰,弘毅便该多与韦公子这样的人交朋友才是。”
    杨弘毅也笑道“说起来,韦公子当初发家,我也算是功不可没吧没有我帮忙弄路引,韦公子现在还在辽西本地做买卖,哪里出的了辽西”
    韦宝急忙端起酒杯“我敬杨公子一杯酒,这份恩情,韦宝时常想起来的。”说是这么说,韦宝却暗暗吐槽,那是因为你急需我的伟哥好不好你还欠了我不知道多少伟哥银子不付账呢,自己还好意思主动提起。
    杨弘毅很高兴,也端起酒杯与韦宝碰了一下,两个人哈哈大笑的满饮了一杯酒。
    整间大包间,本来只有两张大桌子,因为人太多,又增加了两桌,众人喝酒聊天,气氛好欢乐。
    “韦公子,那个灵药,还有没有我已经用完了。”杨弘毅左右看了看,然后轻声对韦宝的耳边道,一副神秘兮兮的模样。
    韦宝呵呵一笑,轻声回答道“与我有交情的老道死了,以后再想弄到灵药,恐怕很困难了啊”
    “啊”杨弘毅闻言,三魂七魄一下子吓走了一半
    “韦公子,你不要骗我啊不会因为你现在不需要再靠着我了,便不卖药给我了吧”杨弘毅转而因为急躁,而有点生气了。他因为太爱玩女人,三十来岁便已经掏空了身体,若是没有伟哥帮忙,一两个月也难以进行一次正常男女生活。
    韦宝一汗,暗忖你还真猜对了我的伟哥本来就是消耗品,我又没有能力马上研发出来,数量有限,精贵的很哩我现在生意遍布北直隶,放在京师卖大价钱岂不好你又不肯付现银,给你干啥
    想是这么想,韦宝却笑着辩解道“杨公子,你要是这么想我,我可就冤枉死了,你这是看轻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呀。”
    “你到底还有多少灵药啊韦公子,我出现银向你买,这总成了吧”杨弘毅一听似乎还有门,急忙道。
    韦宝不动声色道“有是还有一点点,不过,那都是我留着自己用的啊,我现在虽然还未正式娶亲,可你也知道是,少不得上青楼玩玩,而且,我还要对付我那几百个小丫鬟哩。”
    噗几百个小丫鬟
    杨弘毅也不知道韦宝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大起同道中人之感“韦公子啊,那种事情做多了伤身呀,你才这般年轻,还是节制一些为好。先都卖给我吧你到底还有多少灵药呀”
    韦宝笑了笑,心想你这话,是不是应该留给你自己不过,杨公子虽然才三十出头,也的确算不上年轻了,这个时代的平均寿命才四十岁左右,虽然说地主阶层的平均寿命肯定不止这么点,吃得好穿得好,普遍都能活到五六十岁,可年过七十古来稀呀,杨公子的人生也快过去一半了。你是不是更应该节制一点
    “还有二百来颗灵药吧我也没有细数。”韦宝打隐瞒,含糊其辞道。主要不知道杨弘毅能出到啥价钱,若是价钱不好,再卖这一次给他,以后就没有了。
    “都给我,我出五十两纹银一颗灵药,怎么样”杨弘毅急忙道“韦公子,咱们是什么交情你可不能忘了我当初帮你的事情啊,若没有我帮助你开路引,你到现在还是辽西本地小商贩吧”
    韦宝听杨弘毅这么说,有点不高兴,却并没有表示出来,“杨公子啊,我哪里忘记了你也不用一直提起来吧关键就一点点了。自己都不够用啊。”
    “弘毅,韦公子,说什么这么热闹呢”杨麒问道。
    “啊,爹,没啥,跟韦公子说些学问上的事,呵呵。”杨弘毅干笑道。
    韦宝微微一笑,点头称是。
    “韦公子,我就两万三四千两纹银你全给我我银子都给你”杨弘毅转而轻声催促韦宝。
    韦宝笑道“不在身边啊,而且,低于三百两纹银一颗灵药的话,我亏死了”
    “三百两纹银一颗灵药韦公子,你太狠了吧”杨弘毅有点生气“跟女人开心一次就要三百两纹银可以买一排店铺了”
    “那有啥办法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不是我真的一颗都不想卖的啊,要不然,我送两颗给杨公子吧”韦宝大气道。
    噗,杨弘毅差点没有被气着,两颗送两颗给我当我叫花子呐关键是两颗有什么用只能玩一晚上,更难受
    “行,三百两纹银一颗就三百两纹银一颗,我设法凑齐30000两纹银,不过,韦公子,你得送我10颗灵药”杨弘毅咬牙道“明天早晨我就派人到天地商号去取你现在身上还有多少”
