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终于放假了。
    陈知年收视好桌面的东西,然后和公司的同事一一打招呼,说明年见。
    马总给公司的同事准备了一箱鱿鱼干和一箱核桃干。
    在羊城,鱿鱼干很常见。大家喜欢用鱿鱼干炖猪骨汤,鲜美营养补钙。相反,核桃倒是少见一些,也贵一些。
    其实,马总准备的这两样东西也是用心了。鱿鱼干主要是为北方的同事准备的,北方远离海,平时也不能不像羊城这样有这么多的新鲜海味。
    而羊城的核桃贵、少,有时候有钱难买,则是为南方的同事准备的。
    一箱鱿鱼干一箱核桃,这样,不管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有一份不错的年礼。
    陈知年看着一箱鱿鱼干,觉得没有必要带回去,因为她家有很多很多。青山镇近海,想要吃海鲜不要太容易。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鱿鱼干、虾干、虾米、海带等等一些海味。
    “杨阳。”陈知年决定和杨阳交换。
    陈知年记得杨阳老家有很多核桃。上次,杨阳妈妈还给他寄来满满的一箱剥好的核桃仁,让他送公司的同事。
    陈知年用鱿鱼干和杨阳换一箱核桃。
    杨阳毫不犹豫的旧答应了。
    “ok。真好。”
    两箱核桃带回去,让小叔小婶做核桃糕。
    “阿年,你还要核桃吗”王平安家乡也盛产核桃,把核桃带回家,就是浪费体力了。
    陈知年“想要。但是,我的鱿鱼干已经换给杨阳了呀。”
    王平安笑眯眯的,“你可以用钱买啊。”
    “批发价。”
    陈知年有些哭笑不得,然后点点头,“好吧。”
    就这样,陈知年和杨阳换了一箱核桃,然后又买了三箱核桃。等周辞白来接她下班的时候,以为都是公司发的年礼,被通天公司的豪爽惊吓了一跳。
    “想太多了。这些是我买的。”陈知年看看,“你带两箱去给外公和舅舅,剩下的我带回家去。让小叔小婶做核桃糕。”
    “听说核桃营养。最合适老人和孩子,可惜,我家没有孩子。”陈知年家最小的是小叔的儿子,她堂弟,也已经十多岁了。
    其实,周辞白一直都好奇,为什么陈知年的小叔小婶只有一女一男两个孩子这在农村真的很意外。
    像陈知年就有四个兄弟姐妹。
    不过,周辞白并没有多问,而是问了陈知年关于回家的事。陈知年和小叔小婶决定坐长途客车回乡。
    周辞白想到陈知年的大包小包就觉得不容易。
    不知不觉中,陈知年就买了很多东西。穿的,用的,吃的,一袋一袋,一包一包。不仅有给亲戚朋友的,还有给宋文老师的。
    “其实,真没有多少东西。”陈知年绝对不会承认,她是买东西上了头,买买买,忘记了回乡的艰难了。
    “要不,你开车回”
    陈知年摇摇头,“我小叔说不安全。有人拦路抢车。”
    特别是从h市到青山镇的那段路,地广人稀的,即使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所以,还是长途客车更安全一些。
    虽然麻烦,但只要把行李统统塞上车就好。
    “真的没有问题吗”虽然周辞白没有坐过长途客车,但他熟悉公交车,知道带的东西越多就越麻烦。
    陈知年肯定,“当然没问题。”
    “我爸妈出来打工的时候,还会带一蛇皮袋的红薯,一蛇皮袋的菜干,一蛇皮袋的衣服之类的东西反正就很多东西。塞在车厢下就可以了。”
    真这么容易
    周辞白很怀疑。
    但既然陈知年说的信誓旦旦,周辞白也就信了。
    因为很多同事都请假回家过年了,所以医院也很忙。而且,过年这段时间,孩子的发病率也高,感冒了,吃撑了,被鞭炮伤到了周辞白也在忙。
    送陈知年回幸福里后,周辞白又回医院值班。
    最近太忙,周辞白眼底都有乌青了。陈知年在咨询了周航飞后,给周辞白买了一款男士用的眼霜,据说能缓解眼睛疲劳,还能去黑眼圈,去眼皱纹。
    周航飞就正在使用,听说效果还不错。不过,周辞白常常忘记眼霜这一回事,相对有周航飞的时尚精致,周辞白的生活就有些粗了。
