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
但是听起来这主意,还不错啊
大家便一起转头望着秋姐。有人开口说“秋姐就是把织机上纬线的棉锭换成是麻锭”从工艺上并不算难。
李三家的也说“这样一来,人工不变,这种新布的成本正好是棉布的一半加麻布的一半,还行。”
秋姐当即拍了板,说“好,这样,咱们今天回去,就找一台织机试一试,如果能成,就请小桂桂教员写进我们的企划里。”
贾放对这个秋姐的观感亦不错,她很有决断力,同时作风比较沉稳,亲自试过成功的方法才会被正式采用。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她的风格是比较合适的。
随之大家又谈起了场地、设备与技术。妇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起,她们需要晒棉去籽的空场,用来沤麻的大型水槽,和用来盛放织机的作坊。
“我们现在数了一下,这边一共七户人家,能出七台纺线机,七台织机。眼下是只有这么多,但是我们想以后一定会需要请木匠多打几台”
贾放听了一耳朵,随即又走神了。
历史上纺织技术曾经经历过几次飞跃,宋末元初时黄道婆从海南带回了经改进的棉纺技术,并且制作与改进了一系列纺织机械,从此让南方各地的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棉花也得到推广,开始在多地广泛种植。
但是很少有人留意,元代中国其实就已经出现了水力纺织机,而且不只是在某一个地点,而是在中原各处拥有水利资源的地方多点开花。
这种水力机械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先进机械”的各种特点,由动力设备、传动装置、和作业装置一起构成。世界上大多认为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最早发生地,但也有人认为英国早期出现的水力纺织机,和中国元代的水力机械形式非常接近,很可能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由西方人研究改进之后投入生产使用的。
西方实现水力纺织,要比中国晚了四百多年。
但是中国的水力纺织机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没有继续发展,更加没有像英国一样,找到蒸汽机这样的稳定、持久的动力,替代水力,成为新的动力来源。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的缘故。
尽管如此,贾放还是希望他的村民能够尝试一下水力纺织毕竟中国利用水转碾磨的技术已经超过千年,纺织机则是在水转碾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将水力发动机带来的动能用皮带和导轮传送到织机上,一边转动纱锭,一边转动纱轮,从而完成捻纱和卷纱的工序。
水力织机,也是一样的道理。
他把这个想法略提了提,一群妇人登时又惊了“您是说您是说,用水车纺纱织布”
但也有人表示对此曾有耳闻“确实俺小的时候,俺娘曾经说过,祖辈曾经有这样的织机。”
其他人也渐渐开始联想“对啊,我说为啥村里留下来的织机都靠近水边,挨着磨坊。感情是原来水车也能用来纺线啊”
贾放猜想这些妇人的乡里可能也尝试过水力纺织。但是由于水力不太稳定,这种技术便渐渐消失,还是回到了手工。
但他的桃源寨里,水力资源是相对充沛的,即使冬天枯水季,青坊河的水也能一部分动力。因此他的建议是,在青坊河边选择一块地,作为纺织厂的场所。妇人们先把织机搬过去,等到厂房建好了就先开工。与此同时,由桂遐学带一个研发团队,尝试建设水力织机。
如果将来,这个纺织厂真的做到规模很大了,水力资源不够满足动力要求,可以到那时再考虑引入蒸汽机之类的替代动力。毕竟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嘛
“我我也可以吗”桂遐学的反应,显示他并没有多少自我怀疑,相反十分跃跃欲试。
“可以”贾放点头,“没什么难的。原理和水转碾磨是一致的,只是需要你着重观察大姐大娘们的织机是怎么工作的,然后将动力引入,替代她们的人工就可以了。”
秋姐这时终于反应过来“贾三爷,您是说,到时用水转织机,就不用咱们动手了”
