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你当官期间,可以大量捞取银子。
    以这个年代的风气,便是为官一任县官,也能弄个几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吧
    退休之后,顶着进士的名号,又曾经做过朝廷命官,再办学,那名气更大了,搞不好,都能把教育生意办到北直隶去,你难道还跟银子有仇吗
    况且就韦宝的了解,廖夫子爱财如命,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跟银子有仇
    明显是已经对考进士不抱希望了。
    加上有了现在的社会地位,也怕考不上的话,会遭人笑话,成为话柄,有偶像包袱了,呵呵。
    像是宋应星,有举人功名,就是拼了命也要再拼一拼进士出身的。
    宋应星和廖夫子这个等级的读书人,都很能代表大明学子的心态。
    总之,这是读书才有出路的封建时代,科考是普通人鲤鱼跳龙门的唯一姿势解锁方案。
    看不上廖夫子吹牛的本事归看不上,但是有廖夫子这种名师单独授课指导,这份特殊待遇,韦宝还是很享受的。
    这等于在现代,有个大学校长级别的教授亲自授课了,一般寒门学子哪里有这种待遇
    韦宝在廖夫子的教导下,苦学起来,直到半晌午,吴三辅才在吴雪霞的看押下,到海商会馆来。
    不单是二人来,吴祖氏居然派出上百家仆,还有二十多个仆妇陪同,阵容浩大,场面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韦宝在楼上窗户,和廖夫子见到这种阵仗,见状都是一阵吃惊。
    两个人都暗忖,吴家公子和大小姐,这是来温习来备考,还是来打架来的啊
    这些人主要不是为了看着吴二公子来的,主要是为了看护吴大小姐来的。
    这都是吴祖氏的小心事
    弄这么多人来,这么大的排场,主要为了向世人表明,吴大小姐与韦公子在一起,都是光明正大的,没有苟且行为,而且,获得了吴家家长的认可,预防小道消息疯传。
    韦宝并没有想这么多,高兴的与廖夫子下去迎接二人。
    “三辅大哥,不容易啊,你未到午饭的功夫,便起床了”韦宝哈哈大笑。
    吴三辅笑着反击“你当我乐意这个点起床呢还不是我娘和我妹子逼我来的吗我可比不上小宝你,听说你昨儿直接将我妹妹弄晕了送回来的”
    吴雪霞闻言,粉脸迅速羞成了大红苹果,狠狠剜了吴三辅一眼,娇嗔道“哥”
    吴雪霞正在为这事生闷气呢,她主要气的是她自己,并不是气韦宝或者是气娘亲,也没有气香儿。
    吴雪霞气自己不济事,昨天送韦宝出府的时候,只是觉得头稍微有点晕乎乎的,却没有想到从山海楼出来,居然在马车上睡死过去了。
    后来听香儿说了怎么回家的经过,羞愤的无地自容。
    吴三辅此时提起来,自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韦宝也被吴三辅说的脸红了,呵呵一声干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廖夫子倒是大为感兴趣,八卦道“哦,吴二公子所指的是何事啊小宝他昨儿直接将令妹弄晕了送回吴府的能对为师说一说吗”
    吴雪霞,韦宝和吴三辅不由大汗,都知道这夫子德行,要是跟他说了,不到一日,便会传遍整个山海关的,大嘴巴一个。
    不过,即便是廖夫子不出去传话,现在山海关的人也基本上都知道吴大小姐昨天是如何回家的了。
    “夫子啊,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关心这些少年男女的事儿做啥呵呵,等下中午,咱俩好好喝两杯,小宝这里的酒可都是好酒,菜都是好菜”吴三辅笑容满面的搂着廖夫子的肩膀。
    在书院,吴三辅还能不这么放浪形骸,出了书院,简直将廖夫子当成酒友来了。
    廖夫子被吴三辅搂着肩头,略微有些尴尬,暗忖娘的,你将老子当成青楼的姑娘了啊,手往哪里放呢抖了抖肩头,将吴三辅的手震开,“吴二公子,赶紧开始温书吧,不日便要上京考乡试,为师想希望你这趟替山海书院再增光,争取捧个举人出身回来哩。”
    吴三辅见廖夫子摆出老师架子,暗暗好笑,心说怎么了装什么啊咱们都一起喝多少次酒了,老廖“夫子啊,做做样子就行了,你还真的以为咱们山海书院这回真的有人能考中举人别说每次顺天府的举人名额不过百人,这次就算增加一倍名额,也决计轮不到辽西辽东子弟的嘛”
    “哥哥,你又来了,你中午不准喝酒,安心温书。还有,我不准你再说这些丧气话影响韦宝啦否则晚上回去,我必定告诉娘,娘必定责罚于你”吴雪霞立时气道。一半真的生气,一半为刚才吴三辅又没事提起昨天下午她醉酒回家的事情而生气,余怒未消。
    吴三辅吐了吐舌头,对韦宝和廖夫子笑道“看见没有我家的妹子,都快成我老娘了。”
    吴雪霞闻言,气的在吴三辅的胳膊上拍了一记,这一下不轻,疼的吴三辅跳开一步“喂,雪霞,够了啊,我是你哥。”
    “娘让我看着你的”吴雪霞端出了尚方宝剑。
    廖夫子看着他兄妹二人打闹,笑道“吴二公子,你刚才的话,差矣虽然每年大明南方州府,尤其是江南,江西浙江几个省份的考生尤为厉害。但是,也不能说我辽西辽东子弟完全没有中举的希望嘛。今科我听说,北直隶的乡试就会比往年增加少许名额的你当还会出现洪武年间的事情么说不定辽西辽东这次就能中几名举人哩。为师看来,你与小宝都大有希望”
    从唐宋以降,科举考试对于国家人才的选拔、跨阶层的流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读书人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就能够步入帝国的官僚系统内,掌握到国家的资源,给予乡里或明或暗的支持。
    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备受瞩目的大事,上到中央朝廷、中到地方政府、下到百姓家庭,无不看重科举考试成绩。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在科举考试层面,南方也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这种优势大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据统计,明朝洪武年间各科进士一共有867人,其中南方人620人,占总数的71。
    而在朝廷议论上,洪熙皇帝也说“北人学问远不如南人”,南方人读书考试厉害,是板上钉钉的的事情,朝野上下都心里有数。
    最为让人震惊的一次科考发生在洪武三十年,这次选拔进士的榜单中,竟然全部录取的是南方人,将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激化。
    南北榜案,南方与北方的教育冲突激化。
    事情发生在1397年,洪武三十年的春天,二月份经过了会试,录取了52人。
    三月份廷试后,状元、榜眼、探花分别被福建人、应天府人、浙江人占据,这个榜单所录取的士子全部是南方人,北方人竟然无一人被录取。
    这是历次科举考试未曾有过的事情,北方的考生被彻底激怒了。联名上书,状告主考官偏袒南方人。
    其实,南方人在读书科举方面有压倒性的优势也是共识。洪武三十年春天的这个榜单奇怪的并不是进士榜单中,南方人占绝对多数,而是北方没有一个举子成为进士,北方士子在这科的科举考试中彻底输了,颜面扫地。
    事情捅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觉得此事甚为蹊跷,怎么可能录取的进士中没一个是北方人作为统治天下的皇帝,这样的结果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明鹿鼎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轩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轩樟并收藏明鹿鼎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