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发怒,大皇子胆战心惊。
他以为自己说错了话,先跪下再说。
“儿臣有罪,儿臣有罪”
“你有罪个屁,是朕有罪”
永泰帝怒气之下,一脚踢翻大皇子萧成业。
整日里就知道跪跪跪,就不知道说点有用的话。
萧成业更是一脸惊恐,父皇是要下罪己诏啊
“呜呜呜”
他大哭出声,“儿臣无能儿臣不能替父皇分忧,儿臣无能啊”
的确挺无能的。
永泰帝听着他的哭声,耳边嗡嗡作响,吵死了。
他现在需要的不是跪地痛哭,而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具体的数据,干旱面积多大,损失多重。下面的官员都在干什么屁事,为什么没有一道奏章禀报干旱事情。
以及,今年的农耕有没有办法补救,能不能补种
大皇子越是哭,永泰帝越是暴躁。
他怒吼一声,“给朕闭嘴”
大皇子萧成业止住嘴,小心翼翼地抽噎。
永泰帝板着脸,怒问道“天下大旱,具体是何情况,你可清楚可有应对办法”
萧成业有点懵,他急着挣表现,具体的情况根本就来不及了解。
而且,身边的谋士,对于地方上的干旱情况,其实也说不清楚。毕竟没有亲自走访调查。
谋士都是从同乡,同窗的来往信件中,了解到今年干旱早已经遍布天下。
永泰帝见他迟迟不说话,就知道他什么都不清楚,问也是白问。
他挥挥手,打发大儿子。
不怪他对大儿子失望,年纪不小,做事毛糙,毫无章法。
这些年有点长进,却远远低于期待值。
只想着怎么挣表现,怎么出头,根本没有踏实下来干实事的耐心和毅力。
萧成业有点不甘心,他特意跑宫里通报讯息,没得到夸奖就算了,竟然还没嫌弃。
他灰溜溜退出兴庆宫,偷偷嘀咕了一句“父皇是越来越难伺候。”
出宫,回府。
少不了在谋士面前抱怨一通。
谋士先是自我检讨,准备工作没做到位,汇报材料没写全面。
事先没想到皇帝会直接询问殿下具体的情况,而不是召集官员了解情况。
总之谋士就是将所有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
大殿下
大殿下当然没有责任。
大殿下英明神武,智谋无双,是天选之子,一定可以继承皇位,成为新一代明君。
这是什么
这就是身为谋士的自我修养。
要吃饭嘛
吃大殿下的饭,就得替大殿下背锅,拍大殿下的马屁。
这就是谋士的职业素养,天生背锅侠。
只能说,谋士这碗饭不好吃。
钱难挣,shi难吃。
当然,这也和大皇子身边的谋士水平不高有关系。
真正有水平的谋士,是不会给大皇子做谋士,情愿去世家吃闲饭,也不乐意吃这碗发馊的饭。
大皇子萧成业触了霉头,于是开始当起缩头乌龟,不再想靠着天下大旱挣表现。
其他皇子看了一通笑话,私下里都说他是棒槌。
二皇子萧成文“”
没想到老大如此急切
生下皇长孙,果然给了他无穷的勇气和自信。
只可惜老大的勇气和自信都是泡沫,一戳就破,经不起敲打。
永泰帝对大儿子极为嫌弃,不过现在他没时间去嫌弃儿子。
他很忧心干旱情况。
责令金吾卫明察暗访,责令绣衣卫出动,各处了解情况。
召集丞相,太尉,各衙门主官开朝议。
,天下大旱,竟然没有一人上本禀报,这能是人干的事情
“众爱卿莫非皆是尸位素餐之辈若是无法胜任,说一声,天下有大把的有才之士,等着取诸位爱卿而代之。”
“陛下恕罪”
“够了少同朕说废话朕就问,谁了解具体灾情谁有具体的赈灾章程都没有滚出去三日之后,若是再无具体的赈灾条陈,届时朕亲自扒了诸位爱卿的官帽官服”
永泰帝发了一通脾气,可是暴怒的心情却没有丝毫平息。
