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对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事物很难不好奇, 苏瑾一样,只是一直未曾有机会。现在机会就摆在面前,他自然要好生探究一番。结果,他只进了门旁接待室,登记过后,按接待人员的要求,采集了一些血液和精华, 就被请出培育司。
苏瑾“”这也太简单了吧,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他等于什么也没看到,唯一算得上收获的是, 提取血液和精华的器具并非他印象中的针筒之类, 虽然他不清楚那是什么,但明显瞧着更加先进,却不像是纯科技产品,否则抽取不可能那么容易。
要知道, 他虽只二品武者, 身体防御力却非普通人可比, 没有足够的力量,寻常设备想要戳破皮肤可不是那么轻巧的事情,接待员却轻轻松松就拿到了他的样本。
更不要说秦王,他身体防御力比起苏瑾只高不低, 可接待员一样轻易就提取他的样本成功。
越是如此,便越让人有探求欲,可苏瑾来到锦朝大半年, 却从未听说哪家培育司遭窃,更遑论破坏。
诸此种种,为培育司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走出大门,苏瑾回头深深看了培育司一眼,随后迈步离开,再未停留。有些事情放在心里就行,太过好奇只会让自己陷入险境,譬如眼前这家遍布锦朝的培育司。
照他现有观察来看,恐怕连当朝皇族都未必将其真正掌控,偏偏这样一个机构,却屹立这方土地不知道多少年。
事情真是越来越有意思。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出发那天,苏瑾坐在马车中,掀帘后看,并未瞧见大军影子,也未闻开拔号角鼓声。
略一想,苏瑾便明白是怎么回事。初来乍到,北方人很难适应南方那种潮湿闷热天气,就更别提南疆。对于大军出征来说,水土不服是必须要重视的事情,想是受过这方面教训,而锦朝如今的局面,又损失不起,便取缔了北兵南调的策略,直接从南方派兵。
苏瑾所料没错,开始一路上只有秦王直属部队飞羽卫和由日后武院师生充当的随行将士,除此之外,再没看到其他部队身影。
由于人不多,仅数千,秦王安排一行人走水路,一路往南不停。
这倒是方便了苏瑾教导武师华夏武学,或许秦王选择水路而非陆路,很大一个缘由便是基于此。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起初,绝大部分武将对于让一个还未及冠的年轻人来教导他们,心里颇有不服,只不过军纪摆在那,就算不情愿,也只能憋在心里,或者私下跟交好同僚发发牢骚,直接违抗是不敢的,但那态度也好不到哪去。
武将吗,多半比较坦率,倒不是没心眼,真要如此,锦朝不可能如此安稳,恐怕早就被人攻占,只是比起文臣,心中弯弯绕绕就少了许多。更何况,苏瑾并非他们军队直属上官,因此,他们只保持了对苏瑾最基本的听从,尊重却是无从谈起。
苏瑾对此不甚在意,他自己就自幼习武,对武者慕强心理再清楚不过,想要他们服气,最简单快捷一条便是将他们打服,其次,就是作为师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导,那样,即便当师傅的身手不及弟子,也一样会受到弟子尊重。
不过后者并不多见,通常都是师傅强于弟子,这样才能压得住他们,而不是指望弟子尊师重道。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谁让不管是锦朝,还是苏瑾上辈子,都还处于师传徒的地步,而没有如同上辈子学校那样发展为大规模教学。如此一来,光有理论,没有相应实力的武师就很难大行其道,因为没有多少生存空间。
至于武馆,那不过是教导一些武学皮毛罢了。
报名练武那些学生连核心都接触不到,除非被武馆师傅看中,另行培养,否则都算不上真正的武者。
