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安很想跟图书馆要个翻译软件,一键转换把简体全部变成繁体。
    但显然不可能。
    冷冷的现实扑面而来,韩安只得苦逼地从图书馆查了繁简字对照表,将文章里的简体字一一修正。
    但他做完后又迟疑了,他拿过两份写好的文稿对比,看了又看。
    不久之后就开始繁简之争,这是直到二十一世纪依旧教各界人士争论不休的话题。
    他手中有很多后世关于简体字的研究成果,如果拿出来,也有可能提前完成华国简体字普及。
    可他到底要不要参与到繁简之争里呢
    一涉及这种大局势选择问题,他就有些头大。
    曾几何时,他是一个整天宅在家里,有兴趣赚赚钱,没兴趣就一直玩的宅男,为什么现在要在这里考虑文化传承这种大事这不符合他宅男的人设。
    他坐在椅子里,仰着头看天花板。
    关于汉字繁简之争由来已久,1909年,陆公在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后来新文化运动时期,钱公提出汉字简化,为此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此后要求官方采用推广简体字的呼声越来越高,1935年官方第一次公布简体字。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迫于压力1936年2月便被废止了。
    官方废止了简体字,可是民间流却传开来。后来,简体字在共统治的地区被采用。
    大陆建国以后进行简化运动,并在全国分批推行。由此,简体字成为大陆官方书面文字,但是,大陆并没有废止繁体字,主张“用简识繁”。然而,大陆还是因为使用简体字为台和海外侨胞所病诟。注1
    进入二十一世纪,简体字扫盲战果斐然,人民素质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开始追求精神生活。
    然后
    有人开始嫌弃简体字了。
    一是嫌弃简体字太粗糙,不如繁体字更具智慧和艺术感,这个确实是简体字的短板。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传播,手机电脑的普及,交流方式日益繁多,不仅文字交流的方式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工作生活中大部分的手书也被打字所取代,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而必须手写的,签名书法等,想来还是繁体字更美观。
    于是,有人开始倡导复繁废简。
    废简当然是不可能的,二十一世纪,华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以及即将投入使用的诸多人才,从小学的就是简体字,繁体字他们虽然也能看得懂,但看得懂跟会写会用并且用得得心应手是有很大区别的。
    恢复使用繁体字,不是只用一个翻译软件把一句话里的简体转化成繁体字就行。
    最少,很多字的意思得重新学,因为很多繁体字它出现的时候你知道它是谁,但它不出来你就不知道该找谁了。同理,很多词语也需要从新学,很多词语在简体字里同用一个字,但对应到繁体字却是不同的字,习惯简体字的人书写时都是先确定简体字,再把词翻回繁体字,翻错字,词语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再者,许多新词汇需要重新定字,庞大的工程。
    要学的东西很多,然而学习是需要时间精力甚至会对金钱产生影响的,对大部分人来说学习更是痛苦甚至不能接受的。因为更有人,对基本的字词这些东西,无法做到说改就改的。有些人就是改不过来,就是习惯不了。你如果说,坏习惯必须改掉,跟不上的合该被淘汰。可是你淘汰了他们,便淘汰了好几亿建设人员。
    开个玩笑,华国内部也许可以说改就改,不管会不会对国家造成动荡,不管改不改得掉,强行改。可你让那些学习汉语的歪果仁怎么办歪果仁学汉字本来就不容易。
    还有那用简体字记载的浩如烟海的资料。有人称,华国大陆的人学简体字,所以大部分不能完全理解古人传承下来的文化,继承不了最精华的传统文明,还不如歪果仁了解自己文化的价值所在,进而攻击华国大陆没有根。虽然这句话是否有逻辑这个东西尚有待商榷,但用这个举例来类比,废止简体字后,难道这六七十余年的成果,这六七十余年浩如烟海的研究文献,真的可以完整保留,真的不会跟以前的文明一样吗
    简乃汉字大势,与新华国的发展已经不可分离,决不可废,否则必将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这是十几亿用简体字、带脑子又正常的人都知道的事。
    而且简体字大部分是古代俗字,是传统文明,本是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官方字体后伴随华国七十余年,对华国的重要性无可取代,废止决不可行。
    废简不可,复繁是可以有的。
    二十一世纪倡导繁体字的应用是可以的。
    也许有一天,华国发展到一定高度,人民素质拔高到一个新阶段,而华国终将有那个多余的人力物力去“用繁”。
    只不过,那是以后的事,至少二十一世纪华国离不开“简”。
    而现在,华国需要“简”
    华国还在垂死挣扎的境地,将来,华国还要起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民国文化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寒山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寒山枝并收藏民国文化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