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也不禁越来越紧张,也难免会,多多少少的影响些发挥。
    第一场三天考完,已经被冻僵的贺书渊觉得,自己好像,又回到了,最初参加县试时,那段痛苦无比的时光,也不知道,这回春闱考完,他是不是,还得大病一场
    幸亏,这回不仅是,他有了经验,全家人也同样,都有了经验,贺书渊一出贡院,便被初一快速拉上了,铺着长绒毛毯的马车,一碗温在炭火上,热气腾腾的鸡汤,喝下去,整个人,瞬间活了过来。
    接下来的第二场,仍然是,不那么重要的公文写作,对于贺书渊来说,最艰难的,倒是现在,严寒的天气,他不禁,又是在心中,暗暗腹诽,明明一年中,有那么多好时节,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在,这样寒冷的冬天,考试啊
    也许,这也是,考验的一部分贺书渊一边胡思乱想着,一边伸手打开了,第三场时务策论的考卷。
    这次映入眼帘的,不是简单的,一句题目,而是几则,史书摘录。
    后汉书“和帝即位,分谴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通志“旧例,御史台不受诉讼,有通辞状者,立于台门侯御史,御史往门外收采,如可弹者,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之。”
    北使列传“多有妄造无名,共相污谤。”
    晋书“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果然是科举制度上,最后一道关卡”贺书渊看着试卷,心中不禁感叹,显然,它所考核的,不仅仅是,考生对时务的看法,以及解决之道,更是考生的阅读量,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
    从考题摘录的,史书范围来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考生必须熟读的书籍,如果考生把心思,全部放在,科举重点科目的四书五经上,那么就不可能,读过这些史书。
    虽然,从字面的意思上,也大概能够,分析出,这些文字的意思,可是,如果没有熟读过,这些史书,就不可能,对这几句话的背景和深意,有所了解,答题时,就难免会跑偏。
    幸好,这些书,当初勇毅侯世子霍荣昊,来松山书院时,送他的那一箱子书里都有,贺书渊也都抽时间,好好看过了的。
    贺书渊重新把心思,放到了考题上,认真分析起来。
    从这四则,摘录的句子上来看,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风闻言事”制度。
    所谓“风闻言事”,是指都察院御史,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是弹劾其他官吏,而不必有什么,确切的证据。
    而这四则摘录,虽然是说的,同一件事情,可是,内容和倾向,却有所不同。
    第一句,后汉书中记载,和帝在位时,会主动派遣使臣,去微服私访,采集风闻,了解民情,这是一种主动、鼓励的态度。
    第二句,通志中记载,按照惯例,御史不主动去探察,但是会接受,人们的投诉,认为可以进谏和弹劾的,便会主动上疏,略去举报者的姓名,称为风闻言之,很显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也是一种,广开言路的措施,虽然没有,明确的表态,但是也可以看出,其实是不鼓励,也不阻止的意思。
    到了第三句,北使列传中,则已经是,直指弊端,言明风闻言事者,经常有随便编造罪名,污蔑陷害,他人之事了,到这里,已经是一种,非常反对的态度了。
    第四句,晋书中所载,是说辅佐朝政,宁可使法网宽松,以致可以漏掉大鱼,为什么又要搜集、听信道听途说,以斤斤计较,来治理朝政呢
    最后这一句摘录,乍看上去,是在反对风闻言事,大部分的考生,看到这里,几乎都会,顺着这个思路,大谈风闻言事的弊端,对风闻言事制度,进行抨击。
    然而,这四句摘录,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巧妙的整体,结合全部四句摘录来看,最后一句摘录,其实却是有,别的意思在里面的。
    这道题,从阅读量,考到阅读理解,再从阅读理解,考到纵向思维,最后,还有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的格局问题,真真是,如剥洋葱般,一层一层,又一层
    贺书渊冻得,有些僵硬的嘴角,微微挑起,吐出一丝白气,脸上的笑容,都被冻得,有些僵硬,看起来有点诡异,正好从他身边,路过的巡考官,看到他脸上,诡异的笑容,都不禁微微,打了个寒颤,赶紧快步离开了。

章节目录

科举入官途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澜桥映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澜桥映雪并收藏科举入官途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