不过,这种情况并未能维持多久,等到苏瑾开口,一众武将充当的武师很快收起懒散态度,一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听讲。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座诸位那可都是行家里手,最年轻的都练了三十几年武,苏瑾话还没说几句,他们就判断出这不是个嘴里光,是有真才实学的,甚至某些方面经验比他们还要丰富,更别提他讲解的还是另一个他们不甚了解的传承武学。
若说苏瑾授课通俗易懂,令武师对他刮目相看,那当转入实践,苏瑾对他们三言两语点拨,就让他们茅塞顿开,就真正令他们折服。
这之后,时常能见到苏瑾被一群比他年纪大一倍以上的武将围着请教的盛况。
苏瑾这边痛并快乐着,秦王却是看得一阵气闷。那是他王君,怎能整天被一群臭烘烘的糙汉子围绕,当即下令,上午理论教导一个时辰,下午实践授课一个时辰,其余时间不许他们随意打搅苏瑾。
一众摸不着头脑的武将“”秦王这是剥夺他们进步良机,这怎么能行纷纷抗议,却一致被驳回。
众武师不由面面相觑,其中不乏头脑灵活的,既然秦王这边行不通,那就转战苏瑾。就他们这几日观察来看,秦王君性情温和,应该是个很好说话之人,结果大出所料,秦王君跟秦王“沆瀣一气”,笑眯眯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些授课时间足够了。
众武师“”是他们看岔眼,苏瑾并不像他表面看起来那么温和好说话,还是说他迫于秦王威势,不得不如此
一时间谁也不敢确定,不过大多还是更倾向于后者。毕竟,身为秦王君,天然就处于劣势,秦王明火执仗表示反对,作为秦王君的苏瑾,又怎好跟秦王对着干,那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好日子太长
于是,武师们一边同情苏瑾,一边小眼神嗖嗖嗖往秦王那边飞。
无辜成了挡箭牌被冤枉的秦王“”都什么眼神,没看苏瑾被他们整天围着烦得不行吗,他如此提议虽有私心,却是正中对方下怀。谁想竟没一个人看出来,真是白瞎了那双招子。
想归这么想,秦王当然不会蠢到揭穿其中内情,只是斜睨了苏瑾好几眼。
如此不痛不痒的,苏瑾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他也不解释,只笑眯眯对着秦王,这让秦王心中那点不悦怎么也发不出来。
乐够了,苏瑾见好就收,解下腰间笛子,向秦王请教。
秦王“”刚还利用了他一把,转头就跟个没事人一样同他求教,苏瑾这脸皮还真够厚的。
静默片刻,秦王点头。不过小事一桩,若他执着于此,反倒显得太过小心眼。
苏瑾吹奏笛子基本功还不错,要算多精那是没有的,哪怕近段时间有请乐师教,吹笛水平也不可能突飞猛进,寻常人听着或许称得上悦耳,在大家眼中却是不值一提。
巧的是,秦王就是个中好手,他精通音律,又因笛子方便携带,钻研更深,大家可能还称不上,教导苏瑾却是绰绰有余。
很快,悠悠笛声便从船舱内传出。苏瑾没用内劲,就是普通吹奏,因此传得并不远,覆盖整支船队却也够了。
船队中泰半出身一般,只比底层平民百姓好一些,勉强供得起他们学武,想要再涉猎其他难度太大,并不具备音乐细胞,听到笛声,只觉得好听,再多就没了。
但也不乏文武兼备,六艺齐修者,他们很快从笛音中听出吹奏之人技艺还有所欠缺,自然不会被其吸引,让他们觉得怪的是,谁敢在行军途中吹笛。
有那好奇之人直接走上船头眺望,可惜,始终没找到那个吹笛之人。
经过这次请教,苏瑾发现,秦王指点明显比乐师教导更加行之有效,并非秦王技艺远胜乐师,亦或者传授方式更为出众,而是这种近距离无隔阂的接触,更利于双方沟通交流,事半功倍也就不足为奇。
苏瑾收获颇丰,为感谢秦王,顺带多少弥补一下先前借对方之名免除整日被人围绕,没有片刻清静这一烦恼的小小不当行为,他专程去了趟厨房。
