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这天, 恰逢学校放周末,队里也专门给队员放了半天假,让大伙能够一大早就去河边摘芦苇叶。
    因为包粽子的芦苇叶要新鲜的, 就必须得早上去摘,最好是那种上面带有露珠的, 经过露珠浸泡过的芦苇叶, 包出来的粽子更加清甜。
    于是, 一大早天还刚亮, 家家户户就准备去河边摘芦苇叶了。
    这个时候虽然粮食紧缺, 但是人们对于端午节还是很重视的。
    在闹饥荒前,每逢端午节的时候, 队里还要专门举办端午节的活动,请戏班子来队里给大伙唱戏、包粽子比赛、挂鸭蛋这些。
    现在虽然条件不好,但还是保留了最基本的两项, 那就是吃粽子和插艾叶。
    因为艾叶不像粮食一样紧缺, 遍地都是, 在农村最不缺的就是这种草本植物了。
    端午节这天大伙都会去摘些艾叶回来挂在墙上、门上,既能驱蚊又能辟邪。
    谁家要是有年纪小的小孩,家里的大人还会在端午节这天去摘艾叶来给娃洗澡,洗了小孩身上这一年都不长疙瘩,也不会痒了。
    只是现在包的粽子里面不像以前那样全部都装白生生的糯米, 而是只放了一点糯米,加了一些粗粮混在一起,再用芦苇叶包成三角的形状, 也算是粽子了。
    可别看就是这样混合着包出来的杂粮粽子,每家也没有做多的,基本都是一人一个,吃个意思。多的就没有了,毕竟这比起糊糊来费粮食多了,谁家也没有多的粮食来做。
    同样的,对于平时只能吃糊糊的人来说,能吃上这样一个杂粮粽子,那也算了吃了顿干的,让人心满意足。
    一大早天才刚亮,李淑华就带着张晓芬去河边摘芦苇叶了。
    自从上次和张晓芬在山上捡柴和周大双打了一架后,李淑华出门干活就喜欢带着这个儿媳妇出门了。
    用李淑华的话来说,张晓芬虽然不咋聪明,但打架和拌嘴那股劲像她。
    因为包的粽子不多,两个人去足够了,相互间还能有个照应。毕竟这个时候外面刚亮,周围都还雾蒙蒙的。
    除了李淑华和张晓芬,大伙都是这个时候去摘。李淑华和张晓芬在去河边的路上碰到了很多去摘芦苇叶的婶子和大娘,就一路边走边吹起了龙门阵。
    “淑华,又带着儿媳妇出来干活啦”隔壁杨大娘看到李淑华和张晓芬,主动过来打招呼。
    “是啊,你咋一个人啊,你儿媳妇呢,咋没和你一块来”李淑华也热情回应。
    见杨大娘只有一个人来,便问了句。
    “哎哟,我可真羡慕你,你这几个儿媳妇个个勤快又听话,不像我家那儿媳妇,雷都打不动。今早我喊她和我一起来摘芦苇叶,那货硬说身子不舒服,叫都叫不起来”听到李淑华问她,杨大娘就跟李淑华抱怨起来。
    杨大娘是队里寡妇,丈夫早年得病死了,只留下她和唯一的儿子王富贵相依为命。她一个女人好不容易把王富贵抚养长大,还娶了媳妇,可是王富贵取了媳妇就不管她这个娘了。
    平日里王富贵只让杨大娘伺候他和他媳妇,他媳妇说啥就是啥,杨大娘为了儿子也只能忍着。
    “杨大娘,不瞒你说,今早出门的时候,我大嫂和三弟妹都想跟着俺娘一块来呢,可是娘最后就让我跟她出来了。”张晓芬听到杨大娘的话就开始吹了。
    她虽然不咋聪明,但嫁到肖家这么多年,咋样能让李淑华高兴她还是知道一点的。
    至于早上出门的时候侯秀娥和赵有芳有没有说要跟着出来,那就不重要了,反正都是吹牛。
    杨大娘听到张晓芬的话更羡慕李淑华了,直夸李淑华会管家,还问李淑华是用了啥子法子把几个儿媳妇治得服服帖帖的,让她也学一学。
    “有啥方法呀,我这几个儿媳妇本来就勤快,每次不用我说,她们就把该做的事都做了,我就在旁边看着就行。”李淑华心里得意,难得夸了几个儿媳妇。
    “可不是嘛,咱娘辛苦了大半辈子了。咱还年轻,多做点事能咋地,又不掉块肉。要我说,杨大娘你就不该惯着你们家富贵,你看咱家的男人,哪个不听咱娘的话,娘让做啥就做啥。”张晓芬听到李淑华的夸奖,心里得意,嘴上说得更溜了。
    杨大娘听到张晓芬的话,一脸纠结。一来是她觉得张晓芬这话有道理,可是真让她不管王富贵她又狠不下心,就只能看着李淑华和张晓芬抿嘴苦笑。
    看到杨大娘的表情,李淑华也不准备再劝她了。她倒觉得张晓芬说得有道理,这杨大娘就是太惯着她儿子了,才让自己被儿媳妇拿捏住了。
    要是杨大娘不能改变这点,她就是说再多那也没用,保不齐还要被她那儿子儿媳在背后戳脊梁骨。
    很快,李淑华几人就到了摘芦苇叶的河沟这边了,这个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太阳也出来了,金色的阳光打在露珠上,亮晶晶的,好看极了。
    不过此时却没人来欣赏这美景。