    韦宝呵呵一笑“杨公子,你也太心急了吧我身上没有,就韦家庄存了一点点,我明天上午肯定来不及,我得赴京赶考,你让人下午到天地商号招白管事取吧。110颗灵药,30000两纹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成”杨弘毅咬了咬牙,“以后还有的吧”
    “这真说不好那老道死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办法寻访到跟他类似的人啊,要不然就没有了。”韦宝也不把话说死,万一还有用得到杨弘毅的地方呢而且杨弘毅给的价码也不算低了,放在京城偷偷卖,差不多也就三四百两纹银一颗伟哥嘛。毕竟又很有钱,又很需要的人,也不是说遇见就能遇见的。要遇见对的人,还要确认过眼神嘛。
    韦宝这边刚刚与杨弘毅谈妥业务,韦宝暗忖今天喝酒怎么样也用不了10000两纹银,这算是有人给报销了,哈哈哈。
    这时候吴襄又招手,让韦宝与吴三凤换个位置,意思有话要对韦宝说。
    韦宝看向很不高兴的吴三凤,便道“要不然就这么说吧或者我单独找个地方与吴大人品茶让吴大公子起身,不太好吧”
    吴三凤也好气啊,没有想到爹为了跟韦宝说话,居然让自己起来当着这么多人,这多没面子他丝毫没有将韦宝的话当成好意。
    “也好。”吴襄笑道“就找个地方喝口茶吧,各位,失陪一会。”
    吴襄起身之后,很有风度的对在场众人道。
    大家急忙起身,说请便云云。
    杨麒轻声对杨弘毅道“这个韦宝不简单,看见没有吴家和辽西辽东一帮世家大户,被韦宝坑了那么多次,现在都接纳他了你也得多跟韦宝来往才是。更别说韦宝现在还是督师大人的弟子。”
    杨弘毅点头道“爹,放心吧”心里却想着,自己跟韦宝,充其量也就是买卖关系,要不是要买卖灵药,实在跟韦宝没啥交际啊。
    也找不到什么安静的地方,吴襄叫上韦宝,带着韦宝和吴雪霞,到山海楼后面开了一间上等客房,专门用来喝口茶。有钱人的世界,就是这么奢华。
    这二两纹银一晚上的最上等客房,只是用来喝口茶,小民百姓要是知道了,得多恨啊
    “小宝啊,不介意我这么叫你吧”进屋之后,吴襄开门见山道。
    韦宝一汗,叫这么亲热做啥真的想要我做女婿么
    吴雪霞也是羞得粉脸通红,大哥二哥都在,可爹爹偏偏要让自己陪着过来,还是单独与韦宝说话,也不知道爹爹要说什么
    吴雪霞很少有的,文静的,在一旁默默的为喝了酒,口渴的爹爹和韦宝沏茶。一副乖巧小媳妇模样。
    “吴大人这么叫我,我求之不得”韦宝急忙躬身行礼道。
    “坐下吧,坐下,这里只有咱们三个人,也没有外人,说会儿话。”吴襄笑容可掬“不必太拘束。”
    韦宝看吴襄难得笑的脸上,一副老鸨般的笑容,暗忖你也没有欠我银子啊这笑的,让我有点不适应啊不过,还是依着吴襄的吩咐坐下了。
    “我刚才听大家说,你要用3000万两纹银,分六次,两个月之内,在辽西买粮食”吴襄问道。
    韦宝这才知道,吴襄原来是为了这事情找自己,嗯了一声“确有此事”
    “这话中,怕是有水分吧小宝,你有3000万两纹银”吴襄可不好糊弄,一下子就抓住了主要问题。
    韦宝一汗,没有想到吴襄首先会问这个,还以为吴襄要问自己为什么会买这么多的粮食呢
    大明辽西辽东的粮价是很不稳定的。
    大明王朝统一中国后,蒙古的统治者自大都撤回塞外,但还保有相当雄厚的军事力量,常常给予明帝国的安全以严重的威胁。
    由于北边国防形势的特殊,明朝政府不得不在北方边境作积极的防御布置。因此,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沿着长城按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迄嘉峪关的国防线上,先后设置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及甘肃九个重镇,合称九边,各设重兵,统以大将。
    这九个重镇既然都驻有重兵,兵多了,对粮食的需求自然增大。可是,在另外一方面,当日北方沿边各地,由于天然的例如土壤贫瘠、雨量不足、气候早寒及人为的例如战争的破坏原因,米粮产量却非常有限,故米粮价格常常发生波动。因为米价的波动足以影响边地驻军的生活。
    明代辽东人口消费的粮食,除稻米大米外,粟小米也非常重要。
    明代辽东的米价,自正统年间14361440至天启初年1621,虽然一起一伏的变动,但就长期观点来看,显然有长期上涨的趋势。
