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的用意。
    不过
    与萧普贤女和萧干相比,耶律大石考虑的要更深远一些,他想“以现有的兵力要想抗衡金军、金吾军以及宋军三面夹攻,取胜的可能性几乎等于是零,所以必须要早做打算。”
    其实
    关于退出燕京之后的去向问题,耶律大石和萧干私下里其实曾沟通过。
    不过两人的观点有些分歧。
    耶律大石通盘考虑过后,认为他们应该向西去,去夹山投靠耶律延禧在耶律大石看来,耶律延禧手上还有数万大军,而且,不论西夏,还是几个还忠于大辽的达旦部族,都有可能借兵给耶律延禧,甚至就连蔡仍都有可能会借兵给耶律延禧,如此,双方合并,未必不能东山再起。另外,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可以使他们的战略纵深大大曾加。
    萧干则认为应该向北,去奚族居住的区域,他认为,那里有群众基础,便于扩军和生存萧干对耶律延禧已经失望透顶,他一点都不看好耶律延禧能东山再起,因此,与其将希望寄托在耶律延禧身上,他更愿意自己单干。
    对此,萧普贤女其实也有她自己的打算萧普贤女也知道坚守燕京不会太长久,但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撤出的,而一旦撤出燕京,她只有去夹山投奔耶律延禧,在萧普贤女想来,毕竟他们夫妻是将皇位传给了耶律延禧的儿子即秦王耶律定,而且,萧普贤女知道耶律延禧对她垂涎三尺,因此,萧普贤女乐观的以为,耶律延禧应该不会怨恨她,没准还会纳她为皇后,她可以借着耶律延禧重获权力,更大的权力。
    当天,萧普贤女便派遣永昌宫使萧容、干文阁待制韩昉出使大宋,派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言、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仅出使大金,派遣三司副使萧怀、参知政事李貌出使金吾军。
    后两路暂且不表,只说萧容和韩昉从白沟河入境,先到达白沟驿站。
    童贯闻讯,急忙与蔡攸、刘延庆、宇文虚中等人商议对策。
    蔡攸提议说“可用军礼接见他们,这样可显示出我军之威风。”
    刘延庆和宇文虚中都赞成。
    于是,童贯让刘延庆将队伍集合在雄州城外,他叮嘱刘延庆“要多找些个子高精神好的士兵。”
    不久,萧容和韩昉来到雄州城下,只见宋军列队迎接,军旗猎猎,阵营整齐,士兵们精神抖擞。
    萧容满脸惊讶,然后扭头对韩昉说“这是以军礼相见啊。”
    韩昉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很明白,大宋这是在向他们展示军威。
    从大宋所展示的军容来看,军事实力的确不弱,装备先进,兵力充足,整齐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际。
    这使得萧容和韩昉更加坚定了向大宋投降的决心。
    童贯和蔡攸在宣抚司会客厅接见了萧容与韩昉。
    萧容和韩昉说明来意,然后将萧普贤女的奏表递交给童贯。
    童贯看了看,什么也没说,便将奏表递给身旁的蔡攸。
    蔡攸看后,说“不纳土,只是称臣纳款这不行,不纳土,我们不能接受。”
    韩昉解释说“燕京一带,居住人员成分十分复杂,有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不全是汉人,如果完全纳土,交给大宋来管理,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留下在此地治理了一百多年的辽国帮助大宋治理这块地方,是两全其美之事。”
    童贯沉默不语。
    韩昉又说“我们辽国是个好邻居,历史已经证明。如果灭了我们辽国,大宋就要跟金国和金吾军那两个恶邻相处,可能就会永无宁日。”
    蔡攸听得有些不耐烦,他语气很强硬地说“什么都不必说了,总之,不纳土,我们就不能接受。”
    童贯觉得,韩昉所说也有几分道理,因此说“这样吧,我马上将萧太后的这份奏表用快马上报给朝廷请官家定夺,请两位使者在驿站等候几日。”
    萧容和韩昉来到驿官住下。
    萧容觉得求和很有希望,因此对韩昉说“你是对的,大宋毕竟是文明大国,向他们称臣,并不是什么坏事。”
    韩昉则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他预感此事恐怕不能成。
    因此,听了萧容所言,韩昉悠悠地说道“但愿能促成和解,那样黎民将免遭涂炭之苦啊。”

章节目录

大宋枭途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任鸟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任鸟飞并收藏大宋枭途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