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贞与袁应泰一样是文官,不懂军事的文官,还都雄心勃勃,大言不惭。
    只在今年下半年,王化贞便每每轻信谍报,出兵欲战,又中途而废。这都好几回了,你们就没看出问题
    我跟你谈文官不知兵,你跟我说文官忠义死节,两个思路、两个判断好不好
    鸡同鸭讲啊,这话没法说下去了。
    叶轩没有了兴致,叶向高也不能再与皇帝争论此事。既然叶向高刚才说得挺诚恳,叶轩也就顺势说出了自己的新想法。
    “国多战事,良将难求。”叶轩看着叶向高,缓缓说道“而武职世袭弊窦丛生,八股取士又难录得全才。朕拟明年开武举,并增殿试。”
    构建武学学校,专门培养军事人才,肇始于唐,兴盛于宋。
    唐朝在武则天时,增设武科,选取武学人才。而历史上最有名的武举人就出在唐朝,郭子仪郭令公。
    宋代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学体制,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开始体系化、成熟化。
    而宋朝武举考试的原则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
    在明王朝建立前一年,即吴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了文、武两科取士的诏令,广求天下能人贤士。
    洪武六年,朱元璋认为科举挑选出来的“后生少年”才不堪用,就罢科举不用。
    一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开科,但却只从文科取士,未开武科。
    到了英宗朝,大明帝国已不复洪武、永乐两朝的威风霸气,也没有仁宣两代的承平晏乐,盗贼蜂起,边患频仍。
    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准御史朱鉴的奏请,下令在南京、北京各办一所武学,立武学学规。
    结果,英宗因轻启亲征,在土木堡被俘,武举之事也因此停废。
    英宗死后,宪宗即位,深以“土木之变”为耻辱,于该年十月批准公布了明朝第一部武举法。
    但是,天顺八年武举虽已开科,但却无一人应试。
    之后,在弘治、成化年间,武举经常中断,规模也不是很大,应者寥寥。
    到了正德年间,明武宗诏令武科考试结束,自己将在中府赐宴武举人,该宴称“会武宴”。
    嘉靖年间,“倭患”大炽,武举又被朝廷重视起来。抗倭英雄俞大猷便是武举出身,在在抗倭战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朱先、郭周、张景安、朱平、姚清等抗倭英雄,都是从武科场上走出来的杰出人才。
    到了万历后期,辽东女真兴起,在辽东战场上,同样涌现出了许多武举出身的英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浑河血战中壮烈殉国的童仲揆。
    尽管武举已经制度化,并有正德抬高武举地位的“会武宴”,但在当时的明朝,却并不受人重视。
    原因很简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问题重文轻武。
    金榜题名,状元夸街,御宴簪花,这可都是文举所享受的荣耀。
    所以,“崇文抑武”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都以文举为正途,以考中进士为光宗耀祖,不屑于武学和参加武举科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真是大昏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样样稀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样样稀松并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