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册重新编制完成之后, 武元县今年的秋赋已经堆放在了县衙的库房里。
事实上,武元县中因为今年铺开了“丈田”的工作, 田赋计算的税基并未完全确定,因此刘家事实上还未向县中那些种粮的小户收上一粒粮。但刘家作为“包征”的责任人, 必须要在指定日期之间,将粮赋装到县衙的库房里。
刘名化表情严肃, 目睹县衙的几个库夫一斛一斛地将未脱壳的稻谷装入库房。这些纳入库房的稻谷之中,还包括了一成五的粮耗这些粮耗不会送入永安州, 而是会留在武元县,作为这些县吏的俸禄粮米。
偏生在这刘名化面前, 一群年轻的县吏还在嘻嘻哈哈地“踢斛”。他们显然不是专业人士, 有时甚至能将斛踢倒,将米洒了一地, 只能重新来过。
刘名化看得心里暗暗摇头,心想天下怎会有这么幼稚的人, 竟这么好哄县太爷明明只是把原本就属于你们的东西倒了一倒手, 然后说是朝廷给你们的而已。
然而他却不知道,在这些年轻县吏们心里,朝廷给的和自己暗暗伸手拿的,还是有很大分别,不可同日而语。
只不过这些粮,其实是刘家和武元县一些种粮的大户提前“垫付”的。按照“包征”约定俗成的规矩,刘家往县衙里送了多少粮赋,也就会从民间再收多少粮赋上来。到时候这些“粮耗”和“淋尖踢斛”之类的把戏, 刘家也将全套在百姓面前演一遍。
到时还不是一样刘名化暗暗地想。
也不知耗了多久,这边秋赋全部入库,将于九月十八启运,送往永安州,九月廿八之前必须运到,否则县令当年的考评会受到影响。十月初一,整个永安州的粮赋就会一并运送上京,如果这时日误了,知州今年的考评也会受到影响。地方官由上至下,没有一个人敢轻视这征粮之事。
刘名化检查了县库,然后在库房账上签押。这武元县的秋赋就算是得了。
之后则是刘家按照新得的鱼鳞册上记载着的各家田亩,重新计算各农户需要缴粮的数量,然后从各处把这些粮食再收上来,填回刘家自己的库房。
他刚刚离开县库,就看到刘立兴一路小跑过来,凑近了告诉他一个消息“叔爷爷,我见贾放贾大人命袁老爷准备了大量的空白地契,现在都放在府衙里。”
刘立兴自从上次将母亲与妹妹接走之后,其他方面的表现还比正常,令刘名化挑不出来什么毛病,只能把这个侄子当了左膀右臂,带他一点点熟悉县里的钱粮事务。
这时刘名化听了侄孙的传讯,觉得对方实在是大惊小怪,摇摇头说“这太寻常了。要知道,咱们这才刚刚丈过田县里按照新丈的田产发放地契,再正常不过。”
刘立兴顿时流露出一副“那我放心了”的表情,向叔祖告辞,又去帮忙准备地契去了。
刘名化又转去县衙那边,见到贾放、袁县令、李师爷等人都在花厅之中说话,见到刘名化,这几个人一起站起来,向他拱手道“刘书吏,辛苦,辛苦”
贾放看起来是最为兴奋的,笑着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全县丈田,刘家的效率真是县中首屈一指啊”
刘名化马上一脸的惶惑“这原是分内之事,有何功劳可言”他眼一瞄,就瞄见花厅正中搁着自家新编出来的那本鱼鳞册,心里得意到头来还不是得用我家编的鱼鳞册。
夸完刘名化,贾放就再也不看他,自顾自与袁化商议“县尊大人看看如何就按这鱼鳞册上画着的土地亩数和方圆四至,再发一轮地契”
这地契也有些讲究,民间自行买卖的地契叫做白契,买卖在官府处备案过的叫红契,红契在官府处存档,作为官府手中留存的依据。
但是时日一久,百姓有不少买卖、抵押、典当的交易没有经过官府,百姓手中的白契和官府的留档就对不上了。
通常在进行过详细的丈田之后,官府再发一轮地契,便是让官府的档案与民间的档案再次核对一致,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来。
正如刘名化所说的,这是常见做法。
谁知袁化点头应下之后,贾放又说“让每一户粮户确认一次鱼鳞册上的土地边界和亩数是否属实,属实之后,再让他们画押拿契。”
刘名化猛地抬头“贾大人”
他被贾放这出人意料的一招彻底震住了刘家在武元县多年,熬过了好多任官员,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这样,主动与那些刁民确认田产的。刁民的话谁敢信
贾放“嗯”了一声,问“什么事”
刘名化登时道“贾大人莫不是信不过我刘名化,信不过我刘家人这两月来夜以继日,做了旁人要两年才能完成的丈田结果,信不过您眼前这份鱼鳞册。”
贾放坐在上头,身体向后一靠,双眼渐渐眯起来,默默地盯着刘名化。
