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疟疾,又无不良反应”
吕广安激动地道“此药推广开来,必然活人无数,戴大人当为万家生佛主子知道了一定欢喜”
信鸽将这个好消息传回京城,胤禛果然喜出望外。
黄花蒿大江南北都可生长,就是说可大量栽培若无戴梓精心研究的制备之法,谁知道这竟是治疗疟疾的良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戴梓此功,已超过火炮研发
我们自家的药,比那西洋药丝毫不差胤禛心头一阵松快,“梦境”带来的压力顿时减小许多。
这个消息带给他的惊喜和满足,冲淡了关于大萨满那部分的影响。
没想到盛京的大萨满还颇有雄心壮志。胤禛看着报告,摇了摇头。
就算没有“梦境”,他也知道草原诸部一向桀骜不驯。
早年漠南诸部战败归降,比较老实。喀尔喀和漠西诸部仗着距离较远,对朝廷阳奉阴违。皇阿玛平三藩时,察哈尔部竟趁机作乱。可见他们一直心有未甘。
大萨满不止在草原上威望极高,朝中王公贵族大部分都对他敬若神明当初太后不是还请他为自己驱邪么
胤禛心里清楚那是“上天示警”,是苏佳氏的呼唤让他清醒过来。但他知道,很多人都认为那是大萨满之功。
苏佳氏性子纯朴,从未顶着“福运之女”的名头邀功,反而表现得很是排斥。胤禛也明白名利能杀人,舍不得她被过度关注,所以府中渐渐没人提这个了。
大萨满在自己府中作法九日,赚得了大笔名望,却还存着不臣之心,那他的作法有多少效验,更是可想而知人心不足,人心不足啊
就算还不是“雍正”,胤禛也不愿被白白蹭热度。他立即决定逐年增派人手,监控草原诸部的动向。
目前他最大的难题就是人手不足。
他坐镇工部有一段日子了。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他翻看历代农书,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补农书、农桑经中整理了一批轮作套种、地力培育、土壤改良的技术,拿回府中,命人在自己的庄子上试验,以求改进之法。
十三还从福建寄来了刊印不久的松溪县志,重点划出“马铃薯”这种作物,“疗饥救荒,贫民之储。秋时根肥连缀,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霍煨灼,无不宜之。”胤禛也转发下去,命各地推广马铃薯的种植。
最重要的是从一系列的工程和农事中,挖掘踏实肯干的好苗子培养起来。
胤禛忙得团团转,安和也忙得转团团。
一开始,安和有点不好意思,问胤禛自己出于私心,想保证弟弟的安全,是不是有些劳师动众了。
胤禛笑着伸手点了点她的脑门儿,“你这是关心则乱。搓绳子那会儿的精明哪儿去了救生衣做出来,只有你弟弟能穿不成”
缪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是公共安全领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安和脸红红的,伸手拧了胤禛的手臂一下,转身跑走了。
想通了此节,安和再没有顾虑。她带着听雪听蓉,隔着屏风,让小太监帮忙传话,与悬赏召集来的船夫和渔民开了好几次头脑风暴大会。
这些水里讨生活的人们最初十分拘谨,在贵人传话鼓励下,慢慢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他们平时都在自己的地盘上干活,很少与这么多同行交流,谁不想安全更有保障呢
打开了话匣子,大伙儿唧唧喳喳,碰撞出不少火花。从救生衣开始,讨论范围已经从船员的防护延伸到船只本身的防护了。
黄河沿岸有名的羊皮筏子被频频提起,见过的都说是实用的好物。安和急忙命人查询这种筏子的资料。
整张山羊皮或者牛皮,经过特殊的硝制与鞣制,刷油,暴晒等多种工序,头尾和四肢扎紧,用风箱充满了气,一个个“皮球”紧密排列在水曲柳木条制作的架子上,用麻绳绑紧。制作完成后,把架子翻过来,将“皮球”那一面放在水面上,就成了一个稳稳的筏子。
安和看着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感觉从中可以分解出救生衣,救生圈,船舶防撞球她立刻又招募了一批木匠、皮匠,讲明要求,希望像搓绳子那样,用机械之力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力。
