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辩论比赛都是需要抽签确定正方、反方的。平时的eek也会这样操作,但今天讨论的话题有些特别。我们需要的不是嘉宾分成正反方,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而寻找论点、论据。
电车悖论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它永远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也不需要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试图说服对方。真正有意义的是每个人在表述自己做出选择的理由时表现出的伦理观念和原则。
陆鸣还是做出了和14岁时一样的选择,将电车转向到侧轨上,救五个人。这场论辩里,选择救五个人记为正方,而选择救一个人记为反方。
首先发言的是反方伍建义。伍建义87年生人,本科台湾大学历史系,在港中文取得政治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哈佛取得历史与东亚语言heahd学位。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任教。是的,上交也有人文学院,也有历史系。为了更好地建设综合性大学,其实上交这几年有意识地网罗相关人才,比起根基深厚的北大、复旦、南大,上交也有一些优势,比如学院还年轻,乐意招收各类人才,更注重与国际东亚研究接轨。在人文社科里,上交的凯原法学院和安泰管理学院是发展势头最好的,小而精,是学校重点发展对象。
这一长串的名头让伍建义显得十分权威,他每次在eek发言,在他之后反驳的人常常不自觉地气势上输掉半截。
“我会选择继续向前开,因为这是原本自然会发生的事。假设将我这个角色从这个情况里抽离,事情也会继续这样发展。所以我的选择其实是不选择,我不去干预这件事,我认为我没有权力决定他人的生死,所以我不做任何改变,就让事情按照它原本的轨迹继续下去。”
现场响起了掌声,伍建义成功地抛出一个观点我们没有权力决定他人生死,选择不改变事情发展的方向就相当于缺席这个场景。
eek这个节目流程是不定的,录制过程中很随意,谁想发言了,直接开麦说就是了。
陆鸣就马上反驳了这个观点,如果杨姐在场,她一定不建议陆鸣做出这么冒险,容易被认为过于强势的举动。
“伍老师的陈述是从个人原则的角度展开的,您认为如果您干预这件事就是在决定他人生死,所以选择不干预。
但其实不干预也是一种选择,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如果你已经置身于这样一种情况中,你是没有办法抽离的,就是命运把你们的生活关联了起来,你的选与不选都影响到其他六个人的命运。你的出现已经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想要消除这种影响是不可能的。您的选择实质上只是尊重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并不是只有高于一切的非现实存在,也许有人会称为神才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我们每个人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就势必会对他们的人生轨迹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不是拒绝选择就可以改变的。”
在场的另一位嘉宾楼明德对陆鸣的说法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说道“伍建义和陆鸣一来一往,其实表现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像陆鸣说的,其实你已经处于这个场景中了,你是没有办法抽离的。
实质上电车悖论这个话题有无数人讨论过成百上千次了,伍建义提出的这个看法是非常东方式的观点,或者说是非常中国式的观点。我们相信缘,有时候会觉得好像那五个人站在那里就是他们的命,命数已定,我就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就行了,我不应该主动参与其中,逆天改命。可能不太准确,但多少是有点这个意思在的。
如果你去看西方课堂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你就很少能听到伍建义这种观点,因为他们很自然地觉得我出现在这里,就一定要做些什么。其实这种差异你从影视剧里也能看出些苗头。美国大片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有了超能力或者知道了什么了不起的秘密,拯救世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他她的肩上,他她经过一番挣扎,成功拯救世界,这是非常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那我们国家这几年也开始涌现出一批商业大片,也讨论拯救世界这个命题,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编剧更倾向于合作,是依靠一群人的力量来做成一件事,这个一群人甚至可以是全人类,全人类为了一个目标而向着一个方向努力,这也是很打动人的,对吧其实这个点就非常有意思。”
反方马博远又抛出了一个观点“我会选择继续往前开,是因为我觉得如果我是那个站在侧轨尽头的工人,我并不愿意牺牲自己,去拯救五个与我不相关的人。”
正方佟可欣马上诘问道“那如果你代入这条轨道尽头的五个工人呢你难道不希望被拯救吗”
马博远的回答很干脆“不会。因为我觉得牺牲别人来救自己很不公平,所以即使我是那五个人中的一个,我也不会。”
佟可欣对此的评价是“马老师的看法很理想化,其实不到那个场景,你是没有办法知道自己当时会给出的反映的。我还是认为大多数人如果处于那个情况下,会希望被拯救,想要活下去是每个心理状态健康的人的本能,涉及生死的问题人不一定能以道德原则来衡量。”
陆鸣在这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先暂时抛开如果你是五人中的一个,希不希望司机救自己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马老师的表述逻辑。您表达的观点其实是你代入别人的角色,你觉得别人会怎么想,然后你推人及己,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但现在就是你在做决定,不是吗为什么要从别人的角度来看”
负责镇场的楼明德又下场参与讨论了“我其实也刚想提陆鸣说的这个点。我们仔细想一想,这是不是和伍建义的选择有点类似,就其实还是不愿意站在一个决定他人生死的角色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而是要置身于被决定者的立场来做出选择。其实这也是一种思考习惯,有些人就一直会先考虑我怎么看,我怎么想。而另一些人就会先想我这样做,别人会