    在这将近两个世纪的期间内,有三个米价特别上涨的时期,即成化十四年1478每石银四两,嘉靖三十七、八年15581559每石七八两,及万历四十六年1618每石三两至天启元年1621每石十二两。这前后三次米价上涨的高峰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换句话说,如以成化十四年的米价为基期,嘉靖三十七、八年为它的两倍,天启元年为它的三倍。
    就辽东的粟价来说,万历年间15731620的价格,约比一个世纪以前的成化年间14651487高出数倍至十余倍。
    蓟州蓟州镇故治在今河北省蓟县,其分守地包括今之河北边外山海关至居庸关的长城。
    蓟州的米价,在正统十四年1449以后的长期间内,虽然不像辽东米价波动得那么厉害,但在嘉靖1622–1666中叶前后,及万历15731620中叶以后,也向上升涨,其后到了天启三年1623,以山海关米价为例,更涨至每石售银四两,约为15世纪中叶的十三倍有多。
    宣府宣府镇故治在今察哈尔宣化县,其分守地为今察哈尔延庆县至山西大同境的长城。
    明代宣府的米价,在15世纪中叶前后还相当便宜,每石约售银四钱多至五钱左右;但到了15、16世纪间,米价贵时每石要售银二两或将近二两左右;其后到了16世纪中叶及17世纪的30年代,每石米价更高涨至银五两或四两。
    大同大同镇故治在今山西省大同县,其分守地为山西边外的长城。
    明代山西北部大同一带的米价,与宣府米价变动的趋势几乎完全一样。换句话说,大同每石米价,在15世纪中叶约值银四钱,其后有上涨趋势,及16世纪中叶和17世纪的30年代,更上涨至每石售银三两有多或四两。
    延绥延绥镇城初在陕西绥德,及成化九年1473更向北迁移至陕西榆林,故又名榆林镇,其分守地包括由延安至绥德的陕西北部地区。
    代延绥的米价,在成化年间1465487以前,即15世纪中叶左右,低廉到每石售银二钱,其后有涨有落,但到了嘉靖十一年1532曾高涨至每石五两,约再过一百年后的崇祯四年1631则上涨至每石四两。
    此外,还有离辽西辽东远一些的甘肃,明代甘肃镇的镇守总兵官驻扎甘州城今甘肃省张掖县,其分守地自庄浪北至嘉峪关,即甘肃西北的长城。
    甘肃米价变动的趋势,除正德九年1514特别昂贵以外,和延绥米价非常相似。甘肃的粟价也和米价一样,在15世纪中叶左右比较便宜,及16世纪20、30年代间则向上升涨。
    自明代中叶左右开始,北方边镇米价长期上涨的趋势。
    明代北方边镇米价之季节性的变动。明代北边各镇米粮的供求状况,在一年中往往因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故米价在秋天收成时往往比较低廉,但到了春天青黄不接时却非常昂贵。
    所以,韦宝要趁着这一波价格最低的时候,大肆吸纳
    嘉靖十年1531二月,兵部尚书李承勋说“大抵边镇米价,不论丰凶,冬月犹可,一人初春,日益翔贵。商贩以时废居,率致巨富。”当日边镇米商赖以获利的因季节而波动的米价。
    嘉靖四十四年1565五月,巡抚山西侍郎万恭说“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在今山西北部往岁八月秋成,银一两可得米二石。延至十月,以为时估方定,则仅得一石八斗矣。延及今岁二月,又仅得一石四斗矣。”
    换句话说,同样一两银子,如在山西北部购米,在春天二月的购买力约只为去年八月收成时的百分之七十。当日山西北部米价这样的波动,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事实上北方边镇的米价,在春天青黄不接时往往为秋收时的两倍,或将近三倍。约在嘉靖1522–1566中叶以前,邹守愚撰边储议,其中说“且收成之际,多在于七八月,米价之贱,多止于五六钱。明年之春,欲籴之日,则病于时估之涌腾,名曰八钱,实过一两。”
    嘉靖三十七年1558八月,大学士严嵩等说“近闻大同颇熟,银一两可得米九斗。若延至来春二三月时,米价腾贵,银三两才可得米一石耳。”