她自己也没有闲着,各种羊皮、牛皮、鹿皮、兔皮等等都是她的试验品。珍贵的狐皮、貂皮也没有逃过一劫。
各种皮料堆积在一处,尽管经过处理,也有一些腥膻的气味。听雪和听蓉都被熏得头晕眼花。
安和上辈子没少闻化工面料和涂料的怪味儿,真皮面料那点味道反而是一种清流。如今再次闻到,感觉甚至有些亲切,所以完全没有不良反应。
“主子真能吃苦”两位助理小姐姐感佩不已。
味道更大的是桐油和鱼胶。安和试图用油纸伞的原理来加工棉布,这时候她才发觉这些原料味道刺鼻,自己应该先做出口罩来才是。
安和内心默默检讨,自己上辈子是服装工业末端的一只小工蚁,穿越到没有工业体系的时代,果然缺乏全局眼光啊
需求是创新的最大动力很快,一批棉布口罩和简易工作服就分发给所有招募而来的匠人。他们没想到贵人还会给他们改善工作条件,简直是活菩萨顿时感激涕零,加倍卖力工作。
群策群力之下,效果立竿见影。匠人们很快试验出了密闭性与柔韧性最好的皮子种类,桐油与鱼胶的最佳配比,加工出了防水帆布,还改良了充气风箱。
安和完善了制作思路,一口气开发出包括船舶安全缆绳、船舶防撞球、救生绳、皮质救生衣、救生圈、防雨靴、防水帆布帐篷在内的一整套救生设备。
后续的工作,就是如何提高各种配套产品的质量,如何批量生产,包装运输。安和不便插手,胤禛全盘接了过去。
试验材料的过程中,安和偶然将两种珍贵的丝绵和极品鱼胶配到一起,加工后的料子轻软柔韧,有一定弹性,难得的是耐磨损和刮刺,剪刀都不易划开。
她心中一动,试着用剪刀和锥子去划,去割,去刺,十几次之后,料子才开始破损。
在没有高密度聚乙烯的年代,用这种料子做成衣服,不就是原始的防刺服
安和又做了几次,发现这种料子原料产量就少,加工配比复杂,成品率很低,基本不可能大量产出。
她将手头的材料全部投入进去,成品也只够做成两件均码的贴身里衣。简直成了韦爵爷的金丝甲了
性价比太低,又只是开发救生衣过程中的副产品,安和将做好的两件“防刺服”交给胤禛,声明不是刀枪不入,只是有一定防刺效果,就要继续投入到开发改进新产品的工作中去。
胤禛却感动非常,细细叮嘱安和,将这种料子的制法记录下来,对外严格保密。他要进宫将制法与衣裳献与康熙。
康熙对防刺服十分感兴趣,让侍卫用匕首试了试,果然不能穿透。
“只做成了两件看来果然难得。”康熙连连点头,“你很好,苏佳氏也很好。这制作方法朕收下了,自然会让内廷工匠去做。至于防刺服,一件回赐予你,一件给十三送去。希望你们兄弟都保重身子,为朕好好办差。”
“儿臣遵旨谢皇阿玛赏赐”
康熙心情大好,调侃道“办差是要紧的,开枝散叶也是要紧的。朕赏了你,你也该对有功之人有所表示”
胤禛脸色微红,笑着应是。
苏佳氏的救生装备开发得差不多了,的确应该好好庆祝和犒赏一番
胤祥在福建水师呆了几个月,基本熟悉了舰船操作,并与基层官兵相处十分融洽。
他深感这次差事来对了,海天一色的景象他怎么也看不够,心境更加阔达,练功也大有进益。
海荣每天在船上船下跑得熟了,身板更加结实,性子也更加活泼。除了思念姐姐,他也更爱海上的生活。
这一日补给船到了,胤祥看过公函,接收了一百套救生设备,回到驻地写谢恩折子时,又收到胤禛的密信和一件防刺服。胤禛在信中叮嘱他安心工作,注意安全。
胤祥心中感激不已,叫来海荣,想将防刺服给他。
海荣小脸放光,骄傲地道“我姐姐也给我寄了好几件衣裳,说穿着都不怕风浪了这件明显是给大人穿的,我才不要”说完咚咚咚跑走试救生衣去了。
几个月之内,各地水军衙门、重要河津渡口都领到了救生装备。各地官员们上折谢恩,歌功颂德不绝,内心真正重视的却不多。
转眼间到了康熙四十六年,从春末开始,黄淮地区就大雨连绵。传统汛期还未到,黄河沿岸就有数个关口频繁涨水。
当地官员并未提高警惕,还以为靳辅留下的治水工程坚不可摧。他们没有实地勘察和检修,不知道原本的防水堤坝经过十多年的冲刷,已经多处破损。
进入八月,比往年更加凶猛的暴雨倾盆而下,三日之内,黄河水位高涨,各地纷纷曝出险情。
十日之内,苏北、皖北多处决堤,徐州、宿迁等地百姓大批流亡。各地衙门纷纷派出六百里加急向京师求救。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望皆水,耕种失业,泛滥弥漫,茫无畔岸