    陈知年曾经有幸见过周航飞的梳妆台,并不比林萤光的梳妆台逊色,也是满满当当的护肤品。这对前夫妻,绝对是一路人。
    在对时尚和护肤方面是一致的。
    直到现在,陈知年都不明白,这么合拍,这么合适的两个人为什么要离婚
    这两人
    陈知年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林萤光高兴就好。
    因为电视台过年有节目,所以林萤光和周航飞这对已经离婚的前夫妻又聚在一起过年了。
    放假了,就要回家了。
    陈知年开始收拾给家人准备的礼物,重要不重要的,统统装进蛇皮袋里去。
    在放假前的一个月,陈知年就抽时间陆陆续续的像蚂蚁搬家一样把给家人、亲戚、朋友的礼物买好。
    不知不觉,家里已经堆满了礼物。
    而且,多得超出了陈知年的想象。不整理不知道,整理出来被吓一跳。
    真的太多了。
    以前,这里放一点,那里存一点的,并不觉得有多少,但现在所有的东西全部摆放在一起的时候,才惊讶的才发现,像小山一样,多得惊人。
    陈知年知道自己买了很多东西,但没想过会这么多。陈知年眨眨眼,看着占据了大半个客厅的大包小包,有瞬间的灵魂出窍。
    好像问,她在那
    这是那
    为什么有一种置身批发市场的错觉
    怎么整理才能更方便
    陈知年揉揉眉头,呼呼,整理吧。
    统统塞进一个袋子里,应该会显得少些。
    朱暖看着陈知年的礼物,发出灵魂一问,“你怎么带回去”
    “你一个人能带这么多东西吗”朱暖有些眼疼的看着客厅里里堆放着的礼物。
    “你为什么要买酒”
    酒是最不容易带的。
    磕磕碰碰的,酒坛子就破了。
    不方便。
    “我外公喜欢喝酒啊。”陈知年看着酒坛子也有些无奈,“要不,我装在雪碧瓶里会不会影响酒味和口感”
    好像有很多人都是用白色的塑料瓶来装酒。
    “可以吗”
    “喝酒的时候还能带有一股雪碧的汽水味”
    陈知年外公喜欢喝酒,但喝的一般都是自己蒸酿的米酒,或者是野果子酒,还有就是比较有养生作用的高杆黑糯米酒。
    不过,后者因为材料难种,很少,很难得。
    “我想让外公尝尝外面的酒。”
    陈知年买的这个酒是叶钦推荐的,据说口感很好,很适合老人。
    朱暖两眼望天,“你就算想要买酒,也应该是红酒或者xo之类的吧”
    陈知年摇摇头,“红酒不就是葡萄酒想要喝,自己买十几斤葡萄自己酿就可以啦。”再说,青山镇的人也不喜欢葡萄酒。
    “呵呵。你那叫用葡萄泡酒,不叫酿。”朱暖对此很无奈,她曾经见过幸福里小区里的人酿葡萄酒,真的,很让人无语。
    一个大玻璃罐,十几斤葡萄,然后把葡萄捏破扔进玻璃罐里,然后撒上白糖泡上十天半个月的,就是葡萄酒了。
    呵。
    她读书少,真不要骗她。
    但是,很多本地人却偏喜欢这样泡出来的葡萄酒,还一脸骄傲口感和买的一样。
    不过,如果只是和士多店卖的八元十元一瓶的红酒相比,口感应该也没有什么差别。自从红酒走红后,本地的士多店就有不少的红酒,八元一瓶,十元一瓶的。
    至于口感
    有口感这回事吗
    不就是带有酸味的葡萄汁吗
    朱暖喜欢红酒,但不喜欢士多店那些劣质的葡萄酒,看起来就像产品,连假冒伪劣都算不上。
    有些店还回收红酒的酒瓶,然后自己酿,自己装瓶。
    一些士多店,还有论斤卖的红酒。
    一个大玻璃罐里装着满满的红酒,需要多少就买多少,还送瓶子。士多店把捡来的塑料瓶洗干净,用来给客人装葡萄酒。
    一斤、两斤的买,生意竟然还不错。
    士多店的老板自己酿酒,真材实料,没有添加。
    甚至有些老板直接打出胜过波尔多从波尔多散装进口等标语出来。
    如果有人问波尔多是什么
    老板只有一句话解释最好的红酒。
    朱暖被这样的操作逗笑了。不过,有时候她也会买一斤这样的红酒回来炖红烧肉或者鸡。虽然,口感不正宗,但正如老板说的那样真材实料,没有添加。
    口感不好,但做菜还是不错的。
    “阿年,你可以让林萤光帮忙买一些好的葡萄酒给你外公,喝了养生,对心血管有保健作用,对身体好。”