贾放微笑“大致是这样,只要这机器一开,便弦随轮转,整个织机自己会运作。但是织机还需要人照料,捻捻线头,置换纱锭什么的,也还都是需要各位动手的。只不过用了新的机器,一人就可以照顾多台织机。同样一人,能织出的布料,会比以前多出数倍。”
他又转向桂遐学“小桂,敢想敢做一点。设计织机的时候,想办法多加几个纱锭。现在诸位一台纺纱机上最多能安几个纱锭三个纱锭这样,小桂,你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安上三十二个。”
“三十二个”妇人们惊异的眼神再次说明她们大多认为贾放是在开玩笑、吹牛皮。
桂遐学却听得很开心,点着头在纸上记下来“三十二个好嘞”
“先这样吧,大家先把作坊建起来,棉麻布织起来,然后把水力织机研究出来到那时,我赶打包票,整个桃源寨,再也不缺布料做衣服,而各位的钱包里,也绝不会缺流通券的。”
妇人们面面相觑,她们谁也没有想到,一出“企划”下来,竟会是这个结果。贾放给她们描绘的前景实在是太美妙,美妙到让人不太敢相信。
但这背后的风险究竟有多少,那些研发水力机械产生的大量成本,会不会也背在她们身上,成为她们的债务。
旁人都还在兴奋的时候,秋姐却已经想到了这些,她缓缓地开口,问贾放“贾三爷,不是小妇人想泼您的冷水,小妇人只是想若是这水力织机造不出来,或是造出来不成功算谁的”
贾放闻言笑了“正好想和各位商量,各位的纺织厂,我想入股。”
入股
妇人们再一次面面相觑,她们今日到这招商部,原本只是想咨询一下“企划”书该怎么做,谁想到这接二连三的,各种新鲜做法和说辞统统摆到了她们面前,让她们从头至尾都在犯晕。
贾放说是想要入股,究竟怎么个入股法
但是妇人们一听见他这么说,纷纷都打心眼儿里觉得,这办纺织作坊的风险是大大地减小了毕竟贾三爷都被她们拖了下水,往后这作坊,一定能成
作者有话要说第二更,宝宝们晚上见
关于水力纺织机,再聊两毛钱的
英国的水力纺织机大约在18世纪中晚期定型并投入大规模生产。但是早在中国元代,根据王祯的农书,中国已经有水力驱动的纺织机投入生产,这种织机名叫“水转大纺车”,与后来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亚麻纺纱机非常接近,因此一直有人怀疑,中国的水力纺织机械是否曾经通过水路传到欧洲,又或者是通过陆路经由印度传至欧洲,启发了英国水力纺织机械的发明。
但是听起来这主意,还不错啊
大家便一起转头望着秋姐。有人开口说“秋姐就是把织机上纬线的棉锭换成是麻锭”从工艺上并不算难。
李三家的也说“这样一来,人工不变,这种新布的成本正好是棉布的一半加麻布的一半,还行。”
秋姐当即拍了板,说“好,这样,咱们今天回去,就找一台织机试一试,如果能成,就请小桂桂教员写进我们的企划里。”
贾放对这个秋姐的观感亦不错,她很有决断力,同时作风比较沉稳,亲自试过成功的方法才会被正式采用。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她的风格是比较合适的。
随之大家又谈起了场地、设备与技术。妇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起,她们需要晒棉去籽的空场,用来沤麻的大型水槽,和用来盛放织机的作坊。
“我们现在数了一下,这边一共七户人家,能出七台纺线机,七台织机。眼下是只有这么多,但是我们想以后一定会需要请木匠多打几台”
贾放听了一耳朵,随即又走神了。
历史上纺织技术曾经经历过几次飞跃,宋末元初时黄道婆从海南带回了经改进的棉纺技术,并且制作与改进了一系列纺织机械,从此让南方各地的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棉花也得到推广,开始在多地广泛种植。
但是很少有人留意,元代中国其实就已经出现了水力纺织机,而且不只是在某一个地点,而是在中原各处拥有水利资源的地方多点开花。
这种水力机械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先进机械”的各种特点,由动力设备、传动装置、和作业装置一起构成。世界上大多认为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最早发生地,但也有人认为英国早期出现的水力纺织机,和中国元代的水力机械形式非常接近,很可能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由西方人研究改进之后投入生产使用的。
西方实现水力纺织,要比中国晚了四百多年。
