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是科普,前面是一些已出现,或是即将出现的大宗师在现实中的生平具体地名也会和谐,后面还有发音技巧,看看就好
    赵燕侠
    自幼在父母督导下练功学艺,7岁随父赵小楼在杭州、上海、汉口等地搭班演戏。14岁在北京向诸茹香拜师学艺。后先后拜李凌枫、荀慧生、褚玉香、何佩华等名家为师学习青衣、花旦,学习了王、荀、梅派的艺术特点。15岁演出十三妹与侯喜瑞合演、大英杰列,开始在京剧舞台崭露头角,并与前辈名家金少山、谭富英、杨宝森、马连良等联袂演出武家坡、二进宫、霸王别姬、坐楼杀惜与杨宝森合演等剧目。
    1947年,19岁的赵燕侠组建“燕鸣社”,在京、津、沪等地演出,由她担任主演的红娘玉堂春荀灌娘等在继承荀派风格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性发展,唱、念、做、打别具一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新国成立后,“燕鸣社”改名“燕鸣京剧团”,后于1961年并入北京京剧团,赵燕侠任副团长,多次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老一辈艺术家同台演出。赵燕侠经常在白蛇传红梅阁碧波仙子等剧中唱大轴。1964年,赵燕侠主演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即沙家浜,成功塑造了阿庆嫂的艺术形象,为实现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内容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受到领导的亲切接见。76年后,由于她为人正直,遭受了的残酷迫害,被剥夺演出权利达十年之久。
    79年,北京京剧团恢复,赵燕侠任一团团长,此后,她着力培养青年演员,大胆进行艺术团体的改革。
    程砚秋
    幼年家到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
    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
    十一岁登台,十二岁开始营业性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
    变声后,得到诗人罗瘿公的帮助,先从阎岚秋九阵风、乔蕙兰、谢昆泉、张云卿等名家学把子、身段和演唱。他又拜梅兰芳为师,更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并在罗瘿公的指导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绘画、书法、舞拳练剑、电影等多种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程派”。后与高庆奎、余叔岩等人合作,声誉日隆。不久自己组班,在京、沪等地演出,在观众中产生深刻的印象。1927年和1931年曾两度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
    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
    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
    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吴祖光改编,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新艳秋
    新艳秋是最早学程砚秋先生唱腔的人,她只比程先生小六岁。新艳秋是苦出身,她二姐是艺名珍珠钻的河北梆子演员,师事钱则诚。新艳秋原名王玉华,她十四、五岁迷上了程派唱腔,她的拉胡琴的哥哥王子祥也是程迷,她们兄妹俩经常躲在程砚秋时名程艳秋唱戏的北京华乐园角落里“偷戏“,新艳秋伦的是程派的唱腔与身段,水袖;她哥哥偷的是程派的胡琴特点和强记谱子,日子久了,上天不负有心人,新艳秋学了许多程派戏,她哥哥也会拉程腔的胡琴了。
    出于家境苦寒,由钱则诚借钱送礼,在开明戏院借台唱开锣戏,起名“玉兰芳”。贴出的海报每天都是程派戏,或全出,或片断,居然满有韵味,程腔十足。这个消息传到了一位大行家的耳朵里,这位行家就是大名熠熠的齐如山,他与梅兰芳、程砚秋两家都有深交,他亲自去开明看了新艳秋的程派贺后骂殿,大为惊奇,认为是可造之材。