吕广安激动地道“此药推广开来,必然活人无数,戴大人当为万家生佛主子知道了一定欢喜”
信鸽将这个好消息传回京城,胤禛果然喜出望外。
黄花蒿大江南北都可生长,就是说可大量栽培若无戴梓精心研究的制备之法,谁知道这竟是治疗疟疾的良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戴梓此功,已超过火炮研发
我们自家的药,比那西洋药丝毫不差胤禛心头一阵松快,“梦境”带来的压力顿时减小许多。
这个消息带给他的惊喜和满足,冲淡了关于大萨满那部分的影响。
没想到盛京的大萨满还颇有雄心壮志。胤禛看着报告,摇了摇头。
就算没有“梦境”,他也知道草原诸部一向桀骜不驯。
早年漠南诸部战败归降,比较老实。喀尔喀和漠西诸部仗着距离较远,对朝廷阳奉阴违。皇阿玛平三藩时,察哈尔部竟趁机作乱。可见他们一直心有未甘。
大萨满不止在草原上威望极高,朝中王公贵族大部分都对他敬若神明当初太后不是还请他为自己驱邪么
胤禛心里清楚那是“上天示警”,是苏佳氏的呼唤让他清醒过来。但他知道,很多人都认为那是大萨满之功。
苏佳氏性子纯朴,从未顶着“福运之女”的名头邀功,反而表现得很是排斥。胤禛也明白名利能杀人,舍不得她被过度关注,所以府中渐渐没人提这个了。
大萨满在自己府中作法九日,赚得了大笔名望,却还存着不臣之心,那他的作法有多少效验,更是可想而知人心不足,人心不足啊
就算还不是“雍正”,胤禛也不愿被白白蹭热度。他立即决定逐年增派人手,监控草原诸部的动向。
目前他最大的难题就是人手不足。
他坐镇工部有一段日子了。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他翻看历代农书,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补农书、农桑经中整理了一批轮作套种、地力培育、土壤改良的技术,拿回府中,命人在自己的庄子上试验,以求改进之法。
十三还从福建寄来了刊印不久的松溪县志,重点划出“马铃薯”这种作物,“疗饥救荒,贫民之储。秋时根肥连缀,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霍煨灼,无不宜之。”胤禛也转发下去,命各地推广马铃薯的种植。
最重要的是从一系列的工程和农事中,挖掘踏实肯干的好苗子培养起来。
胤禛忙得团团转,安和也忙得转团团。
一开始,安和有点不好意思,问胤禛自己出于私心,想保证弟弟的安全,是不是有些劳师动众了。
胤禛笑着伸手点了点她的脑门儿,“你这是关心则乱。搓绳子那会儿的精明哪儿去了救生衣做出来,只有你弟弟能穿不成”
缪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是公共安全领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安和脸红红的,伸手拧了胤禛的手臂一下,转身跑走了。
想通了此节,安和再没有顾虑。她带着听雪听蓉,隔着屏风,让小太监帮忙传话,与悬赏召集来的船夫和渔民开了好几次头脑风暴大会。
这些水里讨生活的人们最初十分拘谨,在贵人传话鼓励下,慢慢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他们平时都在自己的地盘上干活,很少与这么多同行交流,谁不想安全更有保障呢
打开了话匣子,大伙儿唧唧喳喳,碰撞出不少火花。从救生衣开始,讨论范围已经从船员的防护延伸到船只本身的防护了。
黄河沿岸有名的羊皮筏子被频频提起,见过的都说是实用的好物。安和急忙命人查询这种筏子的资料。
整张山羊皮或者牛皮,经过特殊的硝制与鞣制,刷油,暴晒等多种工序,头尾和四肢扎紧,用风箱充满了气,一个个“皮球”紧密排列在水曲柳木条制作的架子上,用麻绳绑紧。制作完成后,把架子翻过来,将“皮球”那一面放在水面上,就成了一个稳稳的筏子。
安和看着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感觉从中可以分解出救生衣,救生圈,船舶防撞球她立刻又招募了一批木匠、皮匠,讲明要求,希望像搓绳子那样,用机械之力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力。