    李淑华她们到的时候这里已经聚了好些来摘芦苇叶的婶子了,不过大伙都还没开始摘芦苇叶,闹哄哄的,听着像是在吵架。
    李淑华找了个熟悉的妇人问了句“老赵家的,这是咋啦,大伙为啥不摘芦苇叶啊,这再不摘可就不新鲜了。”
    赵家婶子也是个直快人,听见李淑华问,就说“还不是那老周家的婆娘,说什么这是她们周家的地,还说这地周围长的芦苇叶也是她家的,咱们这些人要是摘的话就用粮食来换。”
    “我呸,这也太不要脸了,我还说这芦苇叶是我家的呢。”李淑华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准备上前看个究竟。
    此时周家几个媳妇守在一片芦苇叶边上,和来摘芦苇叶的婶子对骂。
    “今天我还就把话放这儿了,你们谁要是敢不经过我的允许来摘这芦苇叶,别怪我对她不客气。”说着周家媳妇还朝大伙扬了扬手里的锄头。
    大伙心里都憋着气,也不甘示弱,嘴下骂起来毫不留情。
    “我说老周家的,这就是你们不讲道理了,咱在这河边摘了几十年的芦苇叶了,凭啥你说这地是你的就不让俺摘了”
    “就是,我看你们是想粮食想疯了。想老娘当年在这摘芦苇叶的时候,你还不晓得在哪里投胎呢”
    “我呸,老周家的,你这几个臭婆娘,老娘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你们这么不要脸的。”
    “你们要是再拦着,咱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
    周家几个媳妇听到大伙的话也不在意,反正说什么就是不让大伙摘。
    “我管你们以前在哪儿摘呢,反正现在队里把这地分给咱老周家了,那这芦苇叶就是咱家的,你们要摘就拿粮食来换。咱也不收你们高价,一两高粱面换二十张芦苇叶。”
    “对,谁要是想摘免费的,就去西沟子那边,那边多的是芦苇叶。”
    双丰大队长芦苇叶的地方有几个,但是因为这里在河沟边上,土地湿润,只有这里的芦苇叶形状细长、长得又大张,所以大伙平日里都喜欢来这里摘。
    加上年年都在这里摘,大伙也都习惯了。
    至于周家媳妇说的西沟子,那是双丰大队的坟山那片,那里的芦苇叶都是大伙专门种在坟前的,就更不可能去摘了。
    大伙也听出来了,周家媳妇这话就是专门来膈应人的。所以听到周家媳妇的话更气了,忍不住骂了起来。
    有些个脾气火爆的婶子直接就上手了。
    “我呸,还一两高粱换二十张芦苇叶,你咋不去抢。老娘才不管这么多,我今天就是要摘这里的芦苇叶,我看你能把我咋样”
    说着就要去摘芦苇叶。
    周家媳妇见有人要去摘芦苇叶,就伸手拦住,一来一往就和摘芦苇叶那婶子打起来了。
    你抓我的头发,我扯你的衣服。
    “哎呀,住手,都快别打了。”
    “就是,今天大过节的,都别置气。”
    众人见两人打起来了,赶紧拉住两人,试图让两人停下来。
    虽然周家几个媳妇很气人,但今天是端午节,大伙都想高高兴兴地过个节。不然凭着这些婶子的火爆脾气,早就和周家几个媳妇打起来了。
    有人见两人打起来了,赶紧去找李有国,就怕事情闹大了。
    “都给我住手,打啥打呀。”李淑华见有人和周家媳妇打起来了,就吼了一句。
    正在打架的两人听到这话,加上大伙在拉架,就停了下来,转头看向李淑华。
    自从上次宣传破除重男轻女的活动后,李淑华在众人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威信。加上李淑华现在还是宣传教育小组的成员,大伙心里就更怕她了。
    虽然只是个挂名的干事,但是大伙不知道啊,在大伙看来,只要能称为干事的人,那都是当官的,心里就有种本能的畏惧。
    “李干事,你可得为我们做主啊。这地本来就是队里分给咱老周家的,可是你说这是个人都来咱家摘芦苇叶,我们收点粮食咋了”周家媳妇以为李淑华是作为队里的干事来劝架的,就向李淑华哭诉。
    刚刚打架的婶子听到这话就不乐意了,骂道“我呸,凭啥你不让俺摘俺就不摘了这芦苇叶又不是你老周家种的,你是哪里来的脸让大伙用高粱面来换的”
    “不是我说,这周家媳妇,你们这就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系统要我在六零当团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白菜耿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白菜耿耿并收藏系统要我在六零当团宠最新章节