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銮殿上。
    御史台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们,一个个轮番上阵,围绕着“岁举制”和“中正制”,花样百出的各种对骂。
    皇帝项燕然百无聊赖,听的有些犯困。
    这些对骂,他已经听了半个月,耳朵都起茧子。
    众朝臣们就不能来点新鲜的骂法
    或者干脆一点,拿出个结果来也行
    年仅十四岁的太子项天歌,正经危坐在太子座席上,却是津津有味,充满了好奇。
    他原本觉得跟自己无关,是两派朝臣的争斗,自己只是来看一场大朝争的热闹。
    可是被小昏侯一番“教唆”,忽然想看两派官员的站队立场。他不由仔细听,仔细品,这两派官员的意图。
    太子惊喜的发现,自己居然看懂了。
    两派官员所争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举荐权”。
    谁有资格来举荐举子参加殿试
    按照之前的“岁举制”,只有王侯公卿和二千石以上官员方,有举荐的权力。
    他们几乎清一色都是门阀勋贵派,或者是郡县的顶级豪族,占据了大楚官员的绝大部分。
    而儒派官员对此极为不满,提出改制,要用“中正制”以当世大儒为中正官,来取代王侯和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人才参加殿试,入朝为官。
    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儒生,进入朝堂。
    依然是举荐制。
    只是举荐权换了人。
    这涉及到巨大利益的转移,从门阀勋贵让渡给儒派。
    门阀勋贵派自然不会轻易的让渡出这庞大的利益,他们又不傻,凭什么要把自己手里的举荐权,让给大儒。
    御史台这一波气势汹汹的冲锋,再次被丞相府众官员们给无情的挡了回去。
    以金陵十大门阀为核心的丞相府,根基太过深厚。三公九卿级的高官,至少占了十一个之多。
    从谢胡雍主相、李荣太尉、王肃副相、太常卢梓、郎中令崔浩然、大农令杨褚、少府萧恭望哪个不是王侯门阀
    仅有御史大夫孔寒友一人,是儒派官员领袖。
    任由御史台如何叫骂,丞相府这边一口咬着反对改革祖制。
    儒派的根基在大楚郡县的中底层,在朝堂上势单力孤,根本无法撼动门阀勋贵。
    太子项天歌琢磨着,这两派官员的确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战,似乎并没有考虑皇帝的意思。
    照这样下去,恐怕今日的大朝争,儒派依然要无功而返。
    太子瞧了一眼父皇项燕然,父皇在宝座上神情淡漠,也不知在想什么。
    御史大夫孔寒友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
    御史台官员势力还是太弱,在朝堂上人数太少。一旦丞相府众官员们上下一致咬定“岁举制”没问题,反对改成“中正制”,他根本没有办法。
    可是,皇帝已经下了死令,今日必须攻破岁举制。
    否则,第一个上书的董贤良就成了冲锋陷阵的牺牲品,肯定逃不了阵亡的命运。
    丞相府必定事后算账,董贤良丢了县令的官职事小,只怕命都保不住。而皇帝也不会去管董贤良的死活。
    他必须要批倒“岁举制”,必须要彻底证明“岁举制”不行。拿下战功,皇帝才会保董贤良。
    这需要一个源头。
    最好的源头,就是殿试优甲“小昏侯”。
    只要把小昏侯批倒,批臭,批的臭不可闻。那么,其他举子们连小昏侯都不如,自然全是一群庸才,把整个岁举制都会臭掉。
    这是唯一有机会,破掉岁举制的突破点。
    但是,御史们一旦攻击小昏侯,小昏侯手里可是有大楚邸报。小昏侯自己的战斗力也相当的彪悍,他反咬一口怎么办
    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楚氏赘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百里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百里玺并收藏楚氏赘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