她自己也没有闲着,各种羊皮、牛皮、鹿皮、兔皮等等都是她的试验品。珍贵的狐皮、貂皮也没有逃过一劫。
各种皮料堆积在一处,尽管经过处理,也有一些腥膻的气味。听雪和听蓉都被熏得头晕眼花。
安和上辈子没少闻化工面料和涂料的怪味儿,真皮面料那点味道反而是一种清流。如今再次闻到,感觉甚至有些亲切,所以完全没有不良反应。
“主子真能吃苦”两位助理小姐姐感佩不已。
味道更大的是桐油和鱼胶。安和试图用油纸伞的原理来加工棉布,这时候她才发觉这些原料味道刺鼻,自己应该先做出口罩来才是。
安和内心默默检讨,自己上辈子是服装工业末端的一只小工蚁,穿越到没有工业体系的时代,果然缺乏全局眼光啊
需求是创新的最大动力很快,一批棉布口罩和简易工作服就分发给所有招募而来的匠人。他们没想到贵人还会给他们改善工作条件,简直是活菩萨顿时感激涕零,加倍卖力工作。
群策群力之下,效果立竿见影。匠人们很快试验出了密闭性与柔韧性最好的皮子种类,桐油与鱼胶的最佳配比,加工出了防水帆布,还改良了充气风箱。
安和完善了制作思路,一口气开发出包括船舶安全缆绳、船舶防撞球、救生绳、皮质救生衣、救生圈、防雨靴、防水帆布帐篷在内的一整套救生设备。
后续的工作,就是如何提高各种配套产品的质量,如何批量生产,包装运输。安和不便插手,胤禛全盘接了过去。
试验材料的过程中,安和偶然将两种珍贵的丝绵和极品鱼胶配到一起,加工后的料子轻软柔韧,有一定弹性,难得的是耐磨损和刮刺,剪刀都不易划开。
她心中一动,试着用剪刀和锥子去划,去割,去刺,十几次之后,料子才开始破损。
在没有高密度聚乙烯的年代,用这种料子做成衣服,不就是原始的防刺服
安和又做了几次,发现这种料子原料产量就少,加工配比复杂,成品率很低,基本不可能大量产出。
她将手头的材料全部投入进去,成品也只够做成两件均码的贴身里衣。简直成了韦爵爷的金丝甲了
性价比太低,又只是开发救生衣过程中的副产品,安和将做好的两件“防刺服”交给胤禛,声明不是刀枪不入,只是有一定防刺效果,就要继续投入到开发改进新产品的工作中去。
胤禛却感动非常,细细叮嘱安和,将这种料子的制法记录下来,对外严格保密。他要进宫将制法与衣裳献与康熙。
康熙对防刺服十分感兴趣,让侍卫用匕首试了试,果然不能穿透。
“只做成了两件看来果然难得。”康熙连连点头,“你很好,苏佳氏也很好。这制作方法朕收下了,自然会让内廷工匠去做。至于防刺服,一件回赐予你,一件给十三送去。希望你们兄弟都保重身子,为朕好好办差。”
“儿臣遵旨谢皇阿玛赏赐”
康熙心情大好,调侃道“办差是要紧的,开枝散叶也是要紧的。朕赏了你,你也该对有功之人有所表示”
胤禛脸色微红,笑着应是。
苏佳氏的救生装备开发得差不多了,的确应该好好庆祝和犒赏一番
胤祥在福建水师呆了几个月,基本熟悉了舰船操作,并与基层官兵相处十分融洽。
他深感这次差事来对了,海天一色的景象他怎么也看不够,心境更加阔达,练功也大有进益。
海荣每天在船上船下跑得熟了,身板更加结实,性子也更加活泼。除了思念姐姐,他也更爱海上的生活。
这一日补给船到了,胤祥看过公函,接收了一百套救生设备,回到驻地写谢恩折子时,又收到胤禛的密信和一件防刺服。胤禛在信中叮嘱他安心工作,注意安全。
胤祥心中感激不已,叫来海荣,想将防刺服给他。
海荣小脸放光,骄傲地道“我姐姐也给我寄了好几件衣裳,说穿着都不怕风浪了这件明显是给大人穿的,我才不要”说完咚咚咚跑走试救生衣去了。
几个月之内,各地水军衙门、重要河津渡口都领到了救生装备。各地官员们上折谢恩,歌功颂德不绝,内心真正重视的却不多。
转眼间到了康熙四十六年,从春末开始,黄淮地区就大雨连绵。传统汛期还未到,黄河沿岸就有数个关口频繁涨水。
当地官员并未提高警惕,还以为靳辅留下的治水工程坚不可摧。他们没有实地勘察和检修,不知道原本的防水堤坝经过十多年的冲刷,已经多处破损。
进入八月,比往年更加凶猛的暴雨倾盆而下,三日之内,黄河水位高涨,各地纷纷曝出险情。
十日之内,苏北、皖北多处决堤,徐州、宿迁等地百姓大批流亡。各地衙门纷纷派出六百里加急向京师求救。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望皆水,耕种失业,泛滥弥漫,茫无畔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