回到寝宫,一口气砸了半间屋子的摆件。
孙邦年孙公公大气都不敢喘。
更何况其他内侍黄门,一个个瑟瑟发抖,就跟鹌鹑似的,只恨大殿内没有地缝给他们钻。
砸了半间屋子,永泰帝的心气终于顺畅了一些。
他喘着气往席上一倒,半躺着,脸色铁青。
孙邦年奉上一杯温度刚刚好的茶水,“陛下消消气,喝口茶润润喉。”
“哼”
永泰帝冷哼一声,“全都是乱臣贼子,如此大旱,竟然没有一人主动上报。金吾卫和绣衣卫都是干什么吃的一群废物。”
孙邦年替两卫说了一句公道话“金吾卫主要盯着朝中官员,经济民生很少接触。绣衣卫管着京城治安,京城以外的地方,总归力有不逮。”
“哼休要替他们开脱,都是一群废物。”
骂了一通,永泰帝才接过茶杯一口气喝光。
孙邦年又重新奉上一杯茶。
永泰帝下令,“召少府家令,户部尚书觐见”
他得先弄清楚,这两个衙门还有多少存粮,够不够赈灾。
若是粮食不够,又该如何处置。
陶皇后吃着银耳羹,慢条斯理,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娘娘,味道如何”
陶老大一脸关切。
陶皇后“嗯”了一声,“味道还行,也给你盛一碗”
陶老大连连摆手,“我就不用了,多谢娘娘。”
陶皇后瞥了他一眼,“叫你查的事情怎么样了”
“已经有消息。今年真的艰难啊,不光是京畿干旱,河东河西,青州,并州,冀州多地出现干旱。水源充足的地方,情况还算好。水源不足的地方,情况极惨。若是灾情得不到缓解,今年很多人都将颗粒无收,只能卖儿卖女。”
“哦”
陶皇后不置可否,“天下大旱,陶家就可以趁此机会大肆低价购入田地,将之前两年的损失补回来。”
陶老大嘿嘿一笑,“但愿如此只是,这么大的灾情,朝廷有本事赈灾吗我担心会有民乱。”
陶皇后嗤笑一声,“发生民乱又如何每
他以为自己说错了话,先跪下再说。
“儿臣有罪,儿臣有罪”
“你有罪个屁,是朕有罪”
永泰帝怒气之下,一脚踢翻大皇子萧成业。
整日里就知道跪跪跪,就不知道说点有用的话。
萧成业更是一脸惊恐,父皇是要下罪己诏啊
“呜呜呜”
他大哭出声,“儿臣无能儿臣不能替父皇分忧,儿臣无能啊”
的确挺无能的。
永泰帝听着他的哭声,耳边嗡嗡作响,吵死了。
他现在需要的不是跪地痛哭,而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具体的数据,干旱面积多大,损失多重。下面的官员都在干什么屁事,为什么没有一道奏章禀报干旱事情。
以及,今年的农耕有没有办法补救,能不能补种
大皇子越是哭,永泰帝越是暴躁。
他怒吼一声,“给朕闭嘴”
大皇子萧成业止住嘴,小心翼翼地抽噎。
永泰帝板着脸,怒问道“天下大旱,具体是何情况,你可清楚可有应对办法”
萧成业有点懵,他急着挣表现,具体的情况根本就来不及了解。
而且,身边的谋士,对于地方上的干旱情况,其实也说不清楚。毕竟没有亲自走访调查。
谋士都是从同乡,同窗的来往信件中,了解到今年干旱早已经遍布天下。
永泰帝见他迟迟不说话,就知道他什么都不清楚,问也是白问。
他挥挥手,打发大儿子。
不怪他对大儿子失望,年纪不小,做事毛糙,毫无章法。
这些年有点长进,却远远低于期待值。
只想着怎么挣表现,怎么出头,根本没有踏实下来干实事的耐心和毅力。
萧成业有点不甘心,他特意跑宫里通报讯息,没得到夸奖就算了,竟然还没嫌弃。
他灰溜溜退出兴庆宫,偷偷嘀咕了一句“父皇是越来越难伺候。”
出宫,回府。
少不了在谋士面前抱怨一通。
谋士先是自我检讨,准备工作没做到位,汇报材料没写全面。