但是中国的水力纺织机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没有继续发展,更加没有像英国一样,找到蒸汽机这样的稳定、持久的动力,替代水力,成为新的动力来源。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的缘故。
尽管如此,贾放还是希望他的村民能够尝试一下水力纺织毕竟中国利用水转碾磨的技术已经超过千年,纺织机则是在水转碾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将水力发动机带来的动能用皮带和导轮传送到织机上,一边转动纱锭,一边转动纱轮,从而完成捻纱和卷纱的工序。
水力织机,也是一样的道理。
他把这个想法略提了提,一群妇人登时又惊了“您是说您是说,用水车纺纱织布”
但也有人表示对此曾有耳闻“确实俺小的时候,俺娘曾经说过,祖辈曾经有这样的织机。”
其他人也渐渐开始联想“对啊,我说为啥村里留下来的织机都靠近水边,挨着磨坊。感情是原来水车也能用来纺线啊”
贾放猜想这些妇人的乡里可能也尝试过水力纺织。但是由于水力不太稳定,这种技术便渐渐消失,还是回到了手工。
但他的桃源寨里,水力资源是相对充沛的,即使冬天枯水季,青坊河的水也能一部分动力。因此他的建议是,在青坊河边选择一块地,作为纺织厂的场所。妇人们先把织机搬过去,等到厂房建好了就先开工。与此同时,由桂遐学带一个研发团队,尝试建设水力织机。
如果将来,这个纺织厂真的做到规模很大了,水力资源不够满足动力要求,可以到那时再考虑引入蒸汽机之类的替代动力。毕竟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嘛
“我我也可以吗”桂遐学的反应,显示他并没有多少自我怀疑,相反十分跃跃欲试。
“可以”贾放点头,“没什么难的。原理和水转碾磨是一致的,只是需要你着重观察大姐大娘们的织机是怎么工作的,然后将动力引入,替代她们的人工就可以了。”
秋姐这时终于反应过来“贾三爷,您是说,到时用水转织机,就不用咱们动手了”
贾放微笑“大致是这样,只要这机器一开,便弦随轮转,整个织机自己会运作。但是织机还需要人照料,捻捻线头,置换纱锭什么的,也还都是需要各位动手的。只不过用了新的机器,一人就可以照顾多台织机。同样一人,能织出的布料,会比以前多出数倍。”
他又转向桂遐学“小桂,敢想敢做一点。设计织机的时候,想办法多加几个纱锭。现在诸位一台纺纱机上最多能安几个纱锭三个纱锭这样,小桂,你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安上三十二个。”
“三十二个”妇人们惊异的眼神再次说明她们大多认为贾放是在开玩笑、吹牛皮。
桂遐学却听得很开心,点着头在纸上记下来“三十二个好嘞”
“先这样吧,大家先把作坊建起来,棉麻布织起来,然后把水力织机研究出来到那时,我赶打包票,整个桃源寨,再也不缺布料做衣服,而各位的钱包里,也绝不会缺流通券的。”
妇人们面面相觑,她们谁也没有想到,一出“企划”下来,竟会是这个结果。贾放给她们描绘的前景实在是太美妙,美妙到让人不太敢相信。
但这背后的风险究竟有多少,那些研发水力机械产生的大量成本,会不会也背在她们身上,成为她们的债务。
旁人都还在兴奋的时候,秋姐却已经想到了这些,她缓缓地开口,问贾放“贾三爷,不是小妇人想泼您的冷水,小妇人只是想若是这水力织机造不出来,或是造出来不成功算谁的”
贾放闻言笑了“正好想和各位商量,各位的纺织厂,我想入股。”
入股
妇人们再一次面面相觑,她们今日到这招商部,原本只是想咨询一下“企划”书该怎么做,谁想到这接二连三的,各种新鲜做法和说辞统统摆到了她们面前,让她们从头至尾都在犯晕。
贾放说是想要入股,究竟怎么个入股法
但是妇人们一听见他这么说,纷纷都打心眼儿里觉得,这办纺织作坊的风险是大大地减小了毕竟贾三爷都被她们拖了下水,往后这作坊,一定能成
作者有话要说第二更,宝宝们晚上见
关于水力纺织机,再聊两毛钱的
英国的水力纺织机大约在18世纪中晚期定型并投入大规模生产。但是早在中国元代,根据王祯的农书,中国已经有水力驱动的纺织机投入生产,这种织机名叫“水转大纺车”,与后来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亚麻纺纱机非常接近,因此一直有人怀疑,中国的水力纺织机械是否曾经通过水路传到欧洲,又或者是通过陆路经由印度传至欧洲,启发了英国水力纺织机械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