    明代北边各镇的米价水准,大部分时间都远较内地为高。当日位于国防最前线的北方边镇,政府为着要保障国家的安全,不得不在那里驻防大量的军队。军队多了,对于粮食的消耗自然特别增大。可是,沿着长城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土壤砂瘠、雨量不足、气候早寒,粮食的产量非常有限,故在那里集中的军队,有赖于内地粮食及其他物资的供应。
    不过,边镇与内地之间,往往因为地形险阻,交通困难,运输费用非常之大,故加上运费以后,边镇米价自然要远高于内地。
    约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徐阶说“二镇宣府、大同米、麦,每石值银三两以上。而军士每月支银七钱,仅买米、麦二斗二三升,岂能养赡今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处,仰赖圣恩,二麦大熟,每石止值银四钱以下。”
    由此可知,宣府、大同的米、麦价格,将近为北直隶、山东、河南麦价的十倍。在辽东方面,当万历四十八年1620熊廷弼谈到那里米粮及其他物品价格的时候,他说“每银一两,不当内地二钱之用。”
    其后,到了天启六年1626十一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也说“兵每月银二两,饷岂不厚但不屯无粟,百货难通,诸物常贵,银二两不得如他处数钱之用。”
    明代北方边镇的米价,大部分时间都要远较内地昂贵得多,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所以,韦宝要在辽西买粮,这是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地理上比较接近的边镇,米价升降的趋势大体上都很相似。明帝国北方边境,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因为面积广大,各地米粮的供求状况当然不尽相同,米价的变动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可是,如果把上述各边镇的米价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位于北边偏东的辽东与蓟州,米价变动的趋势非常相似,这显然是由于两镇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原故。同样因为地理上的接近,位于长城中部的宣府与大同,米价升降的趋势也很相像。
    农产失收对于米价上涨的影响,但事实上,米粮收成的丰歉,只能解释米价的短期波动;因为本年粮产歉收固然促使粮价上涨,如果其他情形不变,只要明年丰收,粮价自然要回复至原来较低的水准的。
    可是,如上述,明中叶后北方边镇的米价,虽然有起有伏,从长时期的观点来看,很明显的有长期上涨的趋势。为着要了解这种趋势,必须从长期的观点来考察一下明代北边米粮的供求状况。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明帝国初建立时的北方边境,有广大面积的荒闲田及抛荒田。可是,由于国防上的需要,明朝政府却在那里驻屯重兵,因此要实行屯田政策来开垦荒田,以便增加粮食的供应。当日北方沿边的田地,有由军士屯种的,称为“军屯”;有由商人雇人垦殖的,称为“商屯”。
    当军屯或商屯盛行的时候,驻防于北方边镇的军队,自然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粮食的供应;可是,约自明中叶左右开始,军屯及商屯相继破坏,边防军队的粮食问题便要严重起来了。
    “小宝,既然你什么都清楚,为什么还要在辽西买粮”吴襄疑惑道“你不如设法到山东直接买粮,就算加上运费和通关的费用,也比在辽西买粮划算吧”

章节目录

明鹿鼎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轩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轩樟并收藏明鹿鼎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