他身旁,袁化和李有为登时做出一副龇牙咧嘴的表情,似乎在说怎么可以这样跟大人说话
刘名化不由得暗暗后悔,醒悟过来眼前这个少年可不是他的侄孙,人家平时看着平易近人,事实上却是正二品的大员,而且还暗搓搓地顶着个皇子的身份。人家的决定,自己怎么能说质疑就质疑
只见贾放很不高兴地冒出来一句“信不过你又怎么样谁说本官非得信得过你一个书吏的”
刘名化只能低头挨训,袁化和李有为两人,各自坐在贾放左右手边,连声劝“大人,莫要与那小人一般置气。”
贾放却一拍桌子“原本本官只是这么一说,现在本官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鱼鳞册定有不实之处,传令下去,将本县所有的书吏,都叫来这县衙里,大家把各村各寨分一份,将这册子上各村各寨的鱼鳞图抄写去,明日就带着空白地契,找百姓确证。”
“百姓若是确认无疑,就让百姓画押按手印儿领地契,以后就按着这个纳粮。若是百姓说是不对,那对不住,重新去丈量地面,以实际量的为准,先发地契,再更新鱼鳞册。”
贾放说完,还不忘呛刘名化一句“本官也不想如此麻烦,但是旁人问起,本官就会说,是被你刘书吏激的。”他说完,将双臂举起,扣在脖子后面,摆出一个舒舒服服的姿势,躺在椅子上,两眼向天,哼了一声道,“好好的非要跟本官对着干”
刘名化委屈万分他什么时候想要和二品大员对着干来着
这边袁化劝贾放“贾大人,这不是就耽误了秋粮征收的进度了吗”
贾放依旧很无赖地躺在椅子上,说“秋粮这不都收进库房了吗再说,征粮又不是本官的职责。”
十六七岁的少年,说出这等气话来,再正常不过了。
却将刘名化在底下气了个倒仰,感情正是他刘家的“包征”,才给了节度使大人如此“折腾”的机会。
袁化却和李有为一起,拼命朝刘名化使眼色,示意他赶紧离开,免得再惹大人生气。
刘名化只得悻悻地离开,全然忘记了他第一步踏进这花厅的时候听到的可全都是夸奖。但直到此刻,他还是不大相信节度使大人会逐一和那些小民们确认土地的多寡。
这岂不就几乎意味着要将县里的所有田地都重新丈量一遍一开始丈田时县里就嫌麻烦,全都兜给了刘家,怎么现在反而又有这精神头,肯花功夫去丈田了呢
要将鱼鳞册交于各粮户确认,刘名化也不是很担心,无论是“隐田”还是“诡寄”,都是已经和户主串通好了的,拿过去他们
事实上,武元县中因为今年铺开了“丈田”的工作, 田赋计算的税基并未完全确定,因此刘家事实上还未向县中那些种粮的小户收上一粒粮。但刘家作为“包征”的责任人, 必须要在指定日期之间,将粮赋装到县衙的库房里。
刘名化表情严肃, 目睹县衙的几个库夫一斛一斛地将未脱壳的稻谷装入库房。这些纳入库房的稻谷之中,还包括了一成五的粮耗这些粮耗不会送入永安州, 而是会留在武元县,作为这些县吏的俸禄粮米。
偏生在这刘名化面前, 一群年轻的县吏还在嘻嘻哈哈地“踢斛”。他们显然不是专业人士, 有时甚至能将斛踢倒,将米洒了一地, 只能重新来过。
刘名化看得心里暗暗摇头,心想天下怎会有这么幼稚的人, 竟这么好哄县太爷明明只是把原本就属于你们的东西倒了一倒手, 然后说是朝廷给你们的而已。
然而他却不知道,在这些年轻县吏们心里,朝廷给的和自己暗暗伸手拿的,还是有很大分别,不可同日而语。
只不过这些粮,其实是刘家和武元县一些种粮的大户提前“垫付”的。按照“包征”约定俗成的规矩,刘家往县衙里送了多少粮赋,也就会从民间再收多少粮赋上来。到时候这些“粮耗”和“淋尖踢斛”之类的把戏, 刘家也将全套在百姓面前演一遍。
到时还不是一样刘名化暗暗地想。
也不知耗了多久,这边秋赋全部入库,将于九月十八启运,送往永安州,九月廿八之前必须运到,否则县令当年的考评会受到影响。十月初一,整个永安州的粮赋就会一并运送上京,如果这时日误了,知州今年的考评也会受到影响。地方官由上至下,没有一个人敢轻视这征粮之事。
刘名化检查了县库,然后在库房账上签押。这武元县的秋赋就算是得了。
之后则是刘家按照新得的鱼鳞册上记载着的各家田亩,重新计算各农户需要缴粮的数量,然后从各处把这些粮食再收上来,填回刘家自己的库房。
他刚刚离开县库,就看到刘立兴一路小跑过来,凑近了告诉他一个消息“叔爷爷,我见贾放贾大人命袁老爷准备了大量的空白地契,现在都放在府衙里。”
刘立兴自从上次将母亲与妹妹接走之后,其他方面的表现还比正常,令刘名化挑不出来什么毛病,只能把这个侄子当了左膀右臂,带他一点点熟悉县里的钱粮事务。
这时刘名化听了侄孙的传讯,觉得对方实在是大惊小怪,摇摇头说“这太寻常了。要知道,咱们这才刚刚丈过田县里按照新丈的田产发放地契,再正常不过。”