没多久,一股呛鼻的辣味从中飘出,令人退避三舍,不敢靠近,就更别提厨房中人,哪受得了此等刺激,纷纷逃离。
唯独上灶师傅和烧火工却不能这么干,没经历过如此考验的他们,生理泪水
苏瑾“”这也太简单了吧,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他等于什么也没看到,唯一算得上收获的是, 提取血液和精华的器具并非他印象中的针筒之类, 虽然他不清楚那是什么,但明显瞧着更加先进,却不像是纯科技产品,否则抽取不可能那么容易。
要知道, 他虽只二品武者, 身体防御力却非普通人可比, 没有足够的力量,寻常设备想要戳破皮肤可不是那么轻巧的事情,接待员却轻轻松松就拿到了他的样本。
更不要说秦王,他身体防御力比起苏瑾只高不低, 可接待员一样轻易就提取他的样本成功。
越是如此,便越让人有探求欲,可苏瑾来到锦朝大半年, 却从未听说哪家培育司遭窃,更遑论破坏。
诸此种种,为培育司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走出大门,苏瑾回头深深看了培育司一眼,随后迈步离开,再未停留。有些事情放在心里就行,太过好奇只会让自己陷入险境,譬如眼前这家遍布锦朝的培育司。
照他现有观察来看,恐怕连当朝皇族都未必将其真正掌控,偏偏这样一个机构,却屹立这方土地不知道多少年。
事情真是越来越有意思。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出发那天,苏瑾坐在马车中,掀帘后看,并未瞧见大军影子,也未闻开拔号角鼓声。
略一想,苏瑾便明白是怎么回事。初来乍到,北方人很难适应南方那种潮湿闷热天气,就更别提南疆。对于大军出征来说,水土不服是必须要重视的事情,想是受过这方面教训,而锦朝如今的局面,又损失不起,便取缔了北兵南调的策略,直接从南方派兵。
苏瑾所料没错,开始一路上只有秦王直属部队飞羽卫和由日后武院师生充当的随行将士,除此之外,再没看到其他部队身影。
由于人不多,仅数千,秦王安排一行人走水路,一路往南不停。
这倒是方便了苏瑾教导武师华夏武学,或许秦王选择水路而非陆路,很大一个缘由便是基于此。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起初,绝大部分武将对于让一个还未及冠的年轻人来教导他们,心里颇有不服,只不过军纪摆在那,就算不情愿,也只能憋在心里,或者私下跟交好同僚发发牢骚,直接违抗是不敢的,但那态度也好不到哪去。
武将吗,多半比较坦率,倒不是没心眼,真要如此,锦朝不可能如此安稳,恐怕早就被人攻占,只是比起文臣,心中弯弯绕绕就少了许多。更何况,苏瑾并非他们军队直属上官,因此,他们只保持了对苏瑾最基本的听从,尊重却是无从谈起。
苏瑾对此不甚在意,他自己就自幼习武,对武者慕强心理再清楚不过,想要他们服气,最简单快捷一条便是将他们打服,其次,就是作为师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导,那样,即便当师傅的身手不及弟子,也一样会受到弟子尊重。
不过后者并不多见,通常都是师傅强于弟子,这样才能压得住他们,而不是指望弟子尊师重道。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谁让不管是锦朝,还是苏瑾上辈子,都还处于师传徒的地步,而没有如同上辈子学校那样发展为大规模教学。如此一来,光有理论,没有相应实力的武师就很难大行其道,因为没有多少生存空间。
至于武馆,那不过是教导一些武学皮毛罢了。
报名练武那些学生连核心都接触不到,除非被武馆师傅看中,另行培养,否则都算不上真正的武者。