电车悖论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它永远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也不需要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试图说服对方。真正有意义的是每个人在表述自己做出选择的理由时表现出的伦理观念和原则。
陆鸣还是做出了和14岁时一样的选择,将电车转向到侧轨上,救五个人。这场论辩里,选择救五个人记为正方,而选择救一个人记为反方。
首先发言的是反方伍建义。伍建义87年生人,本科台湾大学历史系,在港中文取得政治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哈佛取得历史与东亚语言heahd学位。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任教。是的,上交也有人文学院,也有历史系。为了更好地建设综合性大学,其实上交这几年有意识地网罗相关人才,比起根基深厚的北大、复旦、南大,上交也有一些优势,比如学院还年轻,乐意招收各类人才,更注重与国际东亚研究接轨。在人文社科里,上交的凯原法学院和安泰管理学院是发展势头最好的,小而精,是学校重点发展对象。
这一长串的名头让伍建义显得十分权威,他每次在eek发言,在他之后反驳的人常常不自觉地气势上输掉半截。
“我会选择继续向前开,因为这是原本自然会发生的事。假设将我这个角色从这个情况里抽离,事情也会继续这样发展。所以我的选择其实是不选择,我不去干预这件事,我认为我没有权力决定他人的生死,所以我不做任何改变,就让事情按照它原本的轨迹继续下去。”
现场响起了掌声,伍建义成功地抛出一个观点我们没有权力决定他人生死,选择不改变事情发展的方向就相当于缺席这个场景。
eek这个节目流程是不定的,录制过程中很随意,谁想发言了,直接开麦说就是了。
陆鸣就马上反驳了这个观点,如果杨姐在场,她一定不建议陆鸣做出这么冒险,容易被认为过于强势的举动。
“伍老师的陈述是从个人原则的角度展开的,您认为如果您干预这件事就是在决定他人生死,所以选择不干预。
但其实不干预也是一种选择,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如果你已经置身于这样一种情况中,你是没有办法抽离的,就是命运把你们的生活关联了起来,你的选与不选都影响到其他六个人的命运。你的出现已经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想要消除这种影响是不可能的。您的选择实质上只是尊重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并不是只有高于一切的非现实存在,也许有人会称为神才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我们每个人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就势必会对他们的人生轨迹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不是拒绝选择就可以改变的。”
在场的另一位嘉宾楼明德对陆鸣的说法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说道“伍建义和陆鸣一来一往,其实表现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像陆鸣说的,其实你已经处于这个场景中了,你是没有办法抽离的。
实质上电车悖论这个话题有无数人讨论过成百上千次了,伍建义提出的这个看法是非常东方式的观点,或者说是非常中国式的观点。我们相信缘,有时候会觉得好像那五个人站在那里就是他们的命,命数已定,我就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就行了,我不应该主动参与其中,逆天改命。可能不太准确,但多少是有点这个意思在的。
如果你去看西方课堂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你就很少能听到伍建义这种观点,因为他们很自然地觉得我出现在这里,就一定要做些什么。其实这种差异你从影视剧里也能看出些苗头。美国大片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有了超能力或者知道了什么了不起的秘密,拯救世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他她的肩上,他她经过一番挣扎,成功拯救世界,这是非常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那我们国家这几年也开始涌现出一批商业大片,也讨论拯救世界这个命题,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编剧更倾向于合作,是依靠一群人的力量来做成一件事,这个一群人甚至可以是全人类,全人类为了一个目标而向着一个方向努力,这也是很打动人的,对吧其实这个点就非常有意思。”
反方马博远又抛出了一个观点“我会选择继续往前开,是因为我觉得如果我是那个站在侧轨尽头的工人,我并不愿意牺牲自己,去拯救五个与我不相关的人。”
正方佟可欣马上诘问道“那如果你代入这条轨道尽头的五个工人呢你难道不希望被拯救吗”
马博远的回答很干脆“不会。因为我觉得牺牲别人来救自己很不公平,所以即使我是那五个人中的一个,我也不会。”
佟可欣对此的评价是“马老师的看法很理想化,其实不到那个场景,你是没有办法知道自己当时会给出的反映的。我还是认为大多数人如果处于那个情况下,会希望被拯救,想要活下去是每个心理状态健康的人的本能,涉及生死的问题人不一定能以道德原则来衡量。”
陆鸣在这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先暂时抛开如果你是五人中的一个,希不希望司机救自己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马老师的表述逻辑。您表达的观点其实是你代入别人的角色,你觉得别人会怎么想,然后你推人及己,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但现在就是你在做决定,不是吗为什么要从别人的角度来看”
负责镇场的楼明德又下场参与讨论了“我其实也刚想提陆鸣说的这个点。我们仔细想一想,这是不是和伍建义的选择有点类似,就其实还是不愿意站在一个决定他人生死的角色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而是要置身于被决定者的立场来做出选择。其实这也是一种思考习惯,有些人就一直会先考虑我怎么看,我怎么想。而另一些人就会先想我这样做,别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