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基因鉴定后,得到了一个被暂时封锁的结果外星人基因与普通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97,并且发现这些外星人的基因中有23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
电影最后一幕是世界各地的新闻在播报人类舰队取得全面胜利的新闻,国际联合研究所的人类科学家们面色凝重地看着世界各地的新闻播报和已经开始用这场星际战争玩梗的人们。
看到这里,观众会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叫母星。每个观众可能对这个情节会有不同的解读。
陆鸣自己的想法是亿万年前耗尽地球资源的“远古人类”离开母星,开始星际殖民时代,在亿万年间,曾经“远古人类”留下的文明遗迹都不见踪影,地球人类以为自己是这个星球上出现的第一代高级智慧生命体。而于亿万年前离开母星、在星际流浪的远古人类终于破解了资源枯竭的难题,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中经历损耗的外形小部队对于“地球可能有新人类了”毫无准备,被全面武装的地球新人类最精锐部队歼灭了。
陆鸣在拍摄过程中,也一直在苦恼这会不会显得过于伪科学了,毕竟这像极了都市传说中“金字塔是外星人降临地球建造的”此类传言。但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落子无悔,至于观众如何评说,这不是电影拍摄还没有结束的陆鸣可以猜到的。
电影拍摄后期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小说中出现的各种前卫机械设备的影视化要如何表现。
一些场景可以在绿幕中完成,后期再进行特效制作,而对另一些场景来说,则需要在拍摄前就确定主人公所驾驶的战斗机甲的形态,这关乎到动作表演的设计。
影视美术设计人才本来就很稀少,能指导科幻片创作的就更罕见了,很多影视美术设计从业人员是学美术出身的,这看上去很自然,完全没问题,在完成大多数电影制作的时候,也确实如此,但科幻电影是个例外。
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一些前卫机械,它需要强调工业设计感,要考虑产品材料、结构、表面加工,要进行相关计算来确定理论上是否具有可行性,一个违背基本物理定律的机械出现在科幻片里,将大大削弱电影的代入感和未来想象给人的震撼体验。
陆鸣最后找了同济工业设计专业的一个研究团队,又和几个有车辆工程、产品设计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合作,最终敲定了电影中出现的重要机械装置的设计方案。
科幻电影的后期制作周期很长,陆鸣找了一家国内领先工作室和一个好莱坞工作团队一起参与后期制作,整个团队紧赶慢赶,还是耗时301天,才最终完成电影,赶上了2028年国庆电影档。
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不时有自称业内的人出来透露一些小道消息,多半以唱衰为主。
陆鸣不用猜也知道,是同行拆台,这部电影他们公司前期投入很大,母星的票房如何很大程度决定着皓月影视2028年度最后的财务报表账面好不好看,影响着皓月影视的股价。
在等待的过程中,经常有营销号、神秘业内在各个平台上说一些晦涩不明的模糊话语,什么“不排除是第二部太空漫步的可能性,但科幻片没看到后期制作效果,不能下定论”,“什么原著粉最好降低期待,听看了原片的审片朋友说剧情魔改了”。
陆鸣看了这些消息,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样片还没有送出去过,哪来的审片业内爆料
不过陆鸣自己也吃不准最后电影效果到底如何,他也不敢直接出来怼。
在电影刚拍完的时候,陆鸣信心满满,他觉得母星拿年冠没有问题了,妥妥的,最后的结尾直接让人起鸡皮疙瘩,这个剧情能不能让人信服和拍摄手法、场景调度、氛围烘托、特效制作有很大关系,陆鸣觉得他每一项都做得很到位,该埋的伏笔也都埋了,观众看到最后应该是头皮发麻,完全被震撼了。
在后期制作完成,样片送审之后,陆鸣又开始忧虑起来,临近电影上映,他都有些茶饭不思了。
虽然孙思凡、乔思语都是他信得过的朋友,但他也不敢冒风险把剧情透露给他们,万一呢那就说不清楚了。投入这么大的一部电影要是真出点意外,太伤感情了。
就连电影主演都不知道完整剧情线,他们拿到的结尾剧本也是零散的,每个人拍每个人的部分,按照陆鸣的要求表演,演得挺像那么回事的,其实心里也纳闷到底结尾是怎么回事。
陆鸣越来越紧张,这份紧张也只能自己一个人承担,从最开始的期待电影早日上映,到最后电影敲定9月30日上映后反而有些近乡情怯的意思,不太敢想观众评价了。
电影上映前,陆鸣度过了自己的28岁生日,他许的愿望是至少不要被骂是烂片,至少不要亏本。
电影上映前一个晚上,豆瓣小组又有人开帖压票房了。
有人开帖直言“如果母星票房超过30亿,我手抄楼内所有人id。”
也有人一口毒奶“我觉得母星票房轻松过50亿,毕竟流量导演高成本大制作,不是一直说陆鸣路人盘很大吗那好感路人画个50块钱支持一下,陆导票房破50亿还不是轻轻松松”
看似对母星充满信心,实则明褒暗贬,是希望母星票房扑街以后,网友把这个帖子翻出来嘲陆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