    陈知年还是摇摇头。
    红酒外公能眼都不眨的喝一瓶。在外公看来,红酒就是饮料。
    喝红酒养生
    还不如喝家乡特产的高杆黑糯米酒呢。
    高杆黑糯米酒也是红色的,也可以养生,也对心血管有保健作用。但因为高杆黑糯米难种,产量少,所以高杆黑糯米酒特别少。
    高杆黑糯米也是一种谷类,杆和普通的稻谷的杆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高度。高杆黑糯米的杆有一米多差不多两米高,而且容易折。
    青山镇靠海,每年都有长时间段的台风季。
    台风一来,高杆黑糯米就成片的倒下。
    有人在田埂边用树枝和绳子护住,但也只是勉强的低档小台风。难种,收获少,所以即使高杆黑糯米酒能卖出高价,村里种的人也不多,因为大部分时候会连稻种的钱都亏掉。
    所以,外公平时也只是喝一般的米酒。
    陈知年“红酒是年轻人喜欢的。”一些老酒友都不会喜欢这种偏甜,度数不高,带有一股果汁味的红酒。
    “你外公喝过红酒”朱暖怀疑,红酒不是近几年才时兴起来吗难道已经流行到小山村去了
    “我们镇有很多有钱的女婿。”
    这些有钱的女婿们不仅喜欢附庸风雅,还喜欢紧跟潮流走。
    既然流行红酒,那送礼当然就送红酒了。谁会管合不合适谁会管喜不喜欢
    陈知年第一次喝红酒,是村里一个堂姑姑嫁人办出阁酒的时候。堂姑姑嫁的是一个港商人,年纪已经不小了,听说还有好几个孩子。但因为有钱,不仅给堂姑姑大办出阁酒,还给村里的老人、小孩发大额红包。
    陈知年也拿到了有生以来最的一个红包,十元。
    八十年代初的十元,真不是一个小数额。更何况,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有。
    陈知年还记得自己被教叫姐夫的情景,叫一声姐夫,然后得到一个大红包。陈知年和小伙伴纠正他不是姐夫,是姑丈。
    但对方说,不喜欢被叫姑丈,喜欢被叫姐夫。
    当时,陈知年和小伙伴都不懂,明明就比阿公还要老了,却还能当姑丈为什么他喜欢别人叫他姐夫
    不懂。
    但并不影响陈知年和小伙伴们的快乐。有吃的,有喝的,还有红包,所以,姐夫就姐夫吧。
    不仅陈知年好小伙伴们高兴,村里的人也高兴。
    因为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每家都收获不小。
    堂姑姑办出阁酒那天,从外面送来了一箱一箱的红酒。姐夫说是从国外进口的,超级高档,超级贵的酒。
    特意让人送来给父老乡亲尝尝。
    尝一尝外面的好东西。
    当时,小伙伴们还很高兴,原来,国外的字和我们的字是一样的。以后嫁出国,就不怕不认识字了。
    是的。
    据说进口的高档红酒上全是中文。
    不过,不管是不是进口的,能喝到国外有钱人才能喝到的超贵的高档红酒,大家还是很高兴的。
    你一碗,我一碗。
    一口就去掉大半碗。
    其实,对于常喝酒的父老乡亲来说,红酒有些淡。
    虽然贵,但真心喝不惯。
    如果不是免费的,抱着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态,大家还真不想喝。
    而姐夫穿梭在人群里,教大家喝酒,摇一摇,晃一晃,闻一闻,小口品尝。村里的人粗鲁惯了,端着碗,轻轻一晃,酒就撒了大半碗。
    有些不小心的还被染红了衣服。
    而且,红酒被倒在有些粗糙的大腕里,看着有些奇怪。不仅不高档,甚至有些像杀鸡时候装在碗里的鸡血。
    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的妒忌堂姑姑嫁得好的人说像血,不吉利。
    谁能想到一语成谶。
    多年后,远嫁的堂姑姑死于意外流产,听说血流了一地。
    堂姑姑去世很多年,大家还记得她家门口摆着的一箱箱的红酒。因为不习惯,所以村里的人并没有怎么喝,喝完一碗酒自顾地倒上自家蒸酿的米酒。
    至于红酒