事先没想到皇帝会直接询问殿下具体的情况,而不是召集官员了解情况。
总之谋士就是将所有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
大殿下
大殿下当然没有责任。
大殿下英明神武,智谋无双,是天选之子,一定可以继承皇位,成为新一代明君。
这是什么
这就是身为谋士的自我修养。
要吃饭嘛
吃大殿下的饭,就得替大殿下背锅,拍大殿下的马屁。
这就是谋士的职业素养,天生背锅侠。
只能说,谋士这碗饭不好吃。
钱难挣,shi难吃。
当然,这也和大皇子身边的谋士水平不高有关系。
真正有水平的谋士,是不会给大皇子做谋士,情愿去世家吃闲饭,也不乐意吃这碗发馊的饭。
大皇子萧成业触了霉头,于是开始当起缩头乌龟,不再想靠着天下大旱挣表现。
其他皇子看了一通笑话,私下里都说他是棒槌。
二皇子萧成文“”
没想到老大如此急切
生下皇长孙,果然给了他无穷的勇气和自信。
只可惜老大的勇气和自信都是泡沫,一戳就破,经不起敲打。
永泰帝对大儿子极为嫌弃,不过现在他没时间去嫌弃儿子。
他很忧心干旱情况。
责令金吾卫明察暗访,责令绣衣卫出动,各处了解情况。
召集丞相,太尉,各衙门主官开朝议。
,天下大旱,竟然没有一人上本禀报,这能是人干的事情
“众爱卿莫非皆是尸位素餐之辈若是无法胜任,说一声,天下有大把的有才之士,等着取诸位爱卿而代之。”
“陛下恕罪”
“够了少同朕说废话朕就问,谁了解具体灾情谁有具体的赈灾章程都没有滚出去三日之后,若是再无具体的赈灾条陈,届时朕亲自扒了诸位爱卿的官帽官服”
永泰帝发了一通脾气,可是暴怒的心情却没有丝毫平息。
回到寝宫,一口气砸了半间屋子的摆件。
孙邦年孙公公大气都不敢喘。
更何况其他内侍黄门,一个个瑟瑟发抖,就跟鹌鹑似的,只恨大殿内没有地缝给他们钻。
砸了半间屋子,永泰帝的心气终于顺畅了一些。
他喘着气往席上一倒,半躺着,脸色铁青。
孙邦年奉上一杯温度刚刚好的茶水,“陛下消消气,喝口茶润润喉。”
“哼”
永泰帝冷哼一声,“全都是乱臣贼子,如此大旱,竟然没有一人主动上报。金吾卫和绣衣卫都是干什么吃的一群废物。”
孙邦年替两卫说了一句公道话“金吾卫主要盯着朝中官员,经济民生很少接触。绣衣卫管着京城治安,京城以外的地方,总归力有不逮。”
“哼休要替他们开脱,都是一群废物。”
骂了一通,永泰帝才接过茶杯一口气喝光。
孙邦年又重新奉上一杯茶。
永泰帝下令,“召少府家令,户部尚书觐见”
他得先弄清楚,这两个衙门还有多少存粮,够不够赈灾。
若是粮食不够,又该如何处置。
陶皇后吃着银耳羹,慢条斯理,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娘娘,味道如何”
陶老大一脸关切。
陶皇后“嗯”了一声,“味道还行,也给你盛一碗”
陶老大连连摆手,“我就不用了,多谢娘娘。”
陶皇后瞥了他一眼,“叫你查的事情怎么样了”
“已经有消息。今年真的艰难啊,不光是京畿干旱,河东河西,青州,并州,冀州多地出现干旱。水源充足的地方,情况还算好。水源不足的地方,情况极惨。若是灾情得不到缓解,今年很多人都将颗粒无收,只能卖儿卖女。”
“哦”
陶皇后不置可否,“天下大旱,陶家就可以趁此机会大肆低价购入田地,将之前两年的损失补回来。”
陶老大嘿嘿一笑,“但愿如此只是,这么大的灾情,朝廷有本事赈灾吗我担心会有民乱。”
陶皇后嗤笑一声,“发生民乱又如何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