不过,这种情况并未能维持多久,等到苏瑾开口,一众武将充当的武师很快收起懒散态度,一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听讲。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座诸位那可都是行家里手,最年轻的都练了三十几年武,苏瑾话还没说几句,他们就判断出这不是个嘴里光,是有真才实学的,甚至某些方面经验比他们还要丰富,更别提他讲解的还是另一个他们不甚了解的传承武学。
若说苏瑾授课通俗易懂,令武师对他刮目相看,那当转入实践,苏瑾对他们三言两语点拨,就让他们茅塞顿开,就真正令他们折服。
这之后,时常能见到苏瑾被一群比他年纪大一倍以上的武将围着请教的盛况。
苏瑾这边痛并快乐着,秦王却是看得一阵气闷。那是他王君,怎能整天被一群臭烘烘的糙汉子围绕,当即下令,上午理论教导一个时辰,下午实践授课一个时辰,其余时间不许他们随意打搅苏瑾。
一众摸不着头脑的武将“”秦王这是剥夺他们进步良机,这怎么能行纷纷抗议,却一致被驳回。
众武师不由面面相觑,其中不乏头脑灵活的,既然秦王这边行不通,那就转战苏瑾。就他们这几日观察来看,秦王君性情温和,应该是个很好说话之人,结果大出所料,秦王君跟秦王“沆瀣一气”,笑眯眯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些授课时间足够了。
众武师“”是他们看岔眼,苏瑾并不像他表面看起来那么温和好说话,还是说他迫于秦王威势,不得不如此
一时间谁也不敢确定,不过大多还是更倾向于后者。毕竟,身为秦王君,天然就处于劣势,秦王明火执仗表示反对,作为秦王君的苏瑾,又怎好跟秦王对着干,那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好日子太长
于是,武师们一边同情苏瑾,一边小眼神嗖嗖嗖往秦王那边飞。
无辜成了挡箭牌被冤枉的秦王“”都什么眼神,没看苏瑾被他们整天围着烦得不行吗,他如此提议虽有私心,却是正中对方下怀。谁想竟没一个人看出来,真是白瞎了那双招子。
想归这么想,秦王当然不会蠢到揭穿其中内情,只是斜睨了苏瑾好几眼。
如此不痛不痒的,苏瑾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他也不解释,只笑眯眯对着秦王,这让秦王心中那点不悦怎么也发不出来。
乐够了,苏瑾见好就收,解下腰间笛子,向秦王请教。
秦王“”刚还利用了他一把,转头就跟个没事人一样同他求教,苏瑾这脸皮还真够厚的。
静默片刻,秦王点头。不过小事一桩,若他执着于此,反倒显得太过小心眼。
苏瑾吹奏笛子基本功还不错,要算多精那是没有的,哪怕近段时间有请乐师教,吹笛水平也不可能突飞猛进,寻常人听着或许称得上悦耳,在大家眼中却是不值一提。
巧的是,秦王就是个中好手,他精通音律,又因笛子方便携带,钻研更深,大家可能还称不上,教导苏瑾却是绰绰有余。
很快,悠悠笛声便从船舱内传出。苏瑾没用内劲,就是普通吹奏,因此传得并不远,覆盖整支船队却也够了。
船队中泰半出身一般,只比底层平民百姓好一些,勉强供得起他们学武,想要再涉猎其他难度太大,并不具备音乐细胞,听到笛声,只觉得好听,再多就没了。
但也不乏文武兼备,六艺齐修者,他们很快从笛音中听出吹奏之人技艺还有所欠缺,自然不会被其吸引,让他们觉得怪的是,谁敢在行军途中吹笛。
有那好奇之人直接走上船头眺望,可惜,始终没找到那个吹笛之人。
经过这次请教,苏瑾发现,秦王指点明显比乐师教导更加行之有效,并非秦王技艺远胜乐师,亦或者传授方式更为出众,而是这种近距离无隔阂的接触,更利于双方沟通交流,事半功倍也就不足为奇。
苏瑾收获颇丰,为感谢秦王,顺带多少弥补一下先前借对方之名免除整日被人围绕,没有片刻清静这一烦恼的小小不当行为,他专程去了趟厨房。
没多久,一股呛鼻的辣味从中飘出,令人退避三舍,不敢靠近,就更别提厨房中人,哪受得了此等刺激,纷纷逃离。
唯独上灶师傅和烧火工却不能这么干,没经历过如此考验的他们,生理泪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