    就被摆在门口,被很多大孩子小孩子拿来当饮料喝。
    那天,陈知年和小伙伴们也拿了一瓶红酒到桑田里,偷着喝。
    一瓶不够
    两瓶,三瓶。
    然后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在桑田里睡了大半天。
    家人还以为他们又不知道疯玩到哪里去了。
    虽然血红血红的,看起来不太吉利,但姐夫们还是很喜欢给老丈人送红酒。村里的姑姑姐姐们嫁的时候,几乎都少不了红酒。
    所以,青山镇的人对红酒真的不陌生,也真的喜欢不起来。给青山镇的人送红酒呵呵。还不如送几斤猪肉来得受欢迎。
    朱暖扶额,“你家乡确定是小山村为什么有一种西洋大街的感觉”
    “我们青山镇清水村是一个很洋气的小村。至于你推荐的xo,我们村的人也喝不惯。”最重要的是,现在买到的xo大部分都是假货。
    陈知年的大舅王大雷就很喜欢装有钱人,喜欢扮成功人士,常常和别人吹嘘他喝了多贵多贵的xo。
    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就在街口的士多店买的。
    能有多贵
    所以,相对于红酒和xo,陈知年更想给外公买一些适合老人适合乡下人的养生酒。那些包装得高大上的酒,还是不要了。
    不过,她准备的东西真的太多了。
    怎么带回去
    虽然陈知年和小叔小婶一起,但小叔小婶也有很多东西。一年没有回去了,谁的行李都不少。
    陈知年只能整理,努力整理。
    “好多东西啊。”陈知年有些头痛,“怎么办”
    陈知年看着自己的小小行李箱,里面就两套衣服,两件外套,一双鞋,然后就是一些护肤品和面膜。
    这个看起来很贵很高大上的行李箱是林萤光送她的,方便她装行李。但陈知年发现,这个行李的作用还没有一个蛇皮袋大。
    行李箱虽然好看,但空间不大,能装得东西很少。除了装她个人的东西,就再也装不下其他东西了。
    不仅不方便,还麻烦。
    “这一包”主要是香菇和木耳,还有人参、黑枸杞等等一些广东少见,难买到的东西。
    青山镇靠海,不缺海鲜,不缺海味,但缺山珍。虽然青山镇不少山,但都只是小山包,野山珍很少。
    “阿年,你买这么多菇干什么松茸菌、羊肚菌、牛肝菌还有鸡枞菌。阿年,你家想要开店”
    朱暖有些无语,“这些山里都有,为什么还要买”
    陈知年送朱暖一个白眼,“我家乡的山里没有这些。我家乡的山大部分都被开发出来种果树,种橡胶,或者做梯田。”
    很少会有这么多菇类菌类的东西。
    “听说,这些菇类菌类炖汤很好喝,也营养。”所以,陈知年就想给外公外婆买一些。
    没想到,她买了,周医生也买了。
    没有默契的两人都买了不少。
    既然买了,肯定是要带回去的。
    外公外婆也很少能吃到这么多菇、菌。
    朱暖揉揉鼻梁,已经不想说话了。
    “你可以寄回去。”
    陈知年摇摇头,“更不方便。”过年这段时间,邮递员放假。等送到青山镇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呢。
    而且,东西被送到青山镇,再邮递员送到村里,又是一段时间。
    所以,带吧。
    朱暖很无力,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你喜欢吧。我看着你收拾。”看看陈知年到底有着怎样的三头六臂能把这么多东西带回去。
    看着客厅里的一个个蛇皮袋,朱暖觉得这不是她家,而是某个山珍批发市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在九十年代升职加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明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明景并收藏在九十年代升职加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