刘立兴顿时流露出一副“那我放心了”的表情,向叔祖告辞,又去帮忙准备地契去了。
刘名化又转去县衙那边,见到贾放、袁县令、李师爷等人都在花厅之中说话,见到刘名化,这几个人一起站起来,向他拱手道“刘书吏,辛苦,辛苦”
贾放看起来是最为兴奋的,笑着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全县丈田,刘家的效率真是县中首屈一指啊”
刘名化马上一脸的惶惑“这原是分内之事,有何功劳可言”他眼一瞄,就瞄见花厅正中搁着自家新编出来的那本鱼鳞册,心里得意到头来还不是得用我家编的鱼鳞册。
夸完刘名化,贾放就再也不看他,自顾自与袁化商议“县尊大人看看如何就按这鱼鳞册上画着的土地亩数和方圆四至,再发一轮地契”
这地契也有些讲究,民间自行买卖的地契叫做白契,买卖在官府处备案过的叫红契,红契在官府处存档,作为官府手中留存的依据。
但是时日一久,百姓有不少买卖、抵押、典当的交易没有经过官府,百姓手中的白契和官府的留档就对不上了。
通常在进行过详细的丈田之后,官府再发一轮地契,便是让官府的档案与民间的档案再次核对一致,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来。
正如刘名化所说的,这是常见做法。
谁知袁化点头应下之后,贾放又说“让每一户粮户确认一次鱼鳞册上的土地边界和亩数是否属实,属实之后,再让他们画押拿契。”
刘名化猛地抬头“贾大人”
他被贾放这出人意料的一招彻底震住了刘家在武元县多年,熬过了好多任官员,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这样,主动与那些刁民确认田产的。刁民的话谁敢信
贾放“嗯”了一声,问“什么事”
刘名化登时道“贾大人莫不是信不过我刘名化,信不过我刘家人这两月来夜以继日,做了旁人要两年才能完成的丈田结果,信不过您眼前这份鱼鳞册。”
贾放坐在上头,身体向后一靠,双眼渐渐眯起来,默默地盯着刘名化。
他身旁,袁化和李有为登时做出一副龇牙咧嘴的表情,似乎在说怎么可以这样跟大人说话
刘名化不由得暗暗后悔,醒悟过来眼前这个少年可不是他的侄孙,人家平时看着平易近人,事实上却是正二品的大员,而且还暗搓搓地顶着个皇子的身份。人家的决定,自己怎么能说质疑就质疑
只见贾放很不高兴地冒出来一句“信不过你又怎么样谁说本官非得信得过你一个书吏的”
刘名化只能低头挨训,袁化和李有为两人,各自坐在贾放左右手边,连声劝“大人,莫要与那小人一般置气。”
贾放却一拍桌子“原本本官只是这么一说,现在本官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鱼鳞册定有不实之处,传令下去,将本县所有的书吏,都叫来这县衙里,大家把各村各寨分一份,将这册子上各村各寨的鱼鳞图抄写去,明日就带着空白地契,找百姓确证。”
“百姓若是确认无疑,就让百姓画押按手印儿领地契,以后就按着这个纳粮。若是百姓说是不对,那对不住,重新去丈量地面,以实际量的为准,先发地契,再更新鱼鳞册。”
贾放说完,还不忘呛刘名化一句“本官也不想如此麻烦,但是旁人问起,本官就会说,是被你刘书吏激的。”他说完,将双臂举起,扣在脖子后面,摆出一个舒舒服服的姿势,躺在椅子上,两眼向天,哼了一声道,“好好的非要跟本官对着干”
刘名化委屈万分他什么时候想要和二品大员对着干来着
这边袁化劝贾放“贾大人,这不是就耽误了秋粮征收的进度了吗”
贾放依旧很无赖地躺在椅子上,说“秋粮这不都收进库房了吗再说,征粮又不是本官的职责。”
十六七岁的少年,说出这等气话来,再正常不过了。
却将刘名化在底下气了个倒仰,感情正是他刘家的“包征”,才给了节度使大人如此“折腾”的机会。
袁化却和李有为一起,拼命朝刘名化使眼色,示意他赶紧离开,免得再惹大人生气。
刘名化只得悻悻地离开,全然忘记了他第一步踏进这花厅的时候听到的可全都是夸奖。但直到此刻,他还是不大相信节度使大人会逐一和那些小民们确认土地的多寡。
这岂不就几乎意味着要将县里的所有田地都重新丈量一遍一开始丈田时县里就嫌麻烦,全都兜给了刘家,怎么现在反而又有这精神头,肯花功夫去丈田了呢
要将鱼鳞册交于各粮户确认,刘名化也不是很担心,无论是“隐田”还是“诡寄”,都是已经和户主串通好了的,拿过去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