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宁远的话,留比莫夫有些无语的看了看宁远。
    宁远憋着笑,心道如果你十来年后来华夏,估计就会学到那句扎心了老铁。
    的确,那时候的留比莫夫并不是故意搞成那样的,只有一个原因
    没钱。
    虽然他此时什么也没说,但伸手挠了挠脑袋上微卷的头发,显示他多少有点尴尬。
    宁远也没什么忐忑,毕竟之前留比莫夫好多次让宁远有什么想法都说,而且并不是客套,是真的这么想的。
    然后,相对无言的两人,就这么突然笑了起来。
    “哈哈哈、嘎嘎嘎”
    最后留比莫夫还朝有些懵逼的孟辉他们耸了耸肩
    “难道笑声还需要翻译吗”
    孟辉他们更懵了。
    哦对,懵辉,是宁远给孟辉起的雅号。
    笑过之后,留比莫夫就采纳了宁远他们的建议,决定按照华夏的风格来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宁远又在舞美师江东绝望的眼神中,提出一个又一个花样,关键这些花样他觉得还真好看。
    留比莫夫在很多时候也有点像老小孩,尤其是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
    “这可能就是我永葆青春的秘诀吧。”他这样说的时候,还朝孟辉他们眨了眨眼,俗称卖萌。
    从六十年代执导川省好人开始,留比莫夫就在反斯坦尼的路上越走越奔放。
    八十年代,华夏戏剧学院的教授林荫宇在留比莫夫流亡期间,偶然在法国看到他排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他在舞台上的唯一道具,就是七块长木板,一开始是汽车的车身,转过来是树,围起来是女兵们的澡堂,滑过去变成了沼泽地,最后又变成了五位女兵的墓碑。”
    “他把舞台的假定性用到了极致。”
    “在全剧的尾声,木板成为屏幕,通过投影展示着五个女兵生前的幸福生活,在华尔兹节奏中,五个牺牲的女兵伸展着肢体,依傍在竖立的木板旁,人和木板共舞般不断旋转,并渐渐消失在光影之中。
    俄国的剧评人马尔托夫,也看过这一版,他毫不掩饰当时的触动
    “当作树林的木板悲伤旋转的那最后一场,使人潸然泪下。”
    不仅这出,包括哈姆雷特这种全世界都如雷贯耳的名剧,留比莫夫在七十年代排演的版本,还成为整个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版本之一。
    其实从他六十年代当导演开始,留比莫夫就在研究并贯彻这种“空舞台”的美学舞台上几乎无布景,或者是极为抽象和简单的布景这是反斯坦尼的。
    但经常的,留比莫夫又会使用一些小道具,而且都是非常精确的写实,甚至是真实的历史遗物这又是符合斯坦尼的。
    这是他一贯的风格,实用主义,什么好用用什么,并不给自己贴哪一派的标签。
    在哈姆雷特中,留比莫夫跟舞美设计师鲍罗夫斯基合作,就把这一美学运用得淋漓尽致。
    舞台上空无一物,只有一块巨幕,是粗厚的羊毛织物,具有一种介于灰色和棕色之间泥土般的颜色,表面十分粗糙,可以在台上各个角度、各个方向移动。舞台前端中央有一块方形区域,里面铺满了真实的泥土和几个头盖骨,代表着坟墓,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影帝重回十八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纵马昆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纵马昆仑并收藏影帝重回十八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