    程派名剧六月雪新艳秋主演齐特邀新艳秋到他家里,对她说“我介绍你拜程砚秋为师,实授实学,你的前程是远大的。“并建议她改名新艳秋。齐如山应该说是新艳秋的“伯乐“,她听了齐的话自然是喜不自胜。她从小迷的是程派,现在程派的创始人将有可能做她老师了。岂料好事多磨,齐如山的倡议,没有得到程砚秋的同意,这真的成了新艳秋的一场大梦原来程砚秋其时还很年轻,外面早有他收女徒弟的流言蜚语,他怕人言可畏,又怕当时报界手握刀笔的人,所以他已发誓不收女徒。齐如山也改变不了他的誓言,拜师之事只好作罢。
    拜师程砚秋不成后,齐如山先生又把新艳秋引见给梅兰芳大师。当时梅兰芳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新艳秋三次登门,用真诚打动了梅兰芳,梅兰芳感动之余,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年轻人,新艳秋终于成了梅大师第一位女弟子。梅非常欣赏这位有心胸和奋发有为的女青年,他手把手地教了她不少梅派戏,包括霸王别姬。
    但是新艳秋痴迷的仍是程派。程砚秋既然不肯收她,不能得到直接的传授,她就一方面自己苦练,一方面绕着弯向程先生的师友们求教。同时还向程先生的老师王瑶卿老夫子问艺,并且正式拜了师。程派艺术的形成,王老先生很花费了一番心血,对程派的戏、腔、表演,王老先生很精通。他见新艳秋苦心学程,就热情指点。新艳秋从王先生那里陆续学了全本缇索救父、贺后骂殿、玉堂春、六月雪、碧玉簪、青霜剑、鸳鸯冢、貂蝉、红拂传等。这些戏,有的是新学,有的是原来会的,又重新回炉。
    1930年前后,新艳秋觉得时机成熟,便打出“程派”的旗号,开始唱程派戏。她自称这是“不尊敬程先生,但她顾不上这些,为什么用她原话来说是“为了舞台上站住脚,能红”后来她也承认“我为了唱戏成名,对不起程先生。”
    有心计的她不仅红了,还和程砚秋叫板又较劲。一是忽出奇兵,策动了“鸣和社倒戈”事件。简单说,就是用重金把程砚秋“鸣和社”戏班里的小生演员买通,连人带程派剧本都弄了过来。要知道戏曲舞台必须有生旦相配,故程砚秋怒不可遏。二是趁1932年程砚秋赴欧考察之际,她大唱特唱。三是把与程砚秋同台合作的人,拉到自己的班社中,陪着她唱。效果当然是立竿见影的,一下子就红得发紫。
    1933年程砚秋回国时,新艳秋因与时高官曾仲鸣交好,已由北京移师上海,两人总算脱离“接触”。程砚秋重振旗鼓组成名为秋声社的新剧团,恢复自己的演艺事业。但冤家总会再聚首,程砚秋在南京演出时候,曾仲鸣为了自己方便,怂恿新艳秋移帜秦淮河畔,去跟程砚秋打对台。新艳秋将在南京大戏院登台消息一见报,程砚秋的声光顿时灭了一大截。及至登了台,程砚秋贴文姬归汉,她也文姬归汉;程砚秋贴红拂,她也红拂,如影随形。
    如此种种使得程砚秋大为恼火,所以在王瑶卿先生家中,程先生和新艳秋有过几次见面机会,但是从来没有和她说过话。对此,新艳秋也一直愧疚在心。
    1954年,新艳秋和程先生相遇上海,没想到程先生尽弃前嫌,并约她次日到自己下榻的国际饭店,说要教她中期名作,将程派艺术传给她。新艳秋激动得热泪盈眶,可因有演出任务她需次日离开上海。而此命运安排却是诀别。四年后程先生英年早逝,新艳秋再无重见机缘,失去了这最后而又难得的学习机会,抱憾终身。许多私淑程派的坤伶,即使不能如愿拜师,却也不同程度地得过程先生的当面指教,而新艳秋却始终没能,想想真得令人心酸。
    1983年程先生逝世25周年的那场纪念演出,73岁高龄新艳秋专程从南京赶来,和其他二代程派弟子合演锁麟囊,并单独上演一场大轴戏。这一次有了和程门传人一道登台的机会,同享表达对先生怀念的权利,并得以拜见程夫人。所有人都理解,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是程派传人,为谢程家之恩吧当年学程第一人,欲立程门却不得遂愿。程夫人一句“你就是我们程门弟子”,新艳秋由此潸然泪下。古稀高龄的新艳秋毕恭毕敬地向程夫人执弟子礼,闻者无不感慨万千。多少年来如影随行,一丝不苟地复制程先生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字、一腔,如今才有了名分。
    马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娱乐之国粹大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鲤鱼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鲤鱼仙子并收藏